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一
远离危险是人的本能,他却把办公室搬到了艾滋病监区的普通监室里,把防护服锁进仓库,只为了让管教对象能少一些距离感。
不怕吗?他笑笑说:“怕的。一开始主动提出管这个监区,就是想做点事,这个想法一直没变。”
12年来,初心未改,毛卓云累计管理教育的艾滋病在押人员已达500余名。
□记者张贻富王颖通讯员陈洪华
主动请缨管理艾滋病监区“我是老党员,这点担当意识是有的”
早上7时,毛卓云走进宁波市看守所,开始新的一天工作。他目前管教艾滋病在押人员共26个,其中有18个“瘾君子”。
20__年,宁波市公安局决定将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员集中羁押于宁波市看守所。许多艾滋病在押人员因为得病而自暴自弃,身陷高墙后更是破罐破摔,动辄自伤、自残、威胁民警。管理难度大,职业风险高,这无疑是个烫手山芋。
“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另请高明。”毛卓云主动请缨,“我的想法很简单,工作总要有人做。没人敢做,我就试试。我是1986年入党的老党员了,又是退役军人,这点担当意识还是有的。我也知道危险,本来想一直瞒着家里!”
毛卓云接管艾滋病监区2年后,妻子徐爱英从《宁波晚报》一篇报道的一张侧影照片上认出了他,她这才知晓丈夫2年多来一直从事着这份高危的工作。提起往事,徐爱英声音哽咽:“知道后吵了一架,因为管理艾滋病监区实在太危险了!”
更“危险”的是,去年毛卓云把办公室搬到了监区,就在管教对象监室的隔壁。办公室只有一张桌椅,相当简陋。因为去厕所不方便,他就尽可能少喝水。一天至少要和在押人员谈话3小时以上,咽喉炎是老毛病了,难受时只能抿一口水,稍稍润下嗓子。好处是,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监室情况,又能拉近与在押人员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更亲近。
监室里壮汉发狂猛撞铁门“我准备死一次,进去跟他谈一谈”
“最怕他们私藏违禁品自伤自残。”毛卓云说,“看守的第一要务是保障监所安全,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王某,这个身高1.8米的东北壮汉身患艾滋病,曾在20__年9月当街刺伤女友、民警。他在看守所里住了148天,期间曾多次自残,吸毒后遗症导致的精神异常还时常令他狂躁。
“为了让他平静些,我什么方法都用了。”放风场边,毛卓云鼓励他大喊大叫,发泄积压的情绪;睡前,让他多做俯卧撑,有助睡眠。还请康宁医院专家来会诊,向心理咨询师请教。整整3个多月时间,在毛卓云的一遍遍谈话下,王某终于平静了些。“一次谈话,往往要多个小时,拉着手,一点点聊,告诉他,男子汉要对做过的事情负责。”
但始料未及的是,12月21日,也就是案件宣判的次日,王某又出事了——用头撞监室的铁门,额头出血,还像困兽一样呜咽。
这时候进监室太危险了。“我准备死一次,豁出去了,要进去跟他谈一谈。”毛卓云跟领导请示后,还是走进了监室,装作若无其事地检查内务,正思忖着怎么和王某切入聊天时,突然,他的背上受到了重重一击。王某狞笑着看着他,眼冒凶光。他又发狂了!同监室的在押人员急得直吼:“他是毛警官啊,对你这么好!”
第二天,毛卓云又走进王某的监室。此时,王某神情落寞地坐在角落。令所有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毛卓云走过去,轻轻拥抱住他。王某迟疑了一会,竟趴在毛卓云的肩头,像孩子一样地哭了很久。在王某断断续续的倾诉中,毛卓云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庭审时,王某的父母和女友都没有到场,他害怕且绝望,觉得自己被所有人抛弃了。于是,毛卓云通过办案人员联系上了王某的女友、父母、表弟,逐一抄下他们发来的短信,带到监室读给王某听:“我们会来看你,你要好好改造”。
之后,王某终于彻底平静下来,开始配合管教。被送往监狱前,王某给毛卓云深深地鞠了一躬,再次落泪。
“老毛敢于涉险的精神尤其让我敬佩。12年了,他每分每秒都暴露在危险中。12年了,他对工作,对每一个管教对象负责的态度始终没变。”看守所医管大队同事孙立洪说。
与曾经的在押人员保持通信“我多做点事,社会就能多一分安宁”
一天饭后,毛卓云收到一封信。
“小刘写来的。”他一下认出了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小刘因运输被判死缓,在这里呆了20个月。去监狱后,还经常写信来。”
小刘在信里写:“你给我的那本黑色本子,我至今还带在身边。现在我所有的一切与你的关心是不可分割的,我将会牢记一辈子!你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该马虎的马虎下也应该的,不要太执着了。”
毛卓云将信放进抽屉里,打算下班后再回信。他和曾经的艾滋病在押人员这样的书信往来,至少已有一百多封。
“他们都离开看守所了,你还管呀?”
