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一
茶与健康
学生: 陈常浩
学号: 20112264 指导教师: 法焕宝 教授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3年4月
目录
第 一 页
摘要
茶源于我国古代,是我国传统的饮料。现在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饮品之一,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的种类、饮茶禁忌及怎样用茶养生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茶与健康的关系。在分析茶的起源种类的时候,我会从地理、气候、化学元素等方面来入手;在饮茶禁忌和养生的时候我会从茶中化学元素、化合物与人体内的化学物质之间的生化反应入手分析;同时我会结合中医养生知识来共同说明茶与健康的关系。
第 二 页
茶的起源
茶起源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就开始饮茶,而饮茶兴于唐盛于宋。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我国云南等地处于古劳亚大陆南缘,而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终上所述茶树应当源于我国云南、四川等地。
茶的种类
中国茶类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根据出口茶类别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七大类。但是中国茶树多、品种杂,所以单一的分类方式不能概括所有的茶。所以分析一种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茶的发酵程度、茶色、产茶季节、凋零程度、茶树的品种、熏花种类、培火程度等等。以下我就以做一些具体分析。
第 三 页
经蒸制后放入模具中经过压制就形成压茶,其中最有名的是云南普洱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
饮茶禁忌
茶作为我们的日常饮品,与我们天天接触。懂得饮茶可以很好的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如果不懂得怎样喝茶将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可预计的损伤。茶叶中含有以下化学成分:咖啡因(caffeine)、茶碱(theophylline)、可可豆碱(theobromine)、黄嘌(xanthine)、鞣质、挥发油、槲皮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二氢麦角甾醇。茶叶性微寒、味先苦后甘有利尿提神的作用。以下为一些饮茶的禁忌。
1.失眠时不应该饮茶。因为茶中含有咖啡因等使人兴奋的物质,会使人更加无眠。
2.饭前不宜饮茶,饭后也不宜立即饮茶。饭前饮茶会导致唾液浓度降低,从而影响消化;而食物进入胃中需要各种酶和胃酸的作用才能消化,进而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胃酸中含有0.5%的盐酸。其会与茶中含有咖啡碱中和进而影响胃酸的浓度,从而不宜于消化。同时茶中含有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对蛋白质、铁质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和贫血。
3.服药忌用茶水服。我们都知道茶能解毒,茶水中含有鞣酸可以与二价铁发生反应影响铁的吸收;含生物碱的药品会被中和从而茶水就影响了药物的效果了。茶影响药物的疗效与茶的浓度有关,为了使药物有好的疗效我们就必须忌用茶水服药。
4.发烧忌饮茶。因为茶中的茶碱会提高人体温度的,还能使降温药物的作用消失大大降低,因此发烧时不要喝浓茶。
所以喝茶解酒不但不会有作用反而会加重肾与肝的负担,长期如此会产生酒精肝、疗毒症等疾病给身体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6.饮茶忌多。茶叶中含有一种微量元素氟。氟这种元素虽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无素之一,但生理需要量为每天1-1.5毫克。然而,茶叶含氟量,比其它食品的含量竟高10倍,甚至数百倍。摄氟量超过安全数字的规定的范围,因而会引起蓄积中毒。氟中毒以后会出现牙齿变色(黄色、褐色或黑色)、氟骨症(四肢和脊柱疼痛、关节变形、瘫痪)。因此,饮茶忌过量。凡是都有度,过度则反。
7.忌冲泡时间过久、次数太多。冲泡时间太久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冲泡次数过多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茶汁了。据有关试验测定,头开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开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三开茶汤则为10%,四开茶汤却只有1-3%,再多次冲泡就会使茶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泡出。
茶与养生
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元素有20多种,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头,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剂。茶有解毒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作用。有的茶可以帮助减肥,有的可以预防癌症等等。不同季节应不同的茶。
随季节喝不同茶的养生之道
第 五 页
益于健康。譬如花茶性温,春季饮花茶可驱散冬季郁积的寒气,进而生阳气。同时花茶香味浓烈,可振奋精神。夏季高温,人体体液消耗较大,这时候就应该饮性寒的绿茶。因为绿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绿茶绿叶绿汤,清鲜爽口,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秋季应饮青茶,秋季干燥易渴而青茶性适中,青茶介于红、绿茶之间,不寒不热,适合秋天气候,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类似的道理:冬天气温低,寒气重,人体生理机能减退,阳气渐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因此冬天要注意御寒、提高抗病能力;而红茶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可补益身体,善蓄阳气,生热暖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
喝茶与抗癌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发现,中国茶叶可预防亚硝基化合物对人类可能的致癌危险。亚硝基化合物是比较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质。研究者认为,绿茶、紧压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可阻断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科学家还发现,在各类茶叶中,尤以绿茶抗癌效果最佳。我们适量饮茶,特别是绿茶见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总结
茶是我们生活中较好的调节剂。用正确的方式、时间饮茶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生活品质;如果不随意过量的饮茶就有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第 六 页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
第 七 页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二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语文课相比,又增添了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变化多端。近年来,笔者听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这些课在展示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方面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同行的好评;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不变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社会获取信息和表述自我观点的有效手段,具备了读写能力,将终生受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语文课堂学习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白阅读意义和阅读目标。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要先提出一些问题,或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介绍作者奇特的人生经历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新课标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使学生理解阅读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进而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让学生首先成为“知之者”。
