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影响力》心得体会 读《影响力》有感篇一
“现在我终于可以承认,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容易受骗上当的人”,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把我带入了阅读的兴趣之中,从而开始了阅读这本书的旅程,越往下读会越发现作者除了能深刻洞察社会的各种现象之外,他写作本书的手法、语句也是那样的朴素、自然、具有影响力。“影响力,影响力,影响力……”,如同书名一样,它已经开始对我的思考方式、观察社会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它是真正的影响力大师!
阅读《影响力》一书过程中,它不断地在提醒着我,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份子,必须学会思考自己,思考他人。如果说,爱是人类永远的话题,那么,影响力也可说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影响力。可以用来改变他人,也可以用来扭转自己。而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之一就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一小部分行为科学理论家和实践者已经发现了一种几乎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的力量—影响力。我们没有意识到,穿越成功和失败的线索就是我们缺乏影响力。如果我们早就意识到这点,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寻求更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影响力。而这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缺乏勇气,实际是改变事物的技巧。
在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选择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带我们认识心理学的奇妙之处。教我慢慢认清何以我们被他人轻易影响说出“是”这一词语的。听营销界人士称它为“宝典”,我不是营销界人士,充其量是个心理学的爱好者,于是我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到它,看到它揭示出来的种种有趣的现象,看到它在实际生活中对心理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合上书之后,我却发现我的世界并没有改变很多,很多不应该说“是”的时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说出那个字,它并没有改变我的世界观,它也没有给出改造我们行为习惯的建设性意见。作者的魅力恰在于,他深刻揭示了这些现象,但似乎没有告诉我们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应对。就如同中国古典的哲学思维:以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当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去作出自己恰当的判断、自己独立的影响力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硬生生学来的某一些招式,而是日积月累的个人素质和对社会的细微洞察。我感觉,作者写作此书的真正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他在多年的学习、教育、科研活动中,受到了很多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严格训练。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是直指内心深处,是对读者很好的心理分析,尤其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中,我想它会给人有更好的心理刨析和指示作用。因此,读这样的书一开始就会让你忍俊不已,同时也给自己加上了自我分析、自我诊断的压力,不同于平时看小说时的放松随意,这样一本带学术性质的书,促使我毕恭毕敬地去阅读每一个字,越往下读,越对书的作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同一般人的严谨,文章结构也很有逻辑,思辨性很强。从事心理学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实证,中国的话叫“实践出真知”。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句话理解得很深刻运用得很娴熟。
正是由于作者治学的严谨和心理学本身复杂的元素探究,本书要是一口气看下去的话或许会觉得枯燥,所以我每次只看一部份,尽量以轻松的心情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慢慢消化。虽然作者最终没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影响力法则,也不至于改变我的世界观,但是知识的积累,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影响力》对于丰富知识与人生,大有裨益。这是我对本书最大的感悟。
我想具有影响力。我觉得自己并不很擅长担任大学校长。看着窗外,我发现修整草坪的工人都比我更能掌控自己的工作。
读《影响力》心得体会 读《影响力》有感篇二
在没看《影响力》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响力的见解很简单。以为就是个人魅力。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事例。
小时候,我有个小伙伴,长得很灵气,样样事情都很强,玩耍也不例外。我虽然跟她很要好,但这并不能减弱我对她的羡慕跟嫉妒。当时有段时间流行玩公仔纸,有点类似于赌博,我在那一段时间,费尽心思从别的伙伴那里赚了很多,当宝贝似的。
我找来她跟我一起玩,可是我从头输到尾,我的心里越来越生气,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我无比沮丧地把这几天赚到的全部家当都输给她了,就在她赢完我最后一张的时候,她慷慨地把赚我的全都还给了我,还把她自己所有的都送给了我。这些公仔纸在当时那段时间对小孩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输了,虽然心里极度不舒服,但我并没有无理取闹,还是相当淡定的。
不可否认,还是一个孩子的她,是多么聪明,在我面临失去一切的时候给了我两倍,即将讨厌她的时候,成功地转化成死心塌地的感动。
没看《影响力》之前,对影响力的理解是很感性的,以为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境,影响特定的人。
《影响力》把你对影响力感性的思考转变成了理性的理论指导。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如同我上面所说的事例正是影响力中互惠的结果,这是一种共赢的智慧。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影响力也并不是一种技巧性的东西,有很深的内涵和复杂性,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
读《影响力》心得体会 读《影响力》有感篇三
每次读心理学着作,都会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鸣。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被关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读《影响力》,学会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许多道理。
书中曾讲到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越来越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基于这种愿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论: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对这种妨碍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了解“心理抗拒”理论,就会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不让发展成为紧缺的资源,大家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非急功近利。所以为孩子搭建平台设立机制是很关键的,虽然孩子的发展不均衡,每个人的长处也不一样,但当机会多到可以充分选择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找到成功的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待开发的宝藏,关键就看我们是不是掘宝人。
当我们遇到很紧急的情况时,越急躁做出的决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事。而我们若采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对前因后果做一个梳理,相信此时的发言和表态就会慎重得多。管理大师德鲁克以及斯隆都说过,在面临人事决策时,即使时间再紧张,立刻决策的要求再紧迫,也同样要冷静24个小时,往往24小时以后,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在承诺和一致一章中说道: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我们会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我们之前所做的决策。如果让孩子将自己承诺要做的事情写下来,那么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写下来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一句承诺可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当然承诺若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提出那约束力就更强。
在公开场合的承诺不仅会对承诺人一种无形的监督,还会影响到参加的每一个人。教育中我们要善于使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创设庄严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承诺并记录下来,或许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写给自己一封信是对自己的承诺,告诉他人自己要做什么,也是一种承诺,把承诺变成一种激励,就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静心品读,相信还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