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心得体会篇一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_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_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_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因此,我也向大家推荐——《水浒》。
《水浒》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因为用的是古白话,所以使人读起来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里面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如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义,疾恶如仇的武松等。
从《水浒》里,我们能品出豪情壮义,仗义疏财;能品出义气凛然,正气冲天,恐怕这就是水浒精神长存于世,乐不衰败的原因吧。
《史记》心得体会篇二
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
我相信现在的人很少有他这种毅力和勇气。常人从狱中出来,就自甘堕落,萎靡不振。而他,却铸成了史家绝唱——《史记》。我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灵魂.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有多少情谊,多少无奈,多少磅礴,多少真理,那些不平凡的历史有谁敢去触摸,要知道,作为一名史官,是需要粉身碎骨的坚毅和对生命的执着的向往.正是司马迁,一个勇者,一个英雄,用双肩背负起这个使命,从此把一生奉献给它,奉献给古人和来者.自己只留下一身正气,一个不屈,永远向前的灵魂.
司马迁身受腐刑,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巨大打击。司马迁认为“最下,腐刑极矣”,曾多次想到自杀。但是《史记》还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身躯是属于《史记》的,也是属于父亲和自己的理想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自己就这样死了,与蝼蚁何异,死得也太不值了。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决心以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中书令是皇帝身边的秘书,被目为“尊崇任职”。但此职系宦官充任,司马迁因受腐刑,得以充任此职,他认为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但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着书,献身于《史记》,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因为这本书很厚,我只挑选了部分来阅读。我首先看的是最感兴趣的帝王篇,里面的“五帝本纪第一”,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认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他也因此实现了他的治史理想,从而为后人所敬仰。如果他当初不堪受辱,那会留下一个多大的遗憾啊。
有时候活着要比死亡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如果伍子胥、司马迁他们一死了之,历史将会因之而失色不少。有时候死亡要比活着更有意义,因为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唯有一死既可了却此恨,又可以惊醒沉醉的世人。
《史记》心得体会篇三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史记》有感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心得体会篇四
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起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
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助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己。
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后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
张仪,可谓史上最有能力的一名辩士。曾经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
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己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他有的不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可以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助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
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
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我们就应该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他们的事例激励着我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自己的智慧如此处事。
《史记》教会了我们太多,也让我们了解了太多,将相王侯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都集于此书中传承下来……
其实《史记》能够写出来就是一个奇迹。太史公司马迁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于牢狱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这里也同样体现着司马迁坚韧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在恶劣的环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书,叙述了自黄帝以来至太初二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纪,十表,八书,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传,还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积聚了历史的精髓,是司马迁与历代人智慧的结晶,这里将是一番别样的天空。
《史记》心得体会篇五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史记》这本名著。它不像有些书华而不实,《史记》这本书很吸引人,爸爸妈妈和我争着看。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蔺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天都有战争。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读《史记》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这本史学巨著。
《史记》心得体会篇六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史记》,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读《史记》,我了解到王侯将相的命运浮沉,如《吕不韦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也让我十分印象深刻,它为我们展现了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和眼光独到的吕不韦的命运浮沉变化;读《史记》,我知道一些经典掌故的由来,如酒池肉林、指鹿为马等;读《史记》,我初窥到古代天文之门径,如《史记》有章“天官书”是专门记载星象的异象,如慧星在北斗,就兵大起……;读《史记》,我还明白到孝悌之义,如《五帝本纪第一》中,舜这个孝顺、亲近百姓的贤明君主的故事让我惊讶……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从而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具有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学习历史仿佛离我们这些小学生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近在咫尺,与我们息息相关。《史记》也早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家喻户晓。
我闭上眼睛,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看见司马迁在监狱中生不如死的样子,但他却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努力地写《史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史记》已家喻户晓,十分出名。睁开眼睛看看现在,早已不见像司马迁一样的人。每天睡醒了吃,吃完了睡,还不分时间地玩手机,生活与猪没什么区别。我们常常在日记和作文中矫揉造作,说什么以后要认真学习,不碰电子产品,但我们当真做到了吗?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吧?就连我自己也没有。寒假开始的时候,我曾经许诺尽量少碰电子产品(除了学习),但我整天抱着个手机,百无聊赖地翻看视频,生活变得十分无聊。还说什么每天积累五个英语单词,背诗什么的,统统没有实现。
其实想想看,自己和古代人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我细思恐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竟然在退步!似乎我们都像古代人,好好学习就能成为君王,而得过且过,就算当上了君王,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所以,读史可以鉴古今,知往来,更能发人深省!从学习方面想,好成绩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就像启一样,用自己的实力取得君主之位。从为人处事方面想,学会与人交流,宽以待人,才能像舜一样,成为受人拥戴的贤君。
总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如果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就可以知道世代历史的兴衰治乱的规则,在为人处世中牢记相关的道理,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君子!