其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教材语文课本中,有散文、说明文,有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有小说、戏剧,还有内容丰富的文言文、古诗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对小说类课文,可采用表演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朗读。对认知类课文,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摘抄有关记载,在掌握大量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等。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建立课堂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读完课文后,让他们谈一谈读后感,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指出其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指出读的过程中哪些值得肯定,好在什么地方。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相互激励的效果。再次,是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感觉到自身阅读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当然也可以采取分组推荐的形式,举行朗读比赛,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齐读,个别读;轻声读,大声读;快读,慢读……长文章还可以跳读,短文章还可以背诵。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能把充分的阅读作为基础,读出文学味来,读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科学规律、作者情感来,读出对作品的理解来。如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周敦颐的《爱莲说》……不需太多讲解,读透了,自然就理解了,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难点。训练花的时间多,学生们不会写作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老师教不得法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极具随意性。给学生一个作文题,三言两语指导一下,接着就让学生完成习作,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鉴于扩大课外阅读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老师应该结合课文让学生巧练笔。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弄清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即“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的过程。再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个阶段侧重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文章的中心结构、写法,突破重、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即“思想感情――内容――语言文字”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阅读中悟写。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检验。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发展。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也可以先写后读,有时也可以结合作文,让学生更好地促进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把阅读与仿写、扩写、改写等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创造性发挥,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仿写、扩写、改写,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需要学生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生动形象的对事物进行具体描绘,这将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得到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往往不只是一次练习就能掌握好的,只有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和内化,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最终转化为能力。就教材而言,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编选了许多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既有现代文,又有文言文。这些文章各有特色,很多都是经典作品。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或者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并指出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样教师就可将课堂的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而且能从阅读中悟到写作方法,将从课文中学到的精炼、优美、生动的语言及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实践当中去,在不断阅读、分析、模仿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例如,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优美、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可让学生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学会如何用句组段,这样对写作很有好处。另外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大部分都安排了写作内容,可用三至五分钟完成。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很快就会学以致用。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提高读写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总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学自练,自悟自得,读写结合,练出成效。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三
有一位中学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彻底改变一味“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我在对传统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努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活动,使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易于理解。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例如:在讲《化学肥料》这节课时借用网上的视频资料,使这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孩子能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声音了解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充分利用直观的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手脑并用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教学中不仅不能忽视实验教学,而且不能以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教学。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希望亲手动一动、做一做。
如在讲授“氢气的性质”时,让学生亲自用氢气吹肥皂泡。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通过亲自实验,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统教学注重“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搞一言堂,不惟我独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并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总是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常常不合时宜地讲出来,还在课堂上经常和老师同学因为对问题的见解不同发生争执,惹得大家都很讨厌他。在化学课堂他又是“故伎重演”,我没有制止更没有斥责,而是耐心的帮他解除疑惑,课后又单独找他谈心,肯定他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适时的提出问题。使他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提的问题也很有深度了。也乐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见解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平和乐于接受的课堂。
4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才会学得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备课中,我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时时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课堂上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在每一节的导言设计中,力求简洁、生动、扣人心弦引领学生的大脑思维,选择运用生活常识导入、复习导入、新闻热点事件导入等方式,迅速自然地切入课堂。
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产生问题:探讨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变质?我适时的运用恰当的语言引领学生探讨选择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检验,同时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和部分变质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
5努力挖掘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堂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科,本来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第八单元三个课题的知识编排就体现了这个观点,金属材料知识来源于生活,接着走入化学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最后回归生活谈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
比如讲空气的存在联系“风吹草动”“红旗飘飘”等自然现象,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联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煤气中毒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包含丰富生活的化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一名战斗在课改一线的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思想的精髓,使学生在生动、直观、活跃、轻松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中获得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还学生一个“给力”的化学课堂。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四