“他们写信给我,因为信任我,想和我说说话。我多跟他们说说,多做点分外事,他们就不容易偏激,不会做极端的事,社会上就能多一分安宁。”
认识老毛的人都知道,他的“傻”在于,干了很多本来不用干的活。
监室里,很多人喊毛卓云为“毛校长”、“毛老师”,因为他把课堂搬进了监室。
管教过程中,毛卓云发现,没有文化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16岁的小虎,一个字也不认识,甚至无知到特地往身体里注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毛卓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监室“变”教室,教他们读书认字。他找来了儿子小时候的课本,买来文具,从每个人的名字开始一点点教。3个月后,小虎认识了500多个字,还会写简单的日记和书信。
宁波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李怀亮和毛卓云已经是老熟人了。“一开始,他对艾滋病一点也不了解。12年来,他一点点学,已经成专家了。他经常根据新收押人员的类型请我来做讲座。一些人不肯吃药,他就哄他们,像家里人一样。真不容易。”
总结出管教工作“五心法”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在很多人印象中,管教民警是个“大老粗”的角色。毛卓云却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书法,经常把还飘着墨香的祝福、短文贴到监室。
上学时,毛卓云最头疼写文章,这12年,却写了10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有时把案例记下来做具体分析,有时候就倾诉内心苦闷。”通过多年的积累,毛卓云归纳总结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目前,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12年来,毛卓云几乎总是风轻云淡地对领导和家人说“不用担心,没事的”。在他的工作日记里,却多次出现了“害怕啊,我真的好害怕”“累啊,真的很累。”有的写在被艾滋病在押人员攻击后,有的写在帮艾滋病在押人员处理暴露的创口后。他也曾多次偷偷去检查,怕自己万一被感染。
宁波市看守所所长张百川说:“老毛始终坚守岗位,不因为安全风险巨大而畏惧,不因为岗位边缘而松懈,不因为临近退休而懈怠。毛卓云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为安全文明管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
现在,家人也成了毛卓云的有力后援。徐爱英说:“我知道他的脾气,他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我们只有给他支持,多多提醒他小心,希望他平平安安的。”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二
今天上午,10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江西宜春举行。12年与“艾”为伴、感化500余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员的宁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队民警毛卓云获评敬业奉献好人。
在宁波市看守所里,有一个特殊的监区——艾滋病监区,毛卓云在这里坚守12年,累计管理教育涉艾在押人员524名,确保了每一名涉艾在押人员顺利完成刑事诉讼,用大爱温暖、用智慧矫正、用果敢管理,成为浙江省管教涉艾在押人员时间最长的公安民警。
艾滋病让不少在押人员的意志崩溃,或企图自残轻生,或性情愈加蛮横,管教民警面临更大职业暴露风险。毛卓云回忆说:“当时,有人用身体撞击钢化玻璃发泄情绪。我不敢进去,但又不得不去做情绪疏导工作。”
“作为一名管教民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什么都管,但要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有爱心、耐心、真心。”毛卓云说,单位配备的防护服,他一次都没穿过,“我戴过一两次口罩,感觉很别扭。我要是穿的像宇航员,谁还愿意跟我聊天?”
20__年9月,宁波市看守所收押了一名神情恍惚的年轻人阿明。长得五大三粗的阿明因吸毒产生幻觉,捅伤女友后,又用匕首刺中了巡逻民警的胸口。在看守所期间,阿明多次吵闹甚至自残,老毛一遍又一遍地与他谈话,才让他稍稍安静下来。然而,接到法院的一审判决后,阿明像彻底疯了一样,试图攻击管教民警和狱医。
“我准备豁出去了,进去跟他谈一谈。”向领导报告后,毛卓云进入监室,还没向阿明开口,背上却突然重重地挨了一下。面对近乎癫狂的阿明,老毛张开双臂抱住了他,用手轻拍他的背,阿明迟疑了一下便趴在老毛的肩头哭得像个孩子。原来庭审时阿明的父母没有来,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过了几天,阿明意外收到几张老毛抄写下来的短信,分别来自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友,家人都言辞恳切地劝他好好改造。原来,老毛辗转联系上阿明的家人,说服他们写下了那些鼓励的话。阿明流着眼泪给毛卓云深深鞠躬,如释重负的老毛却患上了重感冒。
涉艾在押人员陈某擦床板时不小心将木屑扎进手指,哭了起来。同监室人员立即报告,毛卓云费尽周折终于帮着将木刺拔出来了。看着毛卓云用酒精棉球帮自己止住了血,陈某大声说:“谢谢,毛爸爸!”
