小区居民感怀建国60周年征文
小时候,观看蚂蚁搬家,很有趣昧。想不到参加工作后,自己也曾搬过几次家。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从此地走向彼地。”这是哲学家海德尔说过的话,就我一生劳碌奔波而言,随着工作环境、住宿条件的变迁,搬家几次,一次比一次更有诗意,一次比一次更感幸福。
回眸文革年代,因工作需要第一次搬家,请家乡的一位兄弟帮忙,把家里结婚不久的大床连同全部家当,用一辆自行车拖着后面的木板车,走乡间小道,过长石板桥,连拖带拉,车到单位指定的15平方米宿舍里,一床一台两凳总算是把家安顿下来,结束“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
几年后,女儿长到5岁,我夫妻俩又调返家乡,单位按排一间一厅一房30平方米的房子,木箱台凳、油盐柴米载满一辆手扶拖拉机搬家,天真的女儿挥着小手笑:“搭哒哒车返乡啦!”我们也算“衣锦还乡”。
改革开放后,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单位还鼓励员工自建房屋,采取扶持政策,建房者经申请批准可廉价配售一定数量的钢筋水泥。儿子入学读书那年,我们倾其全部积蓄,筹建自己的安乐窝,一家四口终于住进了自建的新居,儿女都有自己的房间。家从公产房搬出来时,得几位同事的帮忙,用1.5吨的工具车来往搬家半天,又摆设安置半天,深感舒服妥当,从此,安居乐业20年。
后来,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年轻人创业去了,留下两老到退休,逐渐发现自建的房子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发展,珠三角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邻居先后迁住到新城区,把原建的房屋变成出租屋,附近又新建了几座员工楼。儿媳从省城回乡劝说我们去广州住,我们舍不得乡情和友情;女儿返娘家时建议我们重新装修房子安享晚年。
经考虑再三,权衡利弊,最后,我们选择了交通方便、环境优雅,靠近中心城区文化广场的家乐居住宅小区,购买了二楼一套一厅三房的商品房,稍加装修,元旦前乔迁新居过新年。这回搬家,我们电请了新城区“人人搬屋公司”帮助,讲好380元费用包干,那天,派来6个大汉,一辆5米长大货车,从旧屋搬到新楼房,用不到半天就搬妥。一些残旧、劣陋的家具不带走,伴随我多年的几箱书籍,包括《红楼梦》、《世界简史》、《中国近代简史》、《古文观止》、《四库全书精华》等珍品,以及登载过我文章的有关报刊,则随我而行。这些书籍,可堂以皇之摆上书架,感受状元论文叙“架上有书随我读”之意境神韵。
如今,我俩老算是享清福了。每天清早起来,步行到文化广场融入老人的晨练队伍中耍乐,再往酒楼叹早茶至九点,然后老伴一帮人去附近超市选购物品,我则往图书馆或电脑中心寻觅爱好。中午返家,一个手巧制作美食,一个摆弄花草龟鱼。儿孙们节假日回来,滔滔不绝诉说省城里的新闻趣事,我们与他们谈古论今,共叙天伦之乐。昔日,“阶级斗争”的年代,做梦也没有想到能有如此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