(一)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高中化学是不少学生眼中较难的学科,知识点繁杂难懂,化学方程式变化多样,难以捉摸,要背诵要记忆的内容也较多,题型更是多种多样,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不免使他们渐渐对化学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厌学心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1]我们应该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改变现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此时,生活化教学的产生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生活化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同时广泛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解释说明,学生只要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带领下发挥自己联想类比的能力,便能很好地理解难懂的知识点,这样一来,不需要很长时间学生便能重拾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化学的信心。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通力合作,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如果有一方没有准备充分或者状态不佳,就无法使课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2]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导致很多情况下教师自认为讲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也很通俗易懂,但是学生却没有完全理解,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是很难使学生有所收获的。生活化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有力的教学武器,借助这一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将知识具体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从而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生活现象入手
化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很多化学现象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答案,同样,很多生活经验也有化学依据。化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相关的、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点联系起来,放大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3]教师应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一切,留意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现象,积极将生活现象带到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混合物的基本分离方法———萃取时,学生对这一分离方法比较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体会和了解,教师不妨在正式讲解之前先引入生活中做西红柿汤的小事例,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做好的西红柿汤表面有些许油星,且显红色,若制作时放更多的油便可看到汤上面漂着一层红油,这是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溶于油的结果,而将表面的油撇去,下面的汤又没有一点红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另外,还有什么地方也有类似的现象呢?教师可以提出很多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在生活事例的铺垫下再进行萃取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并且有了具体事例作为载体,记忆起来也更牢固。[4]相似地,在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时,教师可以先介绍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会发现二者相互转化时吸收或者放出的能量相差不多,那么为什么石墨那么廉价而金刚石却那么昂贵呢?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讨论,进而进行正式的学习。相信这个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例子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整个章节的学习中都会时不时想起,对后面相关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二)将化学原理与生活常识联系
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高中化学课本中也涉及了很多,而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拆分、重组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无法用肉眼观察到,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去体会微观世界,理解化学反应。因此,化学学科给人的感觉难免是抽象难懂的,这也是课堂授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使化学知识点具体易懂,让学生更好接受,成了教师们需要突破的.难题。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能够使化学与生活常识联系,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点与简单的生活常识对比记忆,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教师应意识到这是一个微观的结构,仅仅通过口头表达不足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和理解,因此应将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5]教师不妨在讲解完相关原理之后,针对其中“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具有越高的能量”这个小知识点进行生活化教学,将我们每个人比作原子核外面的电子,将原子核比作我们的家。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成长到足够强大时,他便会离开家,靠自己的能力打拼,不再依靠父母;相反,当一个人离家较远时,他必然拥有很强的能力。这个生活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似,电子的能量越高便会离原子核越远。通过这番讲解,相信学生会对这个知识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学习起来便不是难事。
(三)将化学知识点记忆与常用熟语结合
(四)将化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化学是有用的学科,是实用的学科,学好化学知识可以指导生活,避免生活中的危险。例如,洁厕灵和84消毒液都是家中常备的清洁物品,但是二者不可以一起使用,因为洁厕灵含有盐酸,而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这两种化合物相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有剧毒的氯气,危及生命。如果学了化学,便会知道这一点,有时可以避免一场灾难。这便是化学原理在生活中运用的实际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五)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做好聆听者的角色即可,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7]生活化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内容的呈现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糟粕成分,保留精华部分,勇于转变思想,突破思维的局限,大胆创新,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总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使知识运用于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不能单纯地将知识当作考试的工具,当作检测能力的手段,而应尽力使知识融入生活,使二者融为一体,互不分离。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老师通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生活现象入手、将化学原理与生活常识联系、将化学知识点记忆与常用熟语结合、将化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以及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方式,有效使教学方式生活化,使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在享受课堂的同时对课程充满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福玲。浅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6):113。
[2]程亚丽,胡凤荣。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旬),(12):196—197。
[3]姚少祥。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旬),2016(04):181。
[4]黄亚伟。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5(01):50。
[5]翟玉龙。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6(58):134。
[6]宋伟。高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少年,(23):110。