毛卓云会定期自费做hiv检测,“目前为止都没有检出病毒。”毛卓云坚持每天跑步、打球,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今年中秋节,他手写一副对联“天上一轮满,人间万家明”贴进监室,并准备了月饼、水果,在艾滋病监室为在押人员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聚会。“今天我陪大家过中秋,你们可以把我当成亲人。任何一个人遇到困难,我都会第一时间想办法帮助……”
“我干这项工作,有些亲戚、朋友都忌讳和我一起吃饭。但工作你不去做、我不去做,那谁去做?”岗位特殊、风险巨大,但毛卓云无怨无悔。
艾滋病在押人员是一群极度缺乏关爱、十分敏感的群体,而毛卓云就像是冲破黑暗的一束光。“他们什么都不懂,我就怕人出去后再犯事。”即便在押对象离开了看守所,老毛依然通过书信和微信群与他们保持着联络,鼓励他们积极面对人生。
赵某在监狱内写信给毛卓云,语气就和老朋友一样:“没事的时候想想我在看守所的日子,真的挺想你……这里,我们所有见过你的人一提到你,都竖大拇指说你的好……我想着等我年底出去后,我一定去找您喝酒!”牟某在信中还替狱友带话:“毛领导是真的对我好!要不是他,搞不好这条小命就没了!”
12年来,毛卓云记下了5大本共10余万字的工作日记,把在押人员思想感情变化、行为转化成果等都记录下来,分析成功案例。仅对一名命案在押人员的详细分析,就有10篇之多。据此,他归纳总结出涉艾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为浙江省特殊监管对象管理工作提供经验遵循,并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三
毛卓云是宁波市看守所一名监管艾滋病在押人员的民警,20__年,他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情: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将管教室搬到了监室旁边。妻子和同事都劝他别这么做,甚至连曾经的在押人员,如今在监狱服刑的郭佳乐(化名)也写信劝他:“你年纪也大了,还有两三年功夫就退休了,要注意身体,不要太执着了。”
毛卓云没听劝,“和他们离得近一点,他们对我的信任就多一点”。到现在,他的管教室“入驻”监室已经1年了。监室里关押着二三十号人,有的才二十出头,有的已年过半百,有的自闭孤僻,有的暴躁易怒,但大家都服毛卓云,只要见不到他就趴在门口喊:“毛领导呢?毛领导呢?”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口中的“毛领导”扛下了宁波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员的监管工作,一扛就是12年。截至目前,他已管理教育艾滋病在押人员511名。
从对艾滋病一点不懂的门外汉,到如今“门儿清”,毛卓云摸索出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这在全省公安系统中得到了推广,而他本人也荣获了“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浙江省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等称号。
防护装备一次也没用过
20__年初,宁波市看守所设立艾滋病监区,专门关押犯罪嫌疑人中的艾滋病患者。当时省里并没有先例,也无经验可借鉴,所领导正发愁找谁接手管理时,毛卓云主动请缨,“你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你另请高明”。
上任前,看守所给毛卓云买了防护装备,可以从牙齿“武装”到脚趾,但毛卓云坚决不穿,“艾滋病在押人员很敏感,只有‘零距离’接触,他们才会对你交心。”这些防护装备一次没用就进仓库积灰了。
毛卓云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他自学了大量艾滋病医学知识、特殊群体心理及心理疏导干预方法等,每一次谈话、心理疏导,他都将对方的反应、情绪等记录在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5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还总结出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
靠着这套方法,毛卓云走进了艾滋病在押人员的心里,“慢慢地,他们不再有对抗情绪,还愿意主动跟我聊天了”。不过,危险依然随时出现。有一次,在押人员王强(化名)突然发狂,这个29岁的小伙子感染艾滋2年,曾因吸毒过量产生幻觉,在大街上持刀行凶,还刺伤了民警。在押期间,他的状态极不稳定,时不时攻击医生和管教民警。眼看他情绪崩溃,龇牙咧嘴想咬人,毛卓云上前一把抱住了他,轻抚他后背。王强安静了下来,并从此对毛卓云打开了心扉,也开始遵守看守所纪律。
