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要工作计划内容篇一
鲁迅的写作风格一直很犀利,就像一把锋利的标枪,总能准确地刺穿当时无能统治者的喉咙,《狗·猫·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文章中对“狗”的描写并不多,影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猫和鼠。猫的性情残忍,喜欢捉弄弱者,虽然和狮子老虎一样,但带着让人厌恶的眼神,猫自己如果身材再高一些,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傲慢。
这种比喻影射了当时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起初,鲁迅恨猫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真正让他恨起猫的是他最喜欢的隐鼠被猫吃掉了。
鲁迅在文章中对老鼠的描写也很有趣。特别是“老鼠数铜钱”,描述了老鼠遇到敌人时的绝望和恐慌,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非凡的洞察力。
那些大老鼠显然是令人讨厌的,它们爱破坏和偷窃,而那些猫,虽然有教养,却对自己的事毫不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爱摆架子,不称职。
隐鼠是一种有趣而无害的小东西,它弱小而可爱,就像“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但是“慰情聊胜无”,给鲁迅带来了“墨猴”的幻想和幸福。
虽然作者后来得知隐鼠没有被猫吃掉,但他仍然讨厌猫。与其说鲁迅讨厌猫,不如用“猫”来表达他对反动文人、反动政客的残忍、无耻行径的仇恨和蔑视。
鲁迅为人正直,但他生活在一个黑暗、腐败和不平等的时代。他把笔当作标枪,猛扑在黑暗、腐朽和麻木的现实中。《狗·猫·鼠》这篇文章生动有趣,却又富有深刻的意义,足以使当年所谓的“狗、猫、鼠” 无处可遁。
主要工作计划内容篇二
一匹名叫紫岚的母狼,它快要分娩。
它的小狼崽出生了!紫岚忍住剧疼,生完了五只小狼崽。但来了暴风雨。紫岚必须把它们叼回洞去。它一次只能叼走一只。当它叼最后一只狼崽时,洪水把紫岚冲进河里,最后一只小狼崽死了。
它想起自己的丈夫—黑桑。黑桑为了当狼王,磨炼了两年。可惜它死于非命。紫岚决定,一定要实现黑桑的狼王梦。
它给狼崽都取了名字:长子称它黑仔;次子叫它蓝魂儿;最小的公狼称它双毛;唯一的母狼就叫它媚媚。
厄运从天而降。
一只金雕趁它外出时,叼走了正在玩耍的黑仔。黑仔死了,紫岚只好用蓝魂儿来实现狼王梦。
然而,蓝魂儿不幸踩上了猎人埋藏的猎夹。紫岚不愿蓝魂儿死在猎人的枪口下,它狠心一口咬断蓝魂儿的喉管,又拼命咬断它的腰肢,然后拖着蓝魂儿的尸体,逃回了深洞。
现在,只能轮到双毛来实现狼王梦了。当紫岚扫视了一遍双毛时,不由得一阵伤感。双毛从小营养不良,还过于瘦弱。最难容忍的是,它从不跟别的狼抗争。紫岚不甘心,它设计出了新的教育手段,一定要把双毛的缺陷彻底扫除。
紫岚带着双毛、媚媚回到石洞。从此,它联合媚媚,使双毛处于受奴役的'地位。
在盛夏的一个中午,紫岚和媚媚终于把双毛的本性爆发出来了。但紫岚的腿骨被折断,它悲喜交加,双毛按自己预想的那样,产生了突变。
双毛向洛戛发起挑战。洛戛一开始就力不从心。但它不甘心死于双毛的手里,发出一声声嗥叫,勾起了双毛的自卑神情。于是,洛戛将双毛咬死了。
紫岚彻底绝望了。但它发现媚媚恋爱了,又有了希望。可以让子孙做狼王。紫岚发现配偶是没出息的吊吊,还胆小怕事。紫岚狠心杀死了吊吊。
媚媚同一匹大公狼结合了。石洞成了它们的家,紫岚被赶了出去。它四处流浪,饱尝了孤独的老母狼所能得到的全部辛酸。
一天,紫岚想去看看媚媚,发现媚媚也即将要分娩了。金雕又想来叼狼崽,紫岚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孙,和金雕同归于尽了。
这时,媚媚的五只狼崽出生了。也许它们中的一只,会成为未来的狼王。
主要工作计划内容篇三
《匆匆》全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作者也在告诫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匆匆》一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经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生动的体现出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警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境。
这篇文章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了自我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向我们说明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告戒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课文主要讲,时间过得匆匆,作者感叹自我没有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匆匆》文章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我不明白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可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先生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述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我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之后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我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比较,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
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我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终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我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境。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异常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匆匆》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这篇文章首先是语言的美,用语平易自然,娓娓道来,使人感到如拉家常般亲切;其次是意境的美,把时间拟人化,运用了许多美的情境,如燕子,桃花,流水等,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但更多的是给人的启示,作者举了一些时光飞逝的例子,以此来警示读者。在朱自清的笔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似乎成了一只泥鳅,想抓住他时,他却从手中溜走了,怎样也抓不住。这篇文章告诉读者要抓住自我一些零散的时间,做有好处的事情,不能够把时间荒废。
想到那里,我越发佩服朱自清先生了。联想到自我,我每一天是不是合理地利用时间呢?的确,时间如同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我必须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让自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好处。
《匆匆》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何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文中主要写了在这个我世界上时间是最宝贵的,因为他太快了就像文中所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所以,我们应当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匆匆》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何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在看电视的时候,时间随着屏幕中流动的画面一齐走远;在说闲话的时候,时间伴着话语从身边溜走;在默默时,时间便从脑海的思想中逃走。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说的对极了,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浩瀚的大海里,它是如此的渺小,过的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它又像手里的沙子,你务必紧紧的握住它,如果稍微有一点松,它就会像沙漏一样,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从手的缝隙中溜走,以后,你张开自我的手,发现沙子只剩了一点点了,但回首从前,却没发现自我的沙子掉在哪儿。时间来去匆匆,不会停留在任何一刻,它稍纵即逝。
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我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终,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文章被选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2课,被选为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
第1
9课。《匆匆》读后感!
匆匆心得体会
匆匆读后感
匆匆读后感
《匆匆》逐字稿
主要工作计划内容篇四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岗,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改革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因此,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健全组织,强化师德建设观念。
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成立教师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部署教师师德建设活动。以“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的师德观。在师德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v^教师法》、《^v^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长春市五条禁令》《长春市八个“不准”、七个“严格”》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教师用语“十提倡”等。
主要工作计划内容篇五
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毛传”认为是兴,硃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砲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等。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硃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