[7]宁伟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园,2016(03):82—83。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五
[摘要]对于计算机学习者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根本。本文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在运用中升华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创造性思维兴趣
一、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1.激发兴趣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家教委编订的《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结合学院的课程安排,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课的重点放置在学习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感觉十分新奇。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我最喜欢的是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因为我喜欢把自己的文章配上小插图,使文章因画而更精彩,也使画因文章而更完美。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是某杂志社的主编了!”。正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得以展现自己,自然的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迸发出许多好的思维和做法。
2.培养兴趣阶段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激发兴趣”阶段产生的兴趣不尽相同,有的浓厚,有的一般。由于某些原因还会使其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不能把培养和激发截然分开,需要在培养中继续激发,以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现代教学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髓所在。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这就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然后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我觉的,计算机教学也一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路靠学生自己走,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学生的行动。为了达到这一步,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很重要的。
(1)精心设计任务。在计算机教学中,精心设计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关于我的爱好”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2)讲解内容要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讲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边框和底纹”时,我只仔细地讲解了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只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收益终生。
3.巩固兴趣阶段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他们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并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了兴趣。
例如,每隔一个阶段,我都要把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当学生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便他的作品是最优秀的。
正是由于采用了兴趣教学,才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二、在运用中升华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应该培养其综合运用的能力了。记得在一次电脑绘画课上,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于是,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一幅月亮图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成了月亮了。这便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加上计算机、投影机。我个人认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些多媒体手段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保证呢?
1.布置任务
一般上课之初,我先用教学软件通过网络将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它可能是一幅画,也可能是一篇文章,这些内容,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辅助讲解
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操作过程和基本概念。
3.交流讨论
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的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其他的学生从而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因此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4.作品展示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再配合上计算机教学软件,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了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六
摘要: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新颖独特的新课引入;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实验;多媒体
人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两个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如果一个人能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他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如果一个人就算有高水平的智力,但不能与非智力因素很好地结合,就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其智力因素差异不大,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其中兴趣对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大多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所以,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极其枯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新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的引入就显的尤为重要。化学课上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积极参与,就要看学生对这节课将能学到的知识有没有一定的期待,如果一个学生对本节课将所学的知识或内容在学习之前有一种渴望求知、渴望解惑期待心理,那么他就会对这节课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期待心理呢?这就要求教师对这节课的引入进行精心的设计,怎样利用新课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新课引入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想去通过学习来获得相应的知识以解决心理的迷惑和解决所遇到问题的渴望,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习磷的有关性质的时候,有个老师是这样进行新课引入的:“同学们,在乡下夏天的晚上,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飘在山上的明亮火焰,我们的老一辈人告诉我们说:‘这是鬼火,是阴间的鬼魂手上提着的灯笼’,请问同学们相信鬼魂的传说吗?这个真的是鬼火吗?如果不是,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揭开鬼火的神秘面纱就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想知道真正答案的渴望,自然就会对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