毛卓云的妻子徐爱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丈夫的“新工作”。某天,她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艾滋病监区的报道,里面写了一位“毛警官”的事迹,配图是毛卓云的背影照。徐爱英心里咯噔一下,回家在毛卓云那里得到确认后,第一反应就是劝他换岗,“这工作太危险了”。毛卓云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和管教方法详细解说给妻子听,并再三保证会好好保护自己,徐爱英这才勉强同意。
教认字还帮理发
“毛领导是位好老师。”曾经的在押人员巴莫(化名)说,“我们没读过什么书,毛领导知道后,就给我们上课,教我们认字。”
“有几个人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对法律条文更是看也看不懂。做法盲怎么行呢?”毛卓云买来了纸笔,自制了识字卡片,在监室里讲课。
那段时间,每到上午9点左右,巴莫和室友就伸长了脖子往外看,嘴里嘟囔着:“毛领导呢?今天还要检查作业、听写,他不会不来了吧?”而毛卓云来到监室门口的第一句话总是:“怎么样,身体都好吧,有没有不舒服的?”要是有人说不舒服,他就先用手背试一下体温。等确认大家身体都没事,他才开始上课。在看守所的那几个月,巴莫他们认识了几百个字,也明白了违法犯罪的后果。
“做人就要有做人的样子,别总嬉皮笑脸。”毛卓云每月都给艾滋病在押人员理发,理发的同时也不忘教育一番。“毛领导最喜欢唠叨了。”在押人员虽这么说,但总是听着。即便离开了看守所,他们也愿意和毛卓云保持联系,“毛领导说了,有困难随时找他”。毛卓云还特地组建了一个名叫“关爱会”微信群,一有治疗艾滋病的新消息,他就转发到群里。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四
卓云是宁波市看守所艾滋病监区的专职管教民警,从部队转业12年来,他始终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累计管教了520多名艾滋病在押人员。他说,虽然眼下医学上还不能治愈这个顽症,但精神的慰藉和人性的关怀,却能够让这些曾经的失足者走出黑暗,而这正是他的初心所在。
这几天,在押人员王某病情有些变化,毛卓云也变得更操心起来。为了稳定他的情绪,毛卓云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亲。
用情感来关怀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这是毛卓云12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考虑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给他们配备了手套、防护服等设备,但毛卓云从来不用。他觉得戴手套穿防护服,会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距离远了。“就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从身体上,心理上关心他们,反而促进他们配合。”
坦诚相待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背后的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眼前这叠厚厚的笔记本里,毛卓云记录下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瞬间。
豁出去干,这是毛卓云16年军旅生涯历练出来的气质。20__年,看守所艾滋病监区成立,面对这样一个很多人眼里为之色变、而且还是最普通基层民警的岗位,从部队副营级干部转业的毛卓云二话没说揽了过来。毛卓云希望从军十几年转业回来,能做出一些事业,做出一些成绩,而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业。
在平凡的岗位,展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毛卓云说,12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员,这些人在离开后,都不忘给他写信,而信中对他的称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师”、“毛校长”,甚至“毛爸爸”这样的温暖的字眼。
毛卓云自勉,一定要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优良传统,做好每件事,管好每个人,这就是我本职工作岗位的初心和使命。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五
