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多次修改和润色总结,提高总结的质量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一
追溯远古,我们的祖先以刀耕火种维持着脆弱的生命,时至今日,人类住在舒适的千尺楼房,都遗留了好奇者艰苦的探索轨迹。,没有神农舍命便尝百草,何来延续至今的人类,这部写满了探索篇章的历史巨着,激励着世人一次次对大自然的挑战。
也许成功,也许失败。一次探索,一份播种,成功也罢,失败也吧,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清净的小湖上,那艘一次次冒出黑烟的木船,刻画了诺贝尔不懈努力的精神,倘若不是那一次次硝烟弥漫,又怎么会有诺贝尔大奖,他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你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爱迪生的探索,人类还要多久才才可以告别黑暗,是探索,是好奇。一种不小心,更是那么用心的拼搏心对光的渴望,打退了失败一次次无情的来袭。终于让光照亮了长长的黑夜,从那个稚气满身,缠在妈妈身边到今天沉着冷静,勇于探索的我,十七年的光景,十七年的眼泪验证了在失败中的挣扎探索,从一句话,一朵花,一片飘落的黄叶,也许那一句话是无心,也许那一朵花有刺也许那片飘落的黄叶为尘土所覆盖,相信结果有成功的喜悦无法保证每一次探索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更无从知道这一尝试内将会失去什么,或许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征途,我们不怕失败的苦楚,这是下一次成功的预兆。无止境的探索,有止境的是人生,多么完美的对比啊/当那个红红的苹果从你充满期盼的指间划过,一瞬间完美的弧线,你并没有失败,这是成功的一刻,尽管它并不属于你,但你已放下树枝上遥遥欲坠的包袱,放弃,解脱,下一次,完美的结局。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二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
茶成为一种文化并记于史册传与后世,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
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
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
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
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
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
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
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
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
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茶谜茶谜,是茶农、茶商和饮茶爱好者在寻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升华,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
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
在现代,借助灯谜来弘扬祖国茶文化,更为人们喜闻乐猜。
如“山中无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黄芽”);“人间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几”)等等,这不仅丰富了茶谜的内容,而且也为茶文化增添了声色。
茶礼“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传统与礼俗。
以茶代礼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颇有情趣。
苏南一带过年,有用两颗金橘泡“元宝茶”敬客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赣北修水一带,有用芝麻、黄豆、生姜、桂花、爆米等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种越多,表示对客越尊敬。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三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四
摘要:汉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有着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丰富多彩的茶风习俗等独特的茶文化。
旅游部门应更新观念,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打造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使汉中茶文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21世纪是休闲的时代,体验的时代,人们的出游选择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
各种以文化为特色开展的旅游活动顺应了这一市场,正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姻,是以茶为核心的物质功能、社会风向、文学艺术风韵的有机汇总,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体系。
汉中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研究汉中茶文化并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史钩沉,能不忆汉中?汉中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常年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经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也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而汉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养地。
汉中茶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
“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
大巴山产茶,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唐代的朝廷即以汉茶赐贡。
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更为繁荣。
汉中因茶赋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二)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
“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产区。
茶叶中普遍富含有机锌和有机硒,同时汉中茶没有污染。
全市所有的茶叶不经任何技术处理,经中茶所测定,全属无公害茶叶,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
美国有机食品专家对汉中茶区的生态进行了实地考察后,给出的评估结果为“金”级。
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咖啡碱达4.5%左右,茶多酚达40%左右,水浸出物达46%以上,有较好的品质表现。
(三)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
“尽揽春色品茗时,茶香笑迎客做伴”,汉中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宗旨,收集、整理、发掘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加以创新利用,开发出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茶艺表演艺术。
西乡的“秦巴茶艺”,通过动态的冲泡以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
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
茶技精湛,动作娴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汉中民间的茶风习俗。
解放前后,汉中地区的茶馆设备都很简单,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但店家招待茶客十分殷勤,语言谦和,态度和蔼,使人有一种回家的亲切之感。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茶馆新增添棋类、纸牌、画报、书刊、音乐电视节目。
有些还邀请乡土艺人弹琴说书,活跃了茶人的文化生活。
这类茶艺馆,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茶俗,增添了客人的雅兴,深受人们欢迎。
在乡村集镇,一家一户也是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习俗语。
客人登门,茶水当先,为客沏泡名茶,连茶具也很讲究,一般都要做到开水洗烫消毒。
献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亲切招呼,颇有茶礼。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
巴山深处著名茶乡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一起“斗茶”,进行采制茶比赛。
只见穿着醒目红、黄、粉色浅色衣服的茶女们,臂挎竹篮穿行在青翠的茶山,她们唱着采茶歌熟练地采茶。
茶女们采摘的都是一芽二叶鲜叶,随后由制茶历史都在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角逐茶叶采制能手。
随着“斗茶”比赛的开展,该镇茶农们也出现了争学科技、大斗茶艺的热潮。
(一)更新观念,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档次,形成效益型增长。
为了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汉中必须大力发展融自然风光、地方文化于一体,强调参与性、知识性的特色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可让游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学习和体味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感受“礼让、友谊、亲和”的中国茶德,起到教育国人,促进茶文化复苏与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游人在对茶文化的了解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赏茶、爱茶的心理,客观上起到了培育茶和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作用。
以茶文化旅游为龙头,可以带动茶文化旅游沿线景观、景点、茶商品购买、茶会娱乐和茶旅住宿的兴旺,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汉中旅游管理部门及业界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转变对茶文化旅游不够重视的观念,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事业。
(二)打造生态茶园旅游品牌,开展茶乡生态游。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深受游客青睐,选择条件适宜之地,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
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领略汉中茶文化的魅力。
西乡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
同时,还成立了县茶叶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艺表演班,专门培养茶艺表演人才,为西乡乃至汉中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为汉中进一步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了榜样。
(三)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
“中国陕西(汉中)首届茶业茶文化节”,随处可见宣传汉中茶文化的图片和信息,社会反响非常好。
建议将营造茶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
比如,可以在出入汉中的交通要道旁悬挂大型广告牌,宣传汉中茶文化;在城市的商场、车站、广场等行人密集处安装电子显示屏,讲解汉中茶文化;与央视或其他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合作,推介汉中茶文化。
同时,要将类似“茶文化节”的节庆活动一直办下去,因为现在的节庆活动已与发展旅游密不可分,节庆活动已成为宣传旅游、招徕游客的又一特殊平台。
特别是汉中茶叶协会将汉中几大名茶整合后打出“汉中仙毫”的品牌并成功推出,使得汉中茶业走出了盆地,走向了全国,也使得汉中成了众多游客关注和向往的地方。
(四)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工作。
购物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中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注重茶商品开发研究工作,茶商品从狭义上说是指各种品牌的茶叶;从广义上讲是指以茶为龙头的包括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个方面的旅游商品。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茶文化商品的研究开发工作,成立专门机构设计开发文化内涵、品味较高的旅游商品。