二、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学化学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个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就需要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就要利用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来理解的掌握。例如,在讲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时,学生对物质的两性很难把握,就可以通过氢氧化铝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现现象来加深理解。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还要上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探求知识,发现事物本质规律的成就感。那么如何让学生成功地做好分组实验呢?这就要求教师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做好实验预习报告。学生在做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及原理,实验要用到哪些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步骤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传统的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解原电池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利用课件模拟两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子在电路中的转移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原电池的作用原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如接触法制硫酸、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没有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课件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让学生产生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感,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习化学知识是多么的必要和有用,就会有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总之,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古板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手段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给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灵活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素,科学地、系统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七
一、数学课堂气氛需要“放手”
现在不少的数学老师经常抱怨:“到了初中,学生们就不肯举手了,课堂小组活动时总是那几个人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我们的新课标怎么实现……”
教师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真的精心地备课、精心地组织、精心地上课、精心地选题了吗?想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可又不想学生说错,那种情况可能吗?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班级来说:优等生还是比较少的,每次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的还是比较少的。课堂上教师放手给学生了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吗?有时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会讽刺、挖苦。老师要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自己来学习、自己动手完成,就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数学课堂问题的解决需要“放手”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而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应相信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学生是能够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的。否则,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应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多渠道地探索交流。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适当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对比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体验到掌握知识的过程,通过激烈的争辩,拓宽了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对比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放手”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结果,“放手”可以成就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放手”可以让学生找回自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大量的课堂教学经验也表明,只有在活泼、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都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获取。如果要学生主动去获取数学知识,那么学生首先就应该对数学有信心和兴趣,并且充满激情。上课老师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也应该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努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要恰当地“放手”
首先,教师应带着责任心去上课,观察我们的学生上课时的一切状态。对待学生所答的问题,不管正不正确,或相差多远,我们都应给与他们一种肯定(因为这些答案都是他们思考的),那么学生即使回答错了,至少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安慰,下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思考。
其次,“放手”不是把一切都抛给学生,让他们胡乱地发挥,这就会和我们的大纲相违背。就像我们一些学生上课时的“抢话”(就是老师还没有说,他就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抢说了)。教师要恰当地引导他们,要让他们对一个问题发表见解前,必须要经过思考。笔者所带的班里就有一个学生,各科老师都说他会“抢”,其实我也早就发现了,并且他每次回答的问题错的多,对的少,各个老师都说他不好。在一次课后,我找了他谈话,“我给你最简单的一个问题,看思考重不重要”,他没有说话,我竖起一个手指对他说“弹吉他的人为什么不用这个手指”,我刚说完,他果然不加思考地说“因为用不到这个手指”,他一说完脸就红了,他知道错了。在接下来的课上,这位同学变化了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通过恰当地“放手”,来成就孩子的一生。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八
摘要: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可以帮助高中生快速成长,提升综合实力。本文先阐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然后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养。[1]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不断变化,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它对学生的发展有明确的指向,即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与品格,来适应社会发展。核心素养指向过程,而非结果,它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2]它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结合生活实践来塑造,通过树立价值观来维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比如说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从宏观角度,实验现象是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瓶口出现白雾。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这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氢气的h-h断裂成氢原子,氯气的cl-cl断裂成氯原子,结合形成新的h-cl。化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世界。变化观念比如:化学反应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并伴随能量变化。但是,反应前后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中包括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运用平衡思想去理解化学反应是必备技能。证据推理表现在实验方面,通过实验获得具体的数据来验证假设。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模型上,新证据的收集可以建立新模型,来完善已有的模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最后将复杂模型提炼成精简模型,构建知识体系。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指化学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规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探究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激情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化学兼顾文理科的特征,有一定难度。学生认为化学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公式、定理和方程式,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攻克困难,问题堆积越久,化学越难学,最终对化学失去兴趣。高中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学习就是走过场,浪费光阴和青春。高中生正是爱玩的年纪,花在学习上的心思很少,又没有奋斗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缺少创新思维
高中生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禁锢了思想的活跃性,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天学习任务非常多,如果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走,学习效率不高,都是机械记忆,并没有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创新意识,不会利用所学知识,思考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习中存在思维定式,很难消除定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教学模式陈旧