宁波市看守所管教一科民警毛卓云很喜欢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他觉得这句话是对他工作的最佳总结。
军人出身的毛卓云,虽然已经56岁,站着坐着依然腰杆笔挺,说起话来也是简单实在。为了回答别人问他工作秘诀是什么时,思来想去,毛卓云觉得,还是这句话符合他的工作风格。
毛卓云这份工作有些特殊——他专门负责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任务。这些在押人员,不仅仅是艾滋病人,其中许多还是“瘾君子”,更不乏一些重大刑事案犯。
12年来,毛卓云累计管教过511名在押人员,没发生过一起意外。这位不擅言谈的老民警,成了许多他看管过的在押人员的知心老大哥。
言传与身教
拉近与在押人员的心理距离
宁波看守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艾滋病在押人员监室的,而是20__年应新时期的情况新开设的。宁波市看守所所长袁锦记得很清楚,一开始的时候,所里为了民警的安全,还特意四处找有经验的部门咨询,购入了一批防护服、安全设施,还特意改造了几间隔离性强的专门看管监室。
这套设备,毛卓云就用了一次。“你说穿得和宇航员一样,他们连我的脸都看不见,心理的距离太遥远了。”第一天接受这份新任务时,毛卓云说。
第一天他穿了防护服,第二天毛卓云就只戴了个口罩和手套,不过他还是觉得“太过隔阂”。于是,他干脆就和平时一样,穿着制服就找陈某和其他在押人员谈话去了。
距离在一次次谈话中拉近,彼此也有了肢体接触,尽管只是拍拍肩膀、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但对陈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几次谈话后,陈某很感动:“毛警官,自从我得艾滋病以来,亲朋好友都拿我当瘟神,而你却敢这样和我面对面交谈。”
毛卓云和在押人员的距离缩短了。不久后,他把这些特殊在押人员专门看管的监室移到普通监室,如今更是把自己的办公室也从监室外搬到了监室里头。
毛卓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这些特殊的在押人员感受到了亲近。很快,陈某就不再闹事了,他不但不闹事,还配合毛卓云做起了在押人员的思想工作。
从“心”入手
渐渐融化脾气暴躁者的心
为了打开在押人员的心结,毛卓云甚至做过让同事都吓出冷汗的举动。
20__年9月,29岁的王某进来时,已感染艾滋病2年。王某人高马大,脾气暴躁,因为吸毒后产生幻觉,不仅打伤了女友,更上街捅伤了民警。在押期间,王某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加上家人对他置之不理,女友与他反目,他一激动起来看到人就挥拳,大喊大叫,甚至拿头撞墙,毛卓云就差点挨过他一拳。
毛卓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王某情绪激动时,毛卓云就和他隔着门,反复耐心沟通。等到他情绪好一些,毛卓云就给他倒一杯水,手拉着手跟他谈心。有一次,毛卓云在王某大哭的时候给了对方一个拥抱,拍着他的后背,轻声和他说话,让对方情绪平静下来。
一个拥抱,看似很普通的动作,但王某的心渐渐被融化,此后他再也不闹腾了。有时候觉得心里不痛快,王某也就坐着,喊着“毛领导、毛领导”,要毛卓云来和他说话。案件判决后,在被送往监狱前,王某给毛卓云深深地鞠了个躬,流下了眼泪。
10年来,毛卓云就这样从“心”入手,每天与艾滋病在押人员零距离交流,给他们关心和帮助,感化了500余名艾滋病在押人员。毛卓云说:“这些曾经或目前仍在羁押的人员,都郑重地向我表示过,要告别过去、好好做人。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事。”
唤起生的希望
一天做一件好事就是救赎
29岁的“瘾君子”胡某因抢劫一家珠宝店被押往市看守所。同时,他被查出染上艾滋病。胡某的精神接近崩溃。没有家人的关心,面对自己的病体,他开始自暴自弃,在看守所里屡次试图自杀。
毛卓云决心改变胡某,一次次和他耐心交谈。渐渐地,胡某安静下来。
“我该怎么救赎?”有一天,胡某突然问毛卓云。毛卓云趁热打铁,告诉他,做好事,一天做一件好事就是救赎。于是,胡某开始积极地打扫监室,从擦床板做起。终于有一天,胡某一字一句地对他说:“我要好好活下去。”
因为毛卓云,重新唤起生的希望的,并不止胡某一人。许多在押人员,在离开看管所后都会持续给毛卓云写信。
赵某在离开看守所后写信给毛卓云,语气就和老朋友一样:“没事的时候想想我在看守所的日子,真的挺想你……这里我们所有宁波市看(指宁波市看守所)过来的人一提到你,都竖大拇指说你的好。我转来转去碰到的管教也不少,但他们都没有你对我们那么亲切那么平易近人。我想着等我年底出去后,我一定去找您喝酒!”
牟某在信中还替狱友带话:“毛领导是真的对我好!要不是他,搞不好这条小命就没了!”