如,在茶叶包装上可以根据茶叶产地,在盒子表面印上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及简介,比如:勉县定军茗眉茶盒上可印武侯墓和武侯祠,西乡午子仙毫茶盒上可介绍午子山,南郑汉水银梭茶盒上可印南湖、红寺湖,宁强雀舌茶盒上可介绍青木川古镇等。
另外,还应根据汉中客源市场的特殊性,推出一些特别品牌包装盒。
如,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和“东方红宝石――朱”常常引得日本和他国友人前来品味和观赏,因此,可以在茶盒表面增印上日文或英文,在方便游客的同时,更好地宣传汉中茶文化和旅游,也为早日把汉中旅游推出国门积蓄力量。
目前,汉中拟建造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会议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汉中茶城,以此来提升汉中城市品位。
此项目的完成将会填补汉中无大型旅游购物点的空白,从而大大提升汉中旅游品位,促进汉中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汝百乐,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7.
[2]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3.12.
[3]史延廷.振兴茶叶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中国旅游报,.2.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五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整个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同时也是精神理念的合理表达,而这也对当前我们所具体开展的体育教育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实施来说,其中所需要包含和阐述的内容,不仅要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合理认知,同时也注重精神思维的培养。本文拟从体育活动的实施诉求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理解,从而分析融入茶文化创新体育教育机制。
体育教学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教学模式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其反映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教学方式,同时更是诠释合理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应用事实上已经发展成为普遍共识。随着我们对文化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断成熟,如今我们看到将茶文化与体育教育活动相结合,将有着重要影响。
1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分析。
随着教学机制不断完善,如今我们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丰富而成熟的理解与认知,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已经成为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前提。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良好的体育教学,其实现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系统化参与体育学习之后,能够养成健康体质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思维。可以说,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将为学生成长提供重要支撑。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其实际上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融入。对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其中所阐述的内容,需要借助具体的动作示范,来深化对教学的认知。结合该教学的实施特点看,学生如何才能以正确的理解与认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就需要学生在参与学习时,来对体育教学内容形成深度品悟。所以,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老师示范,那么学生很难真正有效的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所完全不同的是,体育教学过程并不可逆,尤其是当老师完成讲解后,无法再还原,因此,想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就必须对该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形成深层次理解。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看,其不仅仅是老师示范,学生模范的活动,其中需要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完善的探索意识,这不仅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更是学生培养所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就体育教学实况看,其中以学生为体育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根本,而立足学生成长实际的教学诉求,就是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教学思维。从学生视角出发,也是从体育教学本身所提出的重要诉求。结合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看,实践色彩也比较浓厚,尤其是所有的体育教学知识都需要学生来感知。当然这一教学要求,也使得老师要充分注重赋予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要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文化内涵是体育教学活动实施时,所必须把握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对体育教学成熟认知的表现。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也要体会教学中所需要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融入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
我们对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尤其是我们在对待复杂多元文化时,已经不再是盲目去“崇拜”外来文化,而是学会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进行成熟理解与认知,尤其是从我国传统茶文化机制中,探究具体的价值理念和人文思维等,而这也使得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理解认知与具体应用更加明晰。茶文化的层次性和系统化,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并给予我们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认知。茶发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其中所包容的,也不仅仅是物质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系统化传递了相应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而这正是该文化在当前,依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茶文化有品茶之道,饮茶之怡,这一切的感受都来自于具体的品茶过程之中。我们在认知茶文化和理解茶文化时,不能从单一的人文视角来看待该文化,毕竟茶文化的基础是与茶相关的自然元素。当然,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正是茶文化体系的交流与传播,赋予了该文化更为丰富而深厚的元素内容。而其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综合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关键与本质。
立足茶文化内涵,设置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元素,使得整个体育教学丰富多彩。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和应用时,要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合与创新,尤其是要对整个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细化和整体完善。使用茶文化元素,其旨在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必要丰富和完善,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积极性。事实上,体育教学中所包含内容是多样丰富的,因此,在选择相应的元素融入教学活动时,不能盲目选择茶文化元素。比如对于多数情况下,能够融入体育教学活动的茶文化元素,更多在于理念上的传递和表达。首先,要充分注重对整个体育教学进行。总结是老师对教学内涵,予以深化理解认知的全新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真正有效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只有系统化总结教学活动的内涵,才能真正有效的避免茶文化元素与体育教学融入不够的问题。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使用茶文化元素,其属于全新理念认知,因此,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应用好茶文化元素,就必须注重深化茶文化的合理融入。其次,要注重真正去利用茶文化元素,无论是规范内涵,还是具体的教学认知,都需要结合教学体系的本质色彩予以具体完善。应用茶文化开展体育教学时。必须在合理筛选的基础上,对整个茶文化元素进行合理应用。因此,要从整个茶文化内容中,选择适合融入教学的元素,并且对其进行有效改造,这是重点所在。当然都要充分注重对茶文化进行合理融入,从而真正有效的做好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总的来说,如果想要将整个茶文化元素与体育教育活动有效结合,就必须立足体育教学的教学实际,在全面认知茶文化元素应用价值的重要前提下,来具体认知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具体开展的要求。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丰富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趣味性,通过具体考虑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而让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得以提升。因此,在具体利用茶文化元素来具体改造体育教学时,其重点是对整个茶文化进行合理筛选,通过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进行适当改造,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诠释体育教育的精神理念。当然更重要的是,其通过应用茶文化元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这正是体育教学活动创新的根本。客观的看,在目前使用茶文化元素,来具体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时,其存在误区,尤其是部分老师对该新教学模式和理念内涵认知并不到位,加上对整个茶文化的价值认知不够,进而影响了体育教学对茶文化的影响效果。因此,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则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为学生更好参与体育教学提供充足动力。教学要有品质,这是真正实现教学价值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教学活动中所包含的素材内容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注重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才能让整个体育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形成内容上的有效结合和知识理解上的互动共促。
4结语。
客观的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茶文化元素的初衷,旨在通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其有自身特点,而且从体育教学的具体内涵看,其与思维理念教学的要求相一致。客观的看,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从形式内容到教学要求等等,都有着自身特殊性。因此,认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至关重要。结合当前具体的教学实践看,提高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应用游戏、文化等多种元素,从而在激发学生自身价值认同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参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邹玉香.基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专业教改实验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88-193.
