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局“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三年来工作纪实
倾心实践“三个代表”一片丹心换民心商丘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三年来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下乡驻村工作,所派驻的三批驻村工作队员不负众望,在市、县委的正确指导和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扎下摊子全心全意投入到驻村工作,突出治穷、治瘫、治乱、治弱,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提高农业收入,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并在不同时期着力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群众中好评如潮,被喻为“雪中送炭的工作队”。
一、村是我家,民是亲人,把根深深扎进农村热土三年来,市政局驻村工作队所驻乡村多为贫困乡村,地处偏僻、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差,人均收入低。穷乡僻壤自然赶不上都市里丰富多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一些过惯了城市生活的队员们初来乍到这“与世隔绝”的乡村不免有些不适应,房屋简陋不能遮风挡雨,水土不服时常闹肚子,物质贫乏顿顿粗茶淡饭,有时还经常停电,这些都给驻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队员们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就是贫困,这就是差距,改变它们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市政局党组在每一批驻村队员驻村伊始就着力加强党性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要求驻村队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躬身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以村为家、心在村里、村在心上,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兢兢业业为村谋发展。要怀爱民之心,谋富民之路,办利民之事。
队员们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们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心贴近群众,尽快适应农村生活,穿朴素的衣服,学说当地乡音,或走街串户,或坐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
渐渐的群众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为了不扰民,我们坚持自带行李、自起炉灶,工作队还自力更生,在所驻地“开荒”种菜,“自给自足”。
为能扑下身子、扎下摊子,队员们自觉坚守驻村岗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呼吸,就连非典时期队员们也是不顾个人安危,与群众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抗击“非典”。20xx年汛期,队员们舍小家顾大家,奔走乡里与群众共患难、度难关,真正把村民当作亲人,把村当作了家,把村里的事当作了自己的事。
现如今无论是永城市黄口乡田庄村,还是虞城县贾寨镇幸福、新民、保卫、民主、万堤口的村民,只要一提起市政局驻村工作队,他们就象亲人一样如数家珍,对你娓娓道来。
二、深入调研、理清思路、帮助制定发展规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细致的调查,吃透村情民意,是开展好驻村工作的坚实基础。
市政局每期驻村工作队沿用“重调研”的工作方法,在驻村之初便深入群众展开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急。一是认真开好四个会,即村两委班子会、村组全体干部会、全体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先后接触干部、党员、教师、群众6000多人,基本掌握所驻村的基本情况。
二是在开好四会的基础上进百家门、问百家情、交百家友,与群众席地而坐,在闲聊间了解群众的所急、所想、所盼。三是设立意见箱,鼓励群众向工作队提好的建议、好的思路、好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信息搜集渠道。
通过调查摸底我们了解到,目前落后村的通病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经济意识弱,缺少致富的经验、技术、信息、门路、资金等,另外缺少致富带头人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市政局党组结合各村实际,提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业效益为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村组班子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帮助找好致富门路,实现致富长效化,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的驻村思路,并以此作为市政局驻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各工作队以此为指导,结合各村实际,分别制定了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各村的目标、规划制定了全年工作方案,为驻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办事实、解民忧,努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xx年以来,市政局驻村工作队在轩敬杰、屈保文、段云泉、魏自强等队长的带领下倾心为民服务,始终把为群众解疑难、办实事作为驻村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取得群众信任,得到群众支持,顺利打开工作局面: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打井引水,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解决群众的灌溉难题。工作队通过调查发现,市政局所驻各村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较差。
这里的机井多为七八十年代打的井,多年来年久失修,如今塌的塌、坏的坏,多半无法使用。每遇旱年来临,由于水井缺少曾多次出现抢井、等井、占井、一井多机的现象。
一些农民用不到水井只能挑水灌溉,每每都要用去两个半月的农时,既费工费时,又不见成效。然而贻误农时又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且严重影响着农业结构调整。
此现象,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作队员看在眼力、急在心里。
我们找来水利专家多次现场考察、严格论证,并自制了《打井项目申请书》,打印成册共计35份,上万余字,分送至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汇报问题,先后协调到位机井配套项目资金14万元,打井22眼,购买水泵6台,解决了4个村1100亩耕地的水利灌溉问题,提高作物产量20左右。初步解决了这些村多年来农田灌溉难的问题。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