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案篇一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 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重点:《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组合手段,通过创设情境、驰骋想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一开始,可组织学生唱《秋游》这首歌,接着,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在这美好的季节,有一群小学生,跟着老师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吗?他们玩得开心吗?”随即,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而学生则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之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被激发起来。
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我这里有两幅郊外的景色图,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够。同学们能帮助添上色彩吗?”学生定会兴趣倍增。老师让学生先认真读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写色彩的词语。这样,读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为蓝天白云图。当学生说出天空是“蓝蓝的”时,老师就用鼠标点击,添上蓝色,并让他们判断深浅,以感受“蓝蓝的”一词的韵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白云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添色,并绘形。通过动态变化,让学生体会“有时……有时……”的意思。随后,老师再进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让学生用“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的句式来作一个形象性的描写呢?”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只要说得有相似处老师都给予肯定。接着,教师用同样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动态,引导学生想像说话。
学习第四自然段,老师可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同时放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场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接着,打出动画特写: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儿。再请曾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说说当时的感觉。然后,展示另外几个同学蹲在草丛里的'动画,提示学生观察,这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并让抓过蚂蚱(或蟋蟀)的同学说说是怎么逮的。之后,让学生判断:那位张大嘴巴的同学在干什么?并进一步激趣:“你有兴趣像他那样高歌一曲吗?”请一两位同学放声唱一唱,唱完,老师就告诉学生,这就是“亮开了嗓子”。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老师展示其他一些学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欢笑、大喊、游戏等等,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动中的一些举动,学习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最后,老师小结:“这次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好开心哪。现在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课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去郊外活动,并让学生带好笔和纸,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或描写出来),还可以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回来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动。这样,从课堂中的模拟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实活动,既巩固了课堂所学,也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中学语文教案篇三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情感: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一、舞蹈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字词正音
(2)作者简介
(3)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作者写此文送给谁呀?
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送给她们呢?
四、交流讨论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作者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是惊人的!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这个特点的 ?
你喜欢作者的文字吗?能不能选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呢?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欣赏一段舞蹈,并用优美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
七、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练习。
比较阅读《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异同点。
中学语文教案篇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中学语文教案篇五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生:不了解。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生:1900年5月26日。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生:不知道。
生:四万多件。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生:无奈。
生:后者。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生:没有。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中学语文教案篇六
布置成篇训练作业。
自拟一个题目或参考下面题目,结合提示写一篇写人文章,500字以上。
a我的自画像b皱纹c一位邻居d同桌e笑吧,姑娘f爷爷的照片g教师的眼睛。
提示:1。要注重人物外貌特征的描绘。可以采用集中一处描写,也可以在时间、情景变化中作逐步加深式的描写。
2.人物的外貌描写和人物的性格、爱好相联系,和情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
过程解读:
写作也是有章可循的,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先从别人的文章里借鉴经验,所以先让他们从模仿名家的片段开始。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感到了写作并不可怕,这样他们愿意去写,乐意去写。
人物的肖像描写具有多样性,所以我把它分成了两大类: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因此所选择的名家片段也从这两方面着手,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给他们的是从整体去刻画人物形象,写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片段。
中学语文教案篇七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备考指南。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类型概念举例。
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秀壮丽谦逊刚强。
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
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三)辨析近义词: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正确使用成语。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功倍”。
3.张冠李戴。如“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
4.色彩不当。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含有贬义,用在句中形容的崇高理想有误。
(五)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
1.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语,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出不同的关联词语。
(六)短语的常见类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样的短语称为并列短语。如:科学技术、调查研究、光荣而艰巨。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在它们前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是状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正关系。如:坚决支持、英雄人物、我的钢笔、紧张地劳动。
动宾短语:一个动词和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是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如:团结同学、吃午饭、住窑洞、修铁路。
动补短语: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如:写得〈清楚〉、跑〈几趟〉、坐〈起来〉、看了〈一阵〉。
主谓短语:主要由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陈述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之间是被陈述和陈述关系。如:精神愉快、庄稼成熟。要注意主语和谓语的搭配,防止搭配不当。
另外,还有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宾语组成,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从北京来。同位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指一个人或事物。如:鲁迅先生。
中学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述“司马光砸缸”或“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说明古代有很多像司马光、曹植这样聪明的少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这样的少年。
二、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士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朗读课文《咏雪》,疏通文意,解决文中疑难字、词。
寒雪日:寒冷的雪天。内集:家庭聚会。
骤:快速、急速欣然:快乐、喜悦的样子。
未:不。
四、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记清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五、请同学复述这个小故事。要求:要点齐备。
六、精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庭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太傅,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说到了。
2、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从中能否看出作者的评价?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后一种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则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第一问是开放性的,可由学生自由讨论,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就行。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选一两个。
古: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儿女:
今:专指子女。
但古文中也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七、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八、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第一则《咏雪》,复习要点,导入下一篇。
二、请同学们朗读《陈太丘与友期》,疏通文意。
去:离开。舍:舍弃。
年:岁数。
在解释文章个别词汇时,注意两点:
1、通假字:不,通“否”。
2、省略句:“去后(友)乃至。”
三、全班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大致内容,读完之后,请同学讲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叙事要素齐备,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某日日中。
地点:陈太丘家门口。
人物:陈太丘之子与陈太丘之友。
事件:陈太丘之友失约却辱骂陈太丘,其子驳斥了他。
四、精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两人的对话可分几层?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分两层。
第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
谓有什么不同?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方元“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
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
4、联系实际,若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如何接待的?谈谈具体看法。
五、朗读课文。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