[3]张梦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冥冥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222-224.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六
由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以及学以致用,并锻炼培养起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基于这样的原因,就使得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措施,笔者做了下述的分析:
3.1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意识。
为了推进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需要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并纳入到教学计划。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意义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8]。事实上,认识能够指导人的行动,因而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能够有效的带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3.2鼓励教师参与相关活动。
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指导老师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往往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社会实践的深度,并推动相关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的进行[9]。基于此,需要各大高校鼓励教师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取得最优的结果。事实上,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3.3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在推动高校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奖励机制,继而以此诱发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事实上,在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协商合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从而推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效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通过合理地制定评判标准,并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者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以此激励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并最终由此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课堂的结合[10]。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对相关环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了高校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提出了相关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环节得到了具体落实,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向上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徐志平.论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电大教学,1996(6):1-3.
[4]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七
初夏的夜空铺开点点的繁星,月光无言地溶解在碧波中。习惯了这样独自的漫步,有时我却想把植人我脑中的那些本不属于我的记忆点点捻碎,让它随清晨的露珠一道化为无痕,但我知道这些记忆已如同一杯鲜奶中加人的糖一样溶解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无法更改的一部分。
十年前人脑记忆移植获得了成功,于是,记忆移植的应用便飞速铺开来。避开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学龄前的儿童就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如指掌,可以将一座博物馆的书籍倒背如流,学历在这个时代已不具有任何意义。
“也许这就叫做进步吧”,立于繁忙喧闹的街头,我常常这样想。然而我的心里总摆脱不了那说不明的涩味。丰富的知识与生俱来,我们不存在任何思索,不需要什么追求,安闲地长大、工作、衰亡,就像珊瑚虫一层层堆积自己的尸体。天真与幼稚不再存在,因为我们几乎与人类所谓的“无知”绝缘。什么品质,意志,一切都是浑然天成,这些,前人或许永远也不敢想吧!我低头沉思,凝望着指尖在键盘上留下的阴影。指尖仍旧在键盘上自动地划拉着,我苦笑着望着计算机,其实,我们多么相似啊!输人指令执行指令,那冰冷的机械运动就如亘古不变的太阳,东升西落。于是,无人独处时,有一种叫做“愁”的植物便在我心中疯狂生长出来。
当我重新审视计算机时,却看到了这样一则惊人的消息:由于知识全民普及,全球各色人种普遍形成了接受现成、不愿自由探索的惰性。我们拥有数不清的学者,但我们缺乏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没有经过付出艰辛得到知识这一环节,使得全球高新科技处于停滞状态。这样下去,人类终究会被淘汰。
我默坐着,远方的夕阳正无言地下沉着,是啊,不劳而获的物品终究是不完美的,大自然精心塑造四十六亿年的大脑为何要去接受本不属于自己的记忆呢?记忆应当由每一个人自由地去创造去定位,移植了记忆的人们,你们是否理解到了什么叫做作茧自缚,什么叫做画地为牢,人类需要探索精神创造的奇迹,记忆的移植只应留在实验室留在手术室。
我迅速给全球总电台发稿,建议停止全民性记忆移植,让下一代自行求知探索。在文章最后我说:“停下来自己去探索吧!这样我们才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与耕耘收获的满足感,每一次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我们才会充实。未来世纪真正需要的是自我创造与探索,我们呼唤着自我的探索。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八
为什么要旅行?因为书本能给予你的东西太少,太少。世界很大,还有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探索。探寻一座城的兴衰,思索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探索”顾名思义,要先“探”才能“索”所以这个暑假,我来到了大漠之都——银川。
镇北堡是一座宏伟的沙漠影城。走进大门就看到沙漠中的小镇。此时游客颇多,人来人往间我竟差点以为回到了古时。仿佛听到了集市上的吆喝声、讲价声、谩骂声、嬉戏声......好一派热闹之景!沿着小镇往里走便是著名的“龙门客栈”虽是加固过,有些地方却仍有些破烂,这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抚上古老的墙,能感觉到历史的记忆向你袭来。江湖儿女在此豪歌对饮,文人墨客在此舞文弄骚,或是布衣百姓在此聊着谁家的八卦。小二忙碌穿梭的身影,掌柜咧嘴弹着算盘,真是热闹之极!