毛卓云曾归纳出自己这些年管教工作“五心法”(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但怎么在工作里运用?毛卓云还是那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六
过去的一天,没有什么话题比女排夺冠更让人热血沸腾;过去的奥运两周,没有什么胜利比女排夺冠更让人荡气回肠。
在昨日举行的里约奥运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以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顽强拼搏,力克劲敌,时隔20xx年之后,再次夺得奥运冠军。这一刻,无数的观众热泪盈眶,欢呼雀跃;这一刻,“中国女排”刷爆朋友圈,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
有一种坚持,叫郎平;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从面对强手顽强出线,到逆转巴西、决胜荷兰、力压塞尔维亚,透过这次里约奥运会,女排姑娘们将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中国女排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赋予了新的。逆境中的坚毅与从容、拼搏中的坚韧和顽强、前进中的抱负与担当,中国女排精神,一直在身边,从来未走远。
回望中国女排的里约夺冠路,蕴含其中、贯穿始终的“梦想”与“奋斗”,最为激动人心。有梦想才能有希望,爱拼才能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的正是“梦想”与“奋斗”。30多年来,女排精神伴随着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开创了改革开放的辉煌伟业。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人们更需要凝聚精气神,从女排身上汲取奋力前行的力量。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一张宏伟考卷,也是全省人民心中共同的美好梦想。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光荣而艰巨,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不能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更需要提振精气神。面对强手,中国女排毫不畏惧,顽强拼搏,百折不挠,这些正是建设新江苏需要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品质。
建设新江苏,全面达小康,我们要向中国女排学习——像她们一样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与信念,像她们一样敢于正视和善于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像她们一样顽强拼搏、不断进取,为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七
20xx年3月31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凉山的春天才刚刚来临,满山艳红的杜鹃正散发着馨香。然而火灾突如其来,年轻的消防战士们为了肩上神圣的使命,为了人民的利益,用青春兑现了消防战士的誓言,为了忠诚的信仰,用青春年华诠释了生命的价值,谱写出一曲烈胆忠魂的英雄赞歌,演绎了一阙感天动地的生命赞礼!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地区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包括杨达瓦、邹平、捌斤在内的30名扑火英雄牺牲。经统计核实有27名同志系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指战员。27人中有干部4人、消防员23人。汉族22人、满族1人、黎族1人、彝族2人、畲族1人。1980年后出生1人,1990年后出生24人,20xx年后出生2人,年龄最小为20xx年7月出生。共青团员11人,青年7人。
四川凉山起大火,周边村民四处躲,消防队员不畏灼,冲上山坡下山谷。三十勇士斗火魔,火魔近身不退缩,青春四射众小伙,英雄一生如此短。可知英雄有何索,像那骡子将物驮,为了美丽大中国,舍身忘死献自我。
三十位逆火英雄、烈士的名字是:赵万昆39岁 ;蒋飞飞29岁;张浩29岁 ;刘代旭23岁;幸更繁21岁;程方伟22岁;陈益波21岁;赵耀东22岁;丁振军22岁;唐博英26岁;李灵宏22岁;孟兆星20岁;查卫光22岁;郭启20岁;徐鹏龙19岁;周鹏22岁;张成朋20岁;赵永一20岁;古剑军22岁;张帅20岁;王佛军19岁;高继垲26岁;汪耀峰26岁;孔祥磊29岁;杨瑞伦22岁;康荣臻20岁;代晋恺24岁;杨达瓦43岁;邹平49岁;捌斤47岁。
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名字,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国家财产,为了人民的生命,勇士们义无反顾,奋然前行。烈火吞噬着生灵,喷出的不是水,而是他们的青春热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去留肝胆两昆仑,烈士虽长眠,但英雄的事迹却感天动地。作为过上幸福生活的晚辈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应该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纬债,寄托哀思,将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传承下去,英雄烈士安息吧!
对于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珍贵的,也是有限的。我们不仅需要爱惜光阴、珍爱生命,更要知晓人的生命不在乎年龄的长短,乃在乎活出意义。逆火英雄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我们向你们致敬!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xx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xx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九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短短十二句,却句句千钧情,区区八十字,却字字万般意,每一名中国共产党人,都要用一身去诠释,坚守初心,永担使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初心即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甚至于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是她,是她,就是她,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同志,用她的生命,践行了党的誓词,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她那种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赤子初心,在新时代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她是9000多万党员的榜样,她是时代的楷模,她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她用生命书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唱响于祖国大江南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黄文秀同志从踏上广西乐业县百坭村那一刻,就作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她不等不靠,践行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她用脚丈量了百坭村每一寸土地,用情感动了百坭村每一名百姓,短短一年间,村里做成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成的事: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4个蓄水池,发展起砂糖橘、油茶树、八角、水稻等特色产业,有88户418人顺利实现脱贫。群众脱贫致富了,但是雷厉风行的黄文秀同志却永远定格在了30岁,她的为民情怀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作出了榜样,功名不过尘与土,唯有孜孜不倦、践行初心,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方可无怨无悔,为世人所敬仰。