《史记》心得体会篇七
假期里,我读完了《史记》。通过它,我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出刘邦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之人,请求项羽在宴会上将其刺杀,以除后患。但项羽没能听从他的.建议。范增又派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可时机太晚,被刘邦看出,刺杀失败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门口有个小贩在搞抽奖游戏。正好我兜里带了五元钱,看着那些“奖品”,不禁心动了。于是,我拿出一块钱。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说:“不要抽啊!那是骗人的!”我却听不进去,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奖券。结果,我一个也没中。直到现在,我还十分后悔,五元钱,就这么装进了小贩的腰包。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听那个同学的劝告,一意孤行。
之后,项羽和秦军展开了一场战斗,项羽凭着勇气,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又把所有做饭的锅砸碎,每个人身上只带三天的干粮。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视死如归,以一当十,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故事让明白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跳跳虎”游乐园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走钢丝。开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刚走了一会,爸爸突然把手松开,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办?钢丝这么危险,我一个人怎么走啊!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着,旁边没有一个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开始走。走了几步,我找到了窍门,走得越来越快,终于到达了终点。
《史记》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它。
《史记》心得体会篇八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_,一看到这句话,大家肯定会想到两个字——《史记》。没错,今年暑假,我就品读了这部辉煌的历史巨著。
《史记》这部书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发生的史事,是我国的第一部记传体史书。它逐一记述了夏、商、周、秦的兴盛和衰败的原因,堪称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父亲的熏陶下,他20岁就开始游历全国,收集素材。在他47岁时,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也终于名垂于青史。
品读全书,我心中百感交集。我笑烽火戏诸侯的幽王,我憎骄奢淫逸的纣王,我赞爱国、执着的苏武,我颂敢于自荐的毛遂,我敬潜心钻研道德学问的老子……
在我心中,”英雄“这个字眼不谁都能配得上的,而在这本书中,我就找到了很多名副其实的大英雄,项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鸿门宴时放走了自己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刘邦,在告别了虞姬之后,他突围失败,被困在了东城,也损失了700余人,到了乌江,一位亭长让他渡船前去江东称个王,但是项羽婉言拒绝,并把他的乌骓马赠于亭长,然后,他让仅剩的二十多人拿着短刀,跟汉军打肉搏战,在杀了几百名汉军之后,拔剑在乌江自刎。
像这样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之后,让我仿佛徜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历史故事。我仿佛看见了太史公在昏暗的光下,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若有所思……
《史记》心得体会篇九
我读的《史记故事》,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故事》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史记故事》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故事》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史记故事》作为历史书籍带给我们的思考无穷无尽,它的哲理让看过他的人一生受益。当我读到《卧薪尝胆》时,越王勾践的毅力,改正错误的决绝,让我心生佩服,他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让我对军事家项羽、韩信敬畏不已。”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纸上谈兵》赵括惨败秦军,让我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语言的巨人,却可能是一个行动的矮子。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
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故事》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
《史记》心得体会大全四
中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最近有幸拜读,希望将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史记描绘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与个人的喜怒哀乐,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去描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对远古时代传说的记载与对奴隶制社会的描写,是古今史书的独一无二的记载,所以其历史考察价值是无穷的。但百姓为何要读它呢?因为它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优秀代表作,史记能与它相提并论,是一种荣幸,从中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史记备受古今各界人物推崇的原因所在。
史记上的故事使我流连忘返,其中收录在《吕不韦列传》中的吕不韦举荐子楚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吕不韦见了秦昭王庶出的孙子子楚,很同情他。吕不韦为了帮子楚而游说秦国,子楚答应:只要他游说成功,便与他共享秦国。于是吕不韦拿五百金送给子楚,有那五百金游说秦国。他找华阳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贿赂她,并向其举荐子楚,让其劝华阳夫人:“你何尝不找一个贤能的人去认他做干儿子?我看子楚非常贤能,是个人选。于是,华阳夫人与太子安国君决定将子楚作为继承人。吕不韦调了几个宫女与他同居,子楚要她们,吕不韦给了他,但隐瞒了其中有一个已经怀孕的真相,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嬴政。后来,他们趁变乱逃回秦国。这时,安国君即位,没过多久,子楚即位,后来,嬴政即位,吕不韦获重赏。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那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史记身上有一些东西是帮助我们走向漫漫人生路的养分。总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是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史记离我们凡人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近在咫尺,而并不是那么遥远,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比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点,正因如此他才打败了秦王朝;也可以看出他不善待部下,急功近利的特点,这也使他最终走向没落。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受到重用到没落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人生兴旺之道,这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合到现在是:以史为镜,可以知方向。
在书海中遨游,史记这样的好书伴你终生,但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重的古代着作恐怕只有史记一部。所以,史记是一部的的确确的好书,一部古代典籍,一部艺术珍品!