两军交战必有地方生灵涂炭。边境小镇的繁荣永远都不过是一时浮华。
听倦了镇中的嘈杂,独自一人攀上了不远处的小山坡。俯瞰小镇之中的繁华,心却被拉回千百年前。那是这里一定曾如此繁荣。坐在此处,小镇之景尽收眼底。突然眼中画面一转。小镇之中空无一人,房屋破烂不堪,只有那被烧得破烂的“龙门客栈”店旗还在与残风作最后的挣扎。风,掠过一地凄凉的黄沙,卷起那些许尘粒。仿佛是想要带它们离开这令人心痛的残破之地,却最终支持不住,渐渐消逝......
从山上走下,走进镇中的“民宅”区。这里仅有稀疏几人,看起来甚为荒凉。只因这里残檐破壁,着实难看至极。我却在此驻足。推开门走进,入目是那脆弱的,仿佛随时都会坍塌的黄土凳。门再次被推开,却是走进一个满脸笑意,拿着一条鱼的男子。在集市上用一只鸡与人换了一条鱼来。来这里,鱼,是多么珍贵而稀有的生物啊。男子越过我径直走向屋内。此时从屋内出来一个妇人,接过男人手上的鱼,转身进了厨房。再出来时,已是端着一盘香喷喷的煮鱼。二人相视一笑。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回过头来,残檐、破壁,毫无生气的房子,宣示着它主人早已离去。一切回到现在,仿佛什么都没变,却又什么都变了。
我知道,不变的是历史的记忆,而变的,是我心中对沙漠文化的认知与对历史更深一层的触解。从集市到龙门客栈,从山坡到房屋,无一不在像我诉说着他们繁荣的过往及衰败的事实。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还需我们不断地在旅行中探索。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九
摘要:茶文化在中国具有4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各个文化领域影响深远,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不仅如此,茶文化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教育领域,茶文化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修养,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因此,在当代教育创新改革过程中,茶文化的融入非常必要。本文以课余体育训练为内容,对茶文化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应用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关键词:茶文化;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作用,拓展体育训练方位,提升训练力度,以此推动我国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养。
1课余体育教学引入茶文化的文化基础。
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既达到了跨文化教学的目的,又保证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并可以让每一位运动者都能够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知识的魅力。在不同体育课程与项目的设置当中,适当的融入茶文化知识,将其中所蕴含的与绘画、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有关的知识进行传授,能够确保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形式得以保留和继承。体育文化与茶文化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因此在文化教学方面可以产生共鸣。我国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具有十分相似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开展课余体育教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教师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才能让体育教学课程更加完整与具体。我国的茶文化涵盖了多家文化的思想,比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与佛家中所描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和建立,都促使着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保证人们能够和谐地与自然相处,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体育文化间接地反映着仁爱的思想,因此与茶文化的内容十分相似。在进行课余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制定一个规范的道德标准,约束学生的言行,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人素质,并有更多的耐心和兴趣学习中国的茶文化知识。茶文化主要追求雅、静、养、道等精神境界,而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也需要学生具有保持静、养、悟、道的能力,二者主要突出人对自身思想和身体的控制,因此关联十分紧密。与茶文化主要思想更为相似的是,茶文化所遵循的“艺和礼”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体育运动的精神。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这些有风度的训练和比赛规则,恰恰与中国的茶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现代体育教学风尚,还是人们尊崇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其主旨思想都是告诫参与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有足够的能力将其融合,确保每一种文化形式都能够体现真正的价值,让课余体育内容日益完善。
2茶文化融入课余体育训练的切入点。
基于以上分析,茶文化与课余体育训练之间具有一定的基础,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两者融合与共同发展,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2.1修身养性:体育训练的功利向度人们在为集体付出和努力的过程中,希望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可,所以茶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导向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个人需求的理解和认知。茶水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效果,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渴望在一个“静”的环境中,以便可以安静地进行思考。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释放个人压力,锻炼身体的过程中确保每一次目标的完成,都能满足个人对功利主义价值的需求,因此二者的融合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对功利的向往和追求。
2.2人际关系的协调:体育训练的一般价值向度中国是礼仪大国,内容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在历朝历代都展现了其独有的魅力和特点,有效地协调了人际关系,缓和人们之间矛盾,确保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友爱地相处。茶文化是多种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体育训练所追求的运动精神有相同的特点。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确保对自身生命尊重的同时,有效的管理个人的生活,提高心理素质,并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2.3团队精神:体育训练的群体向度中国的茶文化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茶道思想,这是人们的物质财富,因此茶文化可以快速地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更渴望追寻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受,这与茶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谐”交往理念殊途同归。正是这种精神上的一致,才能保证我国的茶文化精神能够快速地被弘扬、宣传和继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的同时,也渴望在身体上得到运动,因此,健身运动成为了现代人向往并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将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融入到课余体育的运动当中,能够有效地确保不同的团队建立完整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有效的应对挫折,共同面对困难。
3高校体育训练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结合的基本途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渴望有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符合了人们对不同场景和活动地点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不同挑战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了茶文化的知识,懂得种茶、制茶、饮茶以及茶艺表演等环节知识,促进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尊重茶文化价值,知晓茶文化在体育课程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
3.1物质层面的接触:将茶水推广到体育训练中去现在大学生在进行不同科目训练的过程中,最常饮用的饮品是矿泉水和碳酸饮料。从自身生理健康以及科学角度分析,这些饮品都不能够满足运动员对身体流失物质元素的需求。茶水当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适当的饮用茶水,可以在短时间内为运动员补充电解质,这种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天然饮品,有效地确保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恢复体力。同时,长期饮茶可以达到轻身减肥,降脂明目等功效,茶多酚可以有效的缓解疲劳,同时茶水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也能够保证运动员有效地预防癌症。由此可见,大学生了解茶文化以后也更容易接受茶水这种饮品。
3.2行为层面的接触:将茶文化礼仪与体育训练融合起来中国由于具有优秀的茶文化历史,因此在礼仪方面十分讲究。不同的家庭在招待亲朋好友的过程当中,都会适当地提供不同种类的茶水供客人饮用,这种与生俱来的“茶礼”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将这种礼仪用到不同比赛或训练过程当中,让每一位运动员在训练之前或者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尊重对手或者队友,做好热身运动并在不同的运动环节顾及他人的感受,注重团队合作和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团队之间友谊和信任度,让团队更具凝聚力,才能保证自身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4结束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茶文化在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以及相关落实对策进行了研究,由此我们能够发现,茶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作用非常巨大,并且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之间的融合具有一定基础和可行性,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作用,必然能够提升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同时实现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国从种植茶叶到饮茶都极具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深受茶文化影响,对其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将针对茶文化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分析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促进作用。
:茶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我国作为茶叶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国就是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大国,茶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经过历史的积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集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对于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已经深入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整个文化范畴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由于缺乏传统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发展中缺乏系统的应用,阻碍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文化在我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具有很大的比重,在茶文化视角下,将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茶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茶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料的存在,其同时也是一味宝贵的中药,对于延年益寿,保持身体状态都有其他饮品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可谓影响深远。茶文化历史悠久,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集儒释道三种思想为一体,一杯清茶,淡泊明志,可以蕴含天地万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茶文化的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要将其与实践相结合,融入到具体的文化项目当中去,才能让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真正展现出来,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合就是具体的实践结合,其不仅有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包含了精神文化内涵,因此,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相结合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体育文化也极具文化内涵,在多元化文化充斥的今天,想要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要通过现实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切入点之一。
