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办于1930年,时名"南沙学堂",位于社区老街。老街自古是南沙商贸集聚之地。学校坐落于此,以"勇立潮头,蓬勃向上"为校训,坚持把学生放到最中央,一切围绕孩子转,努力让孩子们在并不漫长的童年里收获温暖、力量和梦想。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学校一年来的实践创新工作。
一、以儿童视角为基点,营造凸显润物无声的德育微学堂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学校德育特质,要使之有效,必须以孩子喜爱的方式来推进。今年我们推进德育微学堂,凸显真实效。
微事一:班牌革命。班牌损坏、夭折是经常发生事,为破解这一微细节,我们采取微设计,把学校吉祥物"小雏雁"设计成班牌,每个年级一种颜色,并在校门口、教室设置专用位置,班级落实专人管理,一年下来再无事故。
微事二:楼道墙的变化。楼道墙面的装饰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学校各类优秀学生的照片。楼道照片墙成了孩子、家长关注的热点,墙面美丽整洁了,学生自豪开心了。
微事三:承包农事小学堂。我们把农事小学堂承包到班,每班一行,种什么、怎么种、什么时间管理等都由班级定,这一年来农事小学堂变得百花齐放,一片繁茂景象。
微事四:放学礼仪尽显文明之风。在统一礼仪要求的基础上,各班积极创新,有喊口号,有背古诗,有编序号的。秩序好了,形象美了,教师省心了。
再如"请把我领回家"失物招领站,"毕业礼物"、"奖章"等私人定制,国旗、校旗、校训进教室等等,小细节处处尽显大德育。
二、以三"Geng"课程为载体,构建实现真我童年的特色学堂
今年,我们在已有"三‘Geng’南沙学堂课程"基础上,进行充实和完善。
一是丰盈"相约周五"学科拓展类课程。学校加大投入,内外结合,创新特色学堂。一是培训校内教师,提高开课技能,开设了"国画、萧山花边、彩陶泥、卵石画、衍纸、绘本表演"等课程;二是借助外力,小小科学家、轮滑、足球、乒乓、国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童心得以放飞。
二是丰厚"耕读课程"校本特色类课程。一方面,"南沙文化"课程接地气,学生参与最为火爆。"南沙寻访"拓展校外,寻访沙地印记;"农事学堂",亲近自然,培养生活技能;
另一方面,今年我们把"季节"课程编入章程,并进一步深化由"一季两节"充实为"三季四节",并求精求实。
今年新充实的"入学季",一年级新生经历穿过"三重门"、收受"三份礼"、留下"三份记忆"的程序,变陌生为熟悉,变拘谨为亲近。
"毕业季"课程,传统的"难忘一餐,感念师恩"更具规模,还为每个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和毕业礼物,为孩子留下六年小学的记忆。
今年的"体育节"由原来单项的运动会,充实为完整的系列活动,包括开幕式、"金蚂蚁跑操比赛"、"民间游戏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等环节,既有团队合作项目又有个体竞技项目,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又锻炼个人意志品质。阳光体育培育阳光少年。
今年12月份举办"南沙文化节",是在原沙地诗文诵读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也是一年来课程成果的展示。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来展示,分"雁之诵、雁之秀、雁之魂"三大篇章;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个人书法绘画比赛、个人才艺秀"三个专场大PK".在展示课程成果的同时放飞童心,展现真我童年。
通过课程实施,我们的学生素养提升了,获区小学女子足球冠军,区小学女子排球冠军,区小学航空模型线操纵团体冠军,区经典诵读二等奖等,学生各类比赛获奖达130多人次……
三、以基地学校为抓手,打造勇立专业潮头的教师学堂
有好教师才有优质教育,打造教师学堂,建立成长机制,培养满足现代教育需求的师资团队。
1.课题化运作。构建"QDP"模式,从Question(问题)→Design(设计)→Practice(实践)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调查思考,提炼个性和共性问题;二是通过对诊问题,设计多种载体和形式;三是通过行为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和跨越。
2.机制化保障。借力三大平台(集聚区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名师工作室、学军小学结对)三大平台,建立三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管理,落实三五常规。
3. 制度化管理。落实"定时间,定形式,定任务"制度。每周一教师会,一位教师观点分享,每周三备课组一次集体备课,每两周每个教研组一次校本研修。教师个体每学年至少完成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论文、完成一本摘记、开设一堂公开课、开展一次观点讲座等等。
通过教师学堂打造,我们教师快速成长,一位获评省教坛新秀;两位获评市教坛新秀,两位获评区教坛新秀,一位获评区优秀班主任。教师各类比赛获奖88项。
一年的实践创新,也提升了学校的品牌,通过申报验收,我们的学校成为集聚区首批德育特色学校、文明校园、美丽学校,《沙地印记》校本特色课程被评为集聚区第三届精品课程。我们的课程实践活动多次被区级媒体报道。
我们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反思,我们的愿景是:为孩子保留一个美好灿烂童年,为孩子持续发展打下扎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