许多学校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负责传授知识,重点讲解书本的知识点,很少联系生活实际,抽象知识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虽然短期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最终很容易遗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审美疲劳,教学效果不佳。
(四)抽象思维薄弱
化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需要利用抽象思维去认识微观世界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宏观世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能通过肉眼去分辨宏观世界,不能将微观世界抽象成具体的知识框架。抽象思维的薄弱使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其内在本质,失去了学习化学最关键的技能。
三、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
(一)用化学史教育,引发学习激情
课堂教学中,通过化学家的科研历程,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历史情境,感受化学发展的每个环节。化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曲折而又丰富多彩,从猜测到实践,最后得到结论,这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化学史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去体验科学精神,在心灵上得到启发,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置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习氯气时,通过科学史话,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是我们学习氯气时,更好地把握氯气性质的一个切入点,在感受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氯气的理解,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有激情。
(二)利用科学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量多,为了更好地学习物质的性质,教材中有许多实验。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物质的性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会大大提升他们对化学的兴趣,纸上谈兵容易,亲自动手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实验包括实验用品、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每个环节都考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探究氯水的漂白作用,先让学生设计实验,利用现象和结论推导性质。学生亲手编织彩色花朵,将其放在干燥的氯气中,观察它是否褪色,最终得出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在实验过程当中,学生会产生新的想法,激发创新能力,设计更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探究氯水的漂白性。
(三)采取合理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最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基础较好,自觉性高的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学习知识,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翻转课堂也适用于这样水平的学生。教学中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学习金属钠的性质,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性质。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是实验,可以让学生做探究实验,亲自发现真理;如果是概念和原理,老师可以例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教师例举燃烧反应、爆炸,可以让学生们马上明白其概念。教师要学会根据实际教学,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知识和技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善用教学资源,培养抽象思维
化学要求学生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视野。从宏观现象去分析微观原理,利用微观现象能反推宏观现象。微观是肉眼不可见的,而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很薄弱。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用具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比如:学习化学键的时候,可以利用模拟动画将原子和离子展现出来,这样直观地表现出电子得失和电子对偏移,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化学键。随着互动白板的普及,教师将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培养抽象思维。在离子反应或者原电池教学中,也可以引入模拟动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解释化学现象,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提升,加强理解能力。
四、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品质的培养。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九
1、为人是师,其行宜表;德行为先,群孺唯瞻。
2、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3、诚信,为人之本;责任心,为师之本。
4、给学生一份关爱,还老师三分惊喜。
5、莫嫌人生短,闪光在每天。
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7、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8、传道需爱心,授业需精心,解惑需耐心。
9、以心灵感受心灵,用智慧赢得尊重。
10、重点知识重点考,一般知识辅*。
11、一心一意对教育,一往情深对学生,一丝不苟对教学,一视同仁对家长,一尘不染对自我。
12、为了全面地教育孩子,需要全面地了解孩子。
13、赠予别人微笑,自己得到快乐。
14、用异乎寻常的耐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15、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在爱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16、浇花浇根,教人教心。
17、愿为一粒土一滴水一粒沙,耗损生命只为释放。
18、师以人为本,人以品为重,品以德为先。
19、教师的崇高在于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20、好学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主要是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力度较低,课堂活动枯燥乏味。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不断地日常教学实践中摸索进行,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而学生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注意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引导与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是自主学习和进步的动机和内在潜力,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多样性,导致初中生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不喜欢体育活动,最终导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的现状,我们老师在保证自身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丰富的经验以及道德素养,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对体育形成一个正确性、规范性的认知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交流和改进教学方式,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体育锻炼的兴趣。