2.1缺乏相应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载体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和根本,而对于目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上就缺乏相应的载体,载体的缺乏导致文化传承出现障碍,文化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而相应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尤其是目前社会对于体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充分,导致体育文化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人们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也是以西方体育为主,很少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限制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因此,要想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须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找到适合文化传承的载体。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2.2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压力巨大。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不断增多,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并且给了我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压力。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出现交融,但要摒弃外来文化中不健康的方面,取长补短,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与时代脱节、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入创新机制,对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利用本身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可以将茶文化融入,这种内部文化的融合一方面会增加文化的融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最佳效果。
2.3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限制了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极其灿烂文明的。但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的思想不断活跃,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使文化多元的社会让人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自信,认为传统文化即落后的文化,是不科学的文化,基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不会自觉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和消极的态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阻碍。
对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来讲,其具备深厚的价值内涵和丰富的体育元素,而这正是适应当今社会人们亚健康状态下的体育运动所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在工作中很少得到时间进行必要的运动和锻炼,导致了当今社会人们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状况,同时,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食品安全问题都使人们的身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找到一种适当的锻炼方式尤为重要,但从实际来看,人们缺乏必要运动的同时更加欠缺这种运动意识。这就意味着人们即使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而逐渐提高这种意识就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价值切入点。此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障碍来讲,就是其未能实现与时代的接轨,滞后发展于时代,成为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阻碍,并将其与体育文化的内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被传承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作用,在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人们思想复杂、接受能力强大,传统文化尤其独特的魅力,其作为一种优势的发展资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也对传统体育锻炼进行了融合,丰富体育活动内涵的同时也创新了传统体育文化。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拥有多种文化资源的我们就要将文化资源整合,结合社会发展时期和当下的时代背景,进行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茶文化的不断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注重传承的活动理念和内涵,其具备的价值观念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定位和条件,因此,使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化作为国家的灵魂,其存在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在整个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文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利用茶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生活当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面对这样的形式,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就更加重要了。茶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和传承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而将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解决目前所面临问题的关键,传承和发扬茶文化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不断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成为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一
传统德育课教学,课堂上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德育的低效性。本文提出应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以广州举办亚运为契机,渗透德育教育,创新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已有不少反思与对策的提出。本文试从德育课程的视角,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身份,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加侬和柯蕾曾指出:成为学生身旁的引导者比成为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更有价值。我们德育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这些学生的智商与普通高中生无异,他们有自己的特性,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只能吸引小部分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认为德育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时代、社会、学生需求的有机统一,增添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鲜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去。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德育活动(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达到和谐平等。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之外,平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交朋友,搭建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台后,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安排好整个课题:
1.提出和选择课题;
2.成立课题组,确立以“迎亚运、树新风”为课题;
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4.开题报告和评审。
利用暑假和周六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人人为亚运做贡献、为广州添光彩的良好氛围。
(三)“迎亚运、树新风”课题实施过程
1.鼓励学生积极加入亚运志愿者。围绕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眼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着力于倡导文明,开展于改善公共环境、强化公共秩序,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和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自愿服务活动。经过了层层选拔,有许多学生加入亚运志愿者,直至赛事运行,学生按照亚运会赛事组织工作要求,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执行,不打折扣,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工作,全面的培训保障使得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快乐,提升的是境界,实现的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2.“迎亚运,文明行”活动。以文明交通为突破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文明交通安全知识等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来穗旅客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完善交通设施,引导和培养市民形成自觉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附近参观游览。游览中,同学们目睹了广州塔的雄姿,领略了珠江两岸的夜景,也感受了亚运的气息……通过参观游览,使同学们了解广州为亚运会的举办所进行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道路绿化工程等惠民措施。
3.“广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街道、居委取得联系,搞好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清洁居民小区、城中村卫生死角,培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劝导市民改变乱扔乱吐陋习,倡导文明生活。
(四)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实践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如用预定方法难于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于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不愉快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如有的小组反映,亚运期间他们见到公共汽车上让位的人多了,体现了广州人民尊老爱幼的新风尚,但他们的一次亲身经历,引起了小组的激烈讨论,焦点是有同学亲眼看到个别老人强迫年轻人为他们让座,老人态度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想法说出来,给予适当的指引,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如何看待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等等。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
“迎亚运、树新风”社会实践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实践活动期的研究成果,把成果制作成ppt,或是一些照片等。大家共同观看了亚运宣传片和视频,回顾了活动中的点滴记忆,畅所欲言、分享感受、总结经验。
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
4.各成员集中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更加努力、团结。
笔者深感德育课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改变了以前枯燥、烦闷的现象,从而使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得到一种亲身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全班同学的集体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学们也加深了对亚运会和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深刻领会了志愿者们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体验了广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增强了亚运情、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实践证明,学生在德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德育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达到德育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上是笔者粗浅之实践与感悟,希望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1]贺允清,主编.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旷细玲.中职德育课应结合学生实际需要[j].科技资讯,20xx(33).