“‘文’在心,‘秀’于行”。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像黄文秀同志那样,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赤子之心,坚守初心、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担当实干,品德高尚、克己奉公,知重负重、坚韧不拔,倾情投入、甘于奉献,多用脚丈量泥土大地,多用情联系百姓群众,主动到基层、进村组、入农家、话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提民心,把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中,用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盏明灯,是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和本色的体现,她身上的榜样力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她一样,书写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的青春之歌。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__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8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8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16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__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__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__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十一
虽说退休了十多年,但周秀芳在教育事业上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她先是被一所民办学校返聘,后又受教育局之邀,回去继续上课。直到20__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停下来。停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启人生第一次长时间的、大范围的西北自助游。这次旅游,意外遇到了支教机缘。
当年8月,行至张掖,周秀芳看到一个小孩子因为作业做不好正在挨家长训。周秀芳犯了“职业病”,上前去辅导。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个曾在贵州支教过的大学生的注意。得知贵州特别需要有教学经验的支教人后,周秀芳立即与当地取得了联系,并提前结束了旅游行程。
这一决定,改变了周秀芳本已安排好的种花、养草、骑车的安逸晚年生活,让她一脚踏进了更为艰苦且忙碌的人生旅程。
20__年春节,回到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或许更需要支教,便决定去那里看一看。3月,她和爱心人士孙绍富一起,坐了2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怀化,又从怀化坐了两个小时大巴,再坐一个小时中巴,再转坐小面包车,终于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桐林村,也看到了位于山上的桐林小学。
只见一座50多年前建造的竹木结构的房子,早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再加上没水没电,孩子们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学习。
触景生情,周秀芳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想到了自己曾经坚定的信念。她一边支教,一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朋友圈,动员以前的学生积极献爱心。
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是周秀芳早年教过的学生,在朋友圈看到昔日恩师的爱心召唤后,直奔北斗溪镇看望周秀芳,并决定一人捐资35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就这样,周秀芳成了奔波在宁波和湖南之间的爱心搬运工。
周秀芳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966年起到现在已经有30多本日记本。翻开近几年的日记,几乎全与支教、家访有关。哪个孩子家什么情况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这是她走家串户得来的一手资料。要知道周秀芳的膝盖并不好,早在八年前,三家上海医院给她下了通牒:膝盖半月板磨损、循环液干枯、一块骨头有裂缝,必须换膝盖,不做手术,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当时周秀芳已经是拄着拐杖走路,上楼梯时需要人抬,还把轮椅也准备好了。
可即便如此,周秀芳还是忍着痛,走访了九溪江乡的每一所小学,记录了所有走访过的孩子的情况。甚至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周秀芳还到鬼门关走了一遭,等被救回后,她说了句:“如果我倒下了,把我埋在学校的那片土地上。”此外,她还亲自监督工程进度、上阵平整土地、和乡亲们一起探讨解决建校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周秀芳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可她花在自己身上的还不足十分之一,甚至有一次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穿的衣服是别人不穿送她的,一身体面的“领奖服”,是不到70块钱的运动装;一年当中,有260天在湖南吃白菜就辣椒;她没有自己的房子,至今和儿子住在一起。她笑称自己“不知道吃不知道穿,上无寸瓦下无寸土”。可她的爱心雪球却越滚越大。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十二
周秀芳何许人也?为何获此殊荣、引来那么多关注?她就是年逾古稀,却长期扎根深山播撒希望的浙江省宁波市退休教师!
据报道,20__年以来,周秀芳怀揣支教梦想、不远千里来山区支教助学,用大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点燃了梦想之灯、用真情在大山深处根植下一棵棵幼苗,为贫困地区脱贫架起爱心之桥、为边远山区的明天播撒希望种子。
为此,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支教奶奶”!
说是奶奶,名副其实,因为周秀芳已经72岁的高龄,而且对待非亲非故的孩子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孙子都还要好。
“她非湘人,一心行善舍家离子,千里驰援湘西南。年逾古稀,二次奉献支教扶贫,三年募款建九校……”这是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给周秀芳的颁奖词。
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对周秀芳来说,改变的只是年岁的增长,还有不断刷新的希望小学数量,不变的永远是那种支教的真诚情怀和对贫困地区的真心帮扶!