《史记》心得体会篇十
看了这一篇才知道,原来田单就是那个让乐毅下课的人啊。
前面好几篇都是这样,本来是一直很能打仗的将领,比如乐毅、廉颇等,在外面打得好好的,突然因为被敌国用反间计,君王就临阵换将了,于是从此命运就发生逆转。
这一篇就是写的让这种将领命运逆转的那个使反间计的人:齐国被燕国乐毅打得几乎灭了国,只剩莒县和即墨两个小城还在死守,这时候出来个田单,情势变了。
田单是齐国田氏家族的远亲,本来是齐国首都临菑一个汲汲无名的管集贸市场的小吏。第一次让他被人记住的是在乐毅攻齐,齐军全面溃败,齐国民众面临灭顶之灾时表现出的正确的预见和判断,让他的家族得以保命,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他一家从临菑逃到安平后,燕国长驱直入,他估计安平也保不住了,就提前让家人将自家的马车车轴两头锯断,裹上铁箍,增加马车的防撞性能。城破时很多人驾车奔逃情形混乱,多数因马车冲撞毁坏而被俘,而田单一家从安平脱逃到即墨。当时楚将淖齿杀了齐湣王据莒县,燕国不得其门而入,就移师去攻即墨。即墨大夫带兵出战,被燕军所杀,即墨人推举田单来带兵拒燕。
乐毅正在前方围困即墨时,燕国国内政局发生变化,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新王在当太子时就与乐毅关系不好。田单听说后派人使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因为齐国百姓尚未归附,所以故意缓攻即墨以待时机。于是燕惠王“使骑劫代乐毅”,乐毅跑到赵国去了。
从这时起,战争的态势悄然发生改变。一方面燕国的民众与士兵因为乐毅的离开而不平,另一方面田单在即墨搞了很多邪招来激发士气,这些方法都属于旁门左道,上不得台面,完全经不起道德的评判,不过很有效。比如自称有神来助,随便请一个士兵来扮他的神师;又比如诱使燕军做一些激怒即墨人的举动(残害俘虏挖墓焚尸等),即墨军民群情激愤,急于一战。双方士气此消彼涨。
田单见士气可用,就着手谋划反攻了。他反攻的方法也不走正道,估计是兵力上明显弱势,只好出奇招了。他一方面“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进一步凝聚军心。另一方面,让妇孺到城上守卫,派使者“约降于燕”,又让即墨富翁送重金贿赂燕军,说“即墨要投降了,燕军进城时请不要掳掠我家,保我家人平安”,让燕军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以为即墨已经到手了,军心松懈。
然后,在城中征集千头牛,身披画有五彩龙纹的红布,尾巴挷上浇了油的麻绳,令人把城墙戳出十几个洞,然后埋伏五千壮士跟在牛后,半夜时点燃牛尾巴后的麻绳,火烧到牛尾,千头蛮牛受惊冲出城墙冲到城外的燕军阵营,熟睡中的燕军士兵惊慌失措,惊牛所触尽死伤,五千壮士“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下。”结果是“燕军大骇,败走”。后来齐军杀了燕将骑劫,“追亡逐北”,最后“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齐国从此复国。
这场战役写得十分精彩。
于是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他当之无愧。
然后是“太史公曰”,说田单用兵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善出奇兵。这个评价他也当之无愧。
从田单的故事中,我们更看清了战争的残酷,之前的列传中的将领主要写他们从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往往当他们失败时,基本上其故事就要结束了),经常是以胜利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场场战役,难以体会战败者的苦难。然而在这一篇里,田单是在齐国亡国之痛中崛起的,他亲身经历了作为战败国的臣民流离失所东奔西逃的切身之痛,还有,在那一场奔牛之战中,他不得不使用老弱妇孺投入战场,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即墨兵力的窘迫,以及战争的残忍。再还有,虽然是田单为激发士气故意诱发,而齐军俘虏被燕军割鼻的惨痛,仍让人看出战争惨不忍睹的一面。
说到这里,田单用兵的“奇”,有的手段很不道德,不能苟同。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象是上海的沦陷成全了“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结合一样,是齐国的倾覆造就了田单的战功。或者换个说法,时势造英雄。
关于田单,就是这些了。
这一篇列传最后还简单叙述了太史缴之女在莒县救助齐湣王之子法章,后成为君王后的故事;以及齐国画邑人王烛宁死不与燕军合作的故事。
《史记》心得体会篇十一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史记》心得体会篇十二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 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著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著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xx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 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 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
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