[3]李革.中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xx(05).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开始与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饮茶者平和适度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人生观,赋予了饮茶者积极乐观、勤俭奋斗的进取心。当然,这仅是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和归纳,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谐;审美取向。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更是从这里发源。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随后便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或宗教理论进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儒家思想赋予茶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内涵,既注重茶礼、茶事活动等方面的和谐之美,又注重人们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展开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齐治平”,讲究人们要想有所作为,为天下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则要先把家治好,所谓“齐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赶上统治者推崇儒家的历史时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质和精神内涵,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饮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学家,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修身,其实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个人外在的修养,如礼仪、文明,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
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内在的修养,如道德水准、理想抱负、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内心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质朴清净、超脱深远的自然特性,以及静心提神、醒脑祛毒的物理功效。
因此,两者在“修身”方面的结合可谓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国饮茶者无论是自己独酌,还是与友人共饮,都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明亮,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醒而开阔。
一方面,会“三省吾身”,通过饮茶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仪文化的深刻影响,茶文化的“修身”更会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让人们用更加友善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用更加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整个社会,以及自己暂时的失意与挫折。
儒家思想中的“齐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和睦。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吸收了这一方面的思想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家庭生活当中。
比如说,中国人几乎家家都备有茶叶,在一日三餐后,主人会沏上一壶茶,一家人团坐在一起,一边饮茶,一边看着电视,或是一起聊聊家常,无比温馨。
而在饮茶时,晚辈会主动给长辈续茶、敬茶,展现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孝敬,这是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另外,在结婚时,男方在迎接新娘前,会恭恭敬敬给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表示儿子已长大成人。
在婚礼后,新人还会共饮和合茶,以此来表达夫妻双方的举案齐眉和相互尊重。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中国很多家庭的成员都是白天忙着上班奋斗,晚上回家吃完饭后都是各玩各的,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有的玩手机。那种传统的饮茶习俗渐渐淡去。
时间长了难免会让家庭的氛围变得不再那么温馨。因此,今后我们应当找寻那种传统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茶文化中“齐家”思想的力量,用茶将家庭成员的心紧密联系起来。
如此,不仅能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通过聆听老人的教诲,去更好更快地成长。同时,更能让老人拥有一个更加幸福而祥和的晚年生活。
1.3茶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目标,而中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这一理念。
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体现在饮茶者的身上。
饮茶者通过饮茶,可以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辽远,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一得一失,也不再拘泥于日常中的鸡毛蒜皮之事当中,而是会树立起远大的抱负。
当他们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时,茶文化同样会让他们变得平和而豁达,鼓起斗志,砥砺前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还体现在国家的政策上面。茶叶与盐一样,自古就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出台什么样的茶叶政策,事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谐。
譬如说,唐文宗时,江南某官员制定了苛刻的榷茶政策,导致民间怨气沸腾,激发了社会矛盾。
而南宋建炎年间,成都通过变革茶法,缓解了茶农的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获得感,让社会变得和谐而稳定。
而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更是茶文化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体现。与酷爱饮茶但是却不生产茶叶的少数民族进行茶叶与马匹的贸易,一方面能够满足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让他们仰仗于中原王朝,使双方关系友好而和善,避免发生战乱。
另一方面,则能满足中原政权对于优良马匹的需求,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更加强大的.国家力量。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说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道家思想,其实不尽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此有系统的阐释,并且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
在道家眼中,天便是自然,是万物之道,而人则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一方面强调人要顺从自然,要尊重自然,要把自己的行为放置于自然中去,用万物之道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强调要解放人性,打破那些加在人身上的藩篱,让人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感悟人生之真谛,最终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层次。
而在儒家看来,天则是道德观念和处世原则的本原,做人做事要顺从这个根本,要有道德原则,不能被名利、财色及各种贪欲所诱惑而偏离了人生“主航道”.儒家要求人们要摒弃那些杂七杂八的欲望,拨开笼罩在眼前的各种迷雾,“求其放心”,最终达到一种能够自然而然去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无论是在他人面前,还是独处之时都要如此。
孔夫子所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如此。从古至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社会、民俗等众多方面。
同样,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是自然的产物,无论是其外形、颜色,还是内在的茶性、口感,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特质。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采茶者和饮茶者的采摘、生产、饮用习惯。
比如说,茶农在采茶时间的选择上,会顺从和尊重茶叶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特点,正如古书记载“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究?就是因为清明之际茶叶还尚嫩,其味道还没有充分形成,如果采摘,口感会略显单薄。
而立夏之际茶叶已经老去,味道已经散发大半,如果此时采摘则晚矣。
而谷雨前后,正是茶叶成熟之际,彼时雨水众多,能够很好地激发出茶叶的味道,此时采摘,茶叶无论是从外观、形状、口感等方面都是最佳。
这就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另外,在物质层面上,还体现在茶事活动中对茶具、茶壶的选择之上。譬如说,饮用绿茶,人们会选用青花瓷茶具,绿茶的碧绿清澈,与青花瓷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而饮用红茶时,人们多选用紫砂茶具,红茶颜色之浓郁,口感之醇厚,与紫砂茶具十分吻合,同样能够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这体现出的茶文化中那种源于儒家思想的恰如其分的中庸和谐理念。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精神层面上。
自古以来,我国的饮茶者都注重“尚中贵和”的精神理念,在为人处世上,秉承一种适中而恰当的态度,既不过,也不缺。
如《中庸》所言: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其核心要义是一言一行都要恰如其分,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以礼节情,以理服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并要以此为基本遵循,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一套等级分明、井然有序的伦常体系。
儒家的这些思想,在茶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中国老百姓在发生邻里纠纷时,往往会有德高望重之人前来说和,摆下茶宴,通过饮茶来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又比如说,中国人饮茶之时,往往会先给客人、前辈敬茶,这是儒家秩序观的体现。再比如说,茶文化认为饮茶少则燥气升,易上火,而饮茶过多则体内湿气聚集,让人阳气减少。因此茶文化强调饮茶也要适度,要适量而不过不缺,达到身体的阴阳中和。
3儒家“厚生爱民”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要爱民敬民,要求统治者要遵循“仁政”、“王道”以及“礼制”.无论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那种“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
除了要求统治者要爱民敬民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下众生亦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并安心劳作,友善待人,和平处事。
另一方面还要主动作为,把自己的幸福放置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当中,“替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主动帮助国家去化解矛盾。
我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儒家思想的这一内容,一方面如前文所言,统治者可以通过与游牧民族的茶马交易,让国家更加安宁稳定;通过制定出台稳妥的茶叶政策,来保护茶农和茶商的利益,让老百姓可以用更少的钱去买到茶叶,不仅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更能促进商贸业的流通和繁荣。
另一方面,茶文化强调人们要友善待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厚生爱民。
比如说陆羽的《茶经》,就记载了许多善有善报的故事。如某人喜欢喝茶,其家中有一个古墓,每次喝茶前其都要用茶来祭祀一番,最终获得一番好报。另外诸如把卖茶钱分散给路边乞丐的类似故事也比比皆是。同时,我们民族自古便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家中来客,先沏茶待客,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互敬互爱、厚生爱民的人文精神。
