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党发出的庄严号召,也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重大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辅助材料。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艰苦奋斗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正确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把总结历史经验同总结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强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真谛,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一次集中概括,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和坚持运用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扩大,国际安全合作日趋加强,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但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仍然尖锐,各种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组合,国际战略竞争更趋激烈,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增多,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危害加大。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国更加重视,同我国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中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因素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我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加快自身的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贸易摩擦不断,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突出,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必须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把握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新变化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财富增多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多党制、私有化,经济上依附于西方跨国公司,政党争斗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实现的发展,应该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