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态度和观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不能在学校中完全自由的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我国初中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和服从自己的要求和命令,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厌恶感,使得体育课堂变得压抑和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体育老师要紧随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明确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健康作为唯一的目标,确立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标准、目标以及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言传身教这一个词很好地描述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不仅与教学方式、手段、环境有关,还受到体育教师语言、行为、态度以及道德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第一时间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起到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用文明的教学技巧和方式树立自身的教师威信,进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模范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的形象魅力上,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超的专业素养,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生动性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和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印象,了解动作的基本概况,通过具体的思维活动逐步升级为理性认识,这就为体育动作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由此可见,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美标准的动作示范都是对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要求,在言语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优美的动作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模仿的欲望,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保持着高度的兴奋性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实现新课改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针对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探寻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新颖性、灵活性,可以将健美操、武术、篮球、足球、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计划,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勇于参与,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体育教材中有一节是要求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这就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反复练习,这一过程如果不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灵活性以及新颖性,只是死板的进行机械性地反复练习,这容易导致学生对这个过程甚至课程产生厌恶感,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教学课程与游戏相结合,如“逆向反应”,做与口令相反的行为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圆圈接力跑”“抢座位”等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短跑、慢跑、反应灵敏性等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机械性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推迟疲劳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要善于将竞争这一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的竞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的潜能,将课堂活动与竞赛相结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竞赛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念,竞赛的活动安排要公平、合理、公正,以便学生能够尽最大的可能参与进来并发挥自身的潜力。例如,在学习排球的垫球、传球等技术时,可以在练习中安排一些小小的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两个小组进行对抗比赛,互相之间接球、传球、垫球,对于输的一方要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构建鼓励式的阳光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展现自己提供平台和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擅长长跑,有的擅长短跑,有的擅长跳高,有的擅长跳远,面对特长迥然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力情况、身体状况、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性的公正、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积极鼓励,细心发现学生的努力之处并及时表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爱程度,以及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鼓励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赞扬,但它确实无价的,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发现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鼓励式的阳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初中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初中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生化学论文选题方向篇十一
[摘要]在多年的经验中,笔者从几方面出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扬实验之长,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不拘一格,提高兴趣;爱护学生、增进感情。
[关键词]化学兴趣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有兴趣才能使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无兴趣无异于一种苦难。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出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决定于教师本身,还与学生的素质、家长的职业、家庭环境、学校风气、教师敬业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学会不如会学。
上好起始课,引发和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俗语说:“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在我们的化学课上,第一节课的成败尤为重要。细节决定成败,这要求我们教师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最大的鼓舞,“我们”是师生间交流的桥梁,因此课上多用“我们”,贴近学生。用“手帕燃烧完好无损”的实验吸引学生而激发兴趣。我坚信,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在第一节课上注意不要让学生感觉太累,走的太远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扬实验之长,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是九年级的学生,但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从四方面入手。
1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只有课下准备充分,课上才会胸有成竹,万无一失。有时一些实验,也可以师生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中教师做好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气体的收集,刚产生气泡时学生就可能收集,这时我们应当立即指正。
2细心组织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取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操作的一句表扬和鼓励,都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3改进和补充演示实验,注意实验细节
4酌情安排家庭小实验
如运用化学知识除掉暖壶中的水垢、家庭自制汽水、在醋中上浮下沉的鸡蛋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拘一格,提高兴趣
学生是活生生的群体,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如果总拘于传统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和发展。
1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在教学中,除注重语言的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外,还应注重简练。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才能实现与学生情感沟通与交流。
2变换课堂教学模式
心理学讲:“千篇一律的教学,势必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故而缺乏联想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喜欢生动活泼、变化创新的课。创设欢快的课堂氛围,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四、爱护学生,增进感情
马克思说过:“只有用爱来交换爱。”为了激发学生共鸣,我注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只有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视同仁、用心育人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增进感情。
2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俗话说:“假如打骂能使人聪明,那么驴子是最聪明的。”我们在任何一节课上也不要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3注重学法,提倡思索
总之,我们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设法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努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