4儒家治世观在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入世”,这与道家所追求的“出世”恰恰相反,“入世”强调要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与民族结合起来,要做到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而在茶文化中,尤其是茶文学作品中,这种思想有着很深的体现。
以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例,卢仝热爱饮茶,同时也是一个厚生爱民之人。
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会通过茶去表现统治者的腐败与人民的困苦,这首诗同样如此。
诗的开头,描述的是谢孟谏议所送给自己的茶叶是多么宝贵和稀有。诗的中间,写的是其在烹制茶叶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文笔洒脱而优美,具有很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在诗的结束处,作者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茶农的采茶、制茶的不易和艰辛,并希望统治者能够了解到天下苍生的劳苦。
这就体现了儒家思想那为国为民的“出世”思想和厚生爱民的治国观。宋代也涌现了大量的茶诗茶词,这些作品不仅才华横溢,更深深体现了儒家的治世观。这在以忧国忧民而广为人知的大文豪陆游身上更为明显。
比如说他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一诗,前面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大好江山的风景,并表达出自己超然洒脱的心态,但是最后两句则风格一变,写出了作者当时渴望被明君发现,希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抱负。
类似的茶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总而言之,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深厚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和审美取向,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价值。
在充满浮躁、焦虑、冲突的当下,我们更要继承和挖掘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引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三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说起。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对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且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近几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有传统的基础性实验,也要有前沿技术的实验;既要有验证性的实验,又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既有硬件的实验,又有软件的实验,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就对工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队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目前工程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2)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低下;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4)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在功能发挥上的许多不利,一是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发展;三是不利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开发、利用;四是不利于实践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五是不利于实验室人、财、物的科学管理。因此,摒弃传统的将实践教学定位于“教辅”的思想,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端,根据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1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站在整个学科体系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来组织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的平台,确保实践教学时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2.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依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形成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构建起“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1)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教学环节,它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组成。
(2)课程设计实验是一门或几门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则是以系列课程和课程群为起点,培养学生综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意识,它往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2.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1)改变传统的单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
(2)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操作内容。
(3)实验过程由“被动约束”向“主动研究”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部分实践项目在老师讲解完基本操作技能后,学生可自由发挥,自主进行作品设计和操作。
(4)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对尚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教学内容,广泛利用录像、网络、仿真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知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推广运用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6)加大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努力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际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动手的实践环境。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实践管理体制,对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先、质量为重的基本原则,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体系构建为主导,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扩大开放式实验教学规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建立、完善和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量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条例中。
(5)要求理论课教师必须参加实践教学工作,制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形成高学术水平的实验核心骨干力量,增强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6)坚持以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带动各个训练项目的建设,坚持资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先进、收益面大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打破原有的资源分散、规模小、功能单一的模式,进行实验室功能、资源的整合与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立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
(7)创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信息化程度高、人文学术相结合、开放式管理的现代实验教学环境。
4.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领导到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视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增强质量意识,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工程意识”的观念。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想保证。
4.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要建立上下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的职责。主要应强化四级组织功能;一是学校领导本身强有力的的决策功能;二是教学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功能;三是各二级院系的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由实验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小组具体的实验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组成系统,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的保证。
4.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过程保证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要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增强计划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上,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在实践教学督导上要加强力度,坚持定期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贯彻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诸多因素,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坚持以制度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比较完整的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实践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又具有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定期按评估方案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以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在实践教学理念上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向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二在实践教学功能上,将以认知、验证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转变。三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上,将以单门课程或单一专业开设实验向设置“实验基地”的模式转变。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广泛采取主动式、启发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是每个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者应该长期研究的课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 、高盘良.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
4 、皮建辉.谈创新实验教学中的观念转变.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5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四
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正在探索中。文中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阐述了现有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对实验课程改革的安排模式和思路作了探讨。