说起周秀芳在溆浦的支教故事,得从一个意外开始。
20__年春节期间,正在贵州支教的周秀芳听到朋友讲起溆浦县北斗溪镇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老师被艰苦的条件吓跑了,孩子们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学习。
周秀芳不大相信。眼见为实,便萌生了到北斗溪镇实地看一看的想法。
经过连续20多小时的路程颠簸,周秀芳从东海之滨的宁波来到海拔900余米的溆浦县北斗溪镇桐林小学。
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她说那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情景:“当天下着雪,17个孩子围坐在3个火盆前,听一位拄着拐杖、当地口音很重的老教师讲课,孩子们小脸冻得发红,浑身瑟瑟发抖。”
看到这一幕,周秀芳流下了心酸的泪水,深深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她当即决定留下支教,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孩子们建所明亮整洁的学校。
一次探访,从此成为一生牵挂。就这样,周秀芳与溆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大山里的孩子过上了朝夕相处的生活。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十三
学习她,就在行动中传递她的初心
9月18日,以朱丽华为原型的音乐小品《春暖花开》登上了南湖区道德模范表彰晚会的舞台。音乐小品中,年轻的“朱丽华”和年老的“朱丽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演出感动了现场观众,掌声伴着泪水经久不息。
该剧的编导是嘉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南湖区戏曲家协会主席、南湖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倪玲芳。有多年主题创作经验的她,一看到朱丽华的故事就燃起了创作的欲望。9月初,她开始创作,通过时空对话、内心外化的方式表现了朱丽华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人生,生动地诠释了“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朱丽华历经坎坷,凤凰涅盘,不但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还在黑暗中为他人点灯。”倪玲芳告诉记者,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磨难,失去光明的朱丽华被张海迪的事迹激励,如今朱丽华的事迹也将激励其他人,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存有光明,社会就充满了正能量。
倪玲芳希望,即使是没有见到过朱丽华本人的人,也能从小品中了解朱丽华,向她学习。接下去《春暖花开》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文艺巡演中亮相。
10月16日,在嘉兴大剧院举行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在朱丽华18分钟的报告过程中,真实鲜活的故事感人至深。“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当天,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从一个报告厅到另一个报告厅,这段时间,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在禾城大地广为传颂,在榜样的力量带动之下,各行各业的人纷纷向“大写的朱丽华”致敬,希望用行动不断向她靠拢。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十四
今年是我认识朱丽华的第15个年头。
那年,嘉兴召开两会,嘉兴大剧院门口,一位母亲搀扶着一位中年女性。出于好奇,我一路跟到会场。第一次,我知道她叫朱丽华,是一位盲人、一位党员、一名市政协委员,在一家诊所推拿。
后来,我来到朱丽华的诊所。走进去,她正在里面帮人推拿,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那一天,我深入了解了朱丽华。
在黑暗的世界里,朱丽华用自己的行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正常人会的,她都会,她时常鼓励我:“不管遇到啥困难,一定去积极面对。”这让我看到了朱丽华的乐观、坚强、自强。
随着了解加深,朱丽华心中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让我看到她“另外一个世界”。
20xx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一个月,朱丽华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当她在银行拿着刚取出来的10万元现金时,我再次跟她说:“你可以少捐点,你推拿赚钱也辛苦。”她说:“我没钱可以再赚,但汶川地震许多家庭等着钱活命啊!”那一刻,我落泪了。
从那以后,我与朱丽华的交往更加频繁了。
10多年来,无论是否有采访,我都时常往她的诊所里跑,每去一次,对我都是一种励志、生命、感恩的教育。
在外界眼里,朱丽华是坚强的,但她也有非常无助的时候。年纪渐长,腰椎间盘突出等老毛病都来了;多年来以诊所为家,大年三十,万家团圆时,她坐在诊所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彻夜未眠;社会上一些非议,让她有时伤心流泪……但她总是不想让别人看到她心酸的样子。
一个人想的总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甚至连生命都奉献,朱丽华用行动树立了初心榜样,用无私奉献立起了一座勤善和美的大爱丰碑!
毛卓云先进事迹感想 毛卓云颁奖词篇十五
“ 没有库尔班校长,就没有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就不会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农牧民孩子走出农村,是库尔班校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十分感激他,库尔班校长是我们的榜样,更是家乡的骄傲。”当日,毕业于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清华大学学生穆萨·图尔贡激动地说。
乌什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边境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语。
20xx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办国语小学初期,质疑声从未停止,没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国语小学,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所没有编制的民办学校当老师……面对重重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咬牙坚持了下来。
“让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库尔班·尼牙孜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我为库尔班校长取得这一荣誉而感到高兴,我的孩子在国语小学上学以后变化很大,感谢库尔班校长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国语的环境。”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艾热提·萨吾提说,他的女儿艾克代尔·艾热提今年从国语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内初班,他们一家人对库尔班校长充满感激。
乌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熊遇红说:“库尔班·尼亚孜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这一消息公布后,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的高潮,进一步引领更多的干部群众树立爱党、爱国、团结感恩、争当模范的意识。”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乌什县在层层推荐道德模范过程中开展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