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1]彭勤革.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4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五
风吹草动,山崩地裂,世间从大到小的事都像是大自然手中的木偶,在它的操纵下循环运作,生生不息。
百万年前,它创造了人类的始祖——猿,在这百万年间的进化之中,人类诞生了,他们有智慧,有力量使世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探索自然间的奥秘,与他们的创造者,打起了交道,而作为人类一员的我,自然也免不了这份好奇心。
我当然无法像那些科学家们一样用仪器和经验去探索自然的深处,我只能用肉眼看自然,不过,既使是表面上的自然,也有神秘的一面。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大山之上必有很多神秘的地方,而我所探索的,也就是老家的大山。
走进山中,一片晴朗,这里确确实实能听见和闻到鸟语花香,而我也就从这开始,眼前,是一片草丛,杂草遍布了这块地方,在杂草的下面,是一洼污水,蜘蛛偶尔会在上面结网,用放大镜细看那蜘蛛的腿,细长却十分有力,再看那身体,黑乎乎的,瘆人极了,使人不敢恭维,我便不再去看它,继续深入。
只见前面是一棵不知为何而折断的老树,深厚的年轮,平整地排列着,一圈又一圈,而那干燥的树皮则有着不规则的条纹,硬极了,平时只在书上才能看见的蚜虫也在这儿现身了,我用放大镜一看,它们呈红色或透明,身体有点肥,也不像书上一般那么干净,看起来还有点黑,它们也极其脆弱,用树枝轻轻一压便会死。还有那色彩斑斓的瓢虫们,斑点数量各不相同,有四星,两星,五星六星,还有八星的,最好看的还是七星瓢虫,红色身体黑色斑,只不过它有点怕生,我一走近它便飞走了,我只好悻悻离去。
还有那鸟儿,山中最常见的动物便是它们了,这儿不仅有普通的麻雀,还有白头翁,蜂鸟,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它们各个声音婉转动人,有的喜欢在空中鸣叫,有的喜欢在树枝上放声高歌,而有的则一边筑巢,一边轻声鸣叫,好像在唱劳动的赞歌。
渐渐地,天黑了,我也收拾工具回家了,虽然只探索到了一点,不过也好,这也证明了自然是无穷无尽的,尽管我只是发现了皮毛,但也有很多的收获。有时令人瞠目结舌,有时令人毛骨悚然,也有时令人捧腹大笑……没错,这边是探索自然的滋味。
探索茶与茶文化的论文篇十六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人才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还要有比较突出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知识,对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要有所研究,能够准确地估计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術中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并没有运用到实际中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另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重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要推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当前,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能够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许多教师只求完成基本的课程教学任务,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flash、photoshop等教学时,对照课本进行的讲述较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重视,这对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极为不利,造成学生的水平距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教学内容影响教学的质量,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当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内容较为单一,过于肤浅,大多是一些对计算机产品知识的介绍,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实践所起的作用不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如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计算机网络与人类生活等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是依据课本来授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都是课本上有的,单一、滞后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样不仅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很多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仍大有市场。高校中许多老师仍然比较信任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论是c语言还是数据库,许多科目都还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没有有意识地利用新颖的科学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它具有时代性和技术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及时地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法,才能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都是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学生也只能利用小范围的校园网去实践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种种条件的束缚,让学生没有办法灵活地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也不能够对网络通信技术原理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限制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高校要及时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进行更新,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吸收新颖的教学内容,建立“实践导向、理论奠基、思维发散”的三要素教学理念。推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尤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组,再给他们出题,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获取答案,必要时教师可做出讲解,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工作中,要坚持将教学和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例如在进行课程考核时,不仅要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笔试和上机考试,还要重视当前计算机发展国际化的动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中英语教学和考试,注重相关专业证书的作用,包括ccna、ccnp等,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早日取得实践性收获。
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校方提高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合理地删减一些,打破课本的束缚,引进更多新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以往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原理和基本概念占据的内容比较多,容易因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又如对互联网、计算机、新软硬件技术等的认识,对vb、dreamweaver等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过为繁杂等。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高级名词的解释过于理论,缺少实践指导,例如hdlc(high-leveldatalinkcontrol)、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的教学。再如,局域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基本构造等都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分清内容的重要性,合理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比较快,我们应时刻关注着发展动态,第一时间把新的知识融入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让学生思考这些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帮助。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许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想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就要先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flash软件教学和实践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师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的知识,最后教师再进行解答式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還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在进行flash作业和课堂小测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即时性进行讨论和学习,再由教师进行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又如,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说一些自己在上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求答案,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课堂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传授了知识。对待一些需要发散思维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作业,如让学生讨论mooc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托发展等,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主动地去上网查阅资料,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学生只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实践验证与使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只能利用小范围的校园网来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封闭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学校应该扩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范围,让他们能够在大范围的网络环境里验证网络通信技术原理等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自己的不足之处,完善自身。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小组,然后根据需求分配给学生不同的研究课题,合理地安排时间,为他们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践场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为了跟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教学改革,针对教学的现状对症下药,推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改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帮助高校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高守平,胡山泉,于芳.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xx(4)
[2]邢长友,陈鸣,许博.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xx(1)
[3]贾银亮.虚拟实验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
[4]余芳,岳鹏.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xx(4x)
[5]南群,郝冬梅,乔爱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