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听画语 倾听木簧笛的八音曲篇一
在夜阑人静的雨夜,你独坐不眠的窗前,放飞所有的思绪,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无边无际的雨声里,那种对世界的拥抱与投入,就是一种倾听。在风送落叶的秋林,你独立于万木千条之中,胸怀一份眷念与沉思,手握一捧秋之淡远与静穆,那种对季节的挽留与钟情,就是一种倾听。
狄更斯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大自然赋予我两只耳朵,却只给予我们一张嘴。这是否在暗示人们:上帝只希望我们讲出听到的一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上帝所希望的那样,少讲多听,世间就会减少许多纷争。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更多的时候,是人人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人人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地诉说不休,无暇顾及其他。因为缺少倾听的耐心,所以人群中就多了隔阂而少了沟通,所以孤独和寂寞、失意与怀才不遇才会像感冒一样流行于大街小巷。
有一种人面对特定的对象时特别喜欢倾听和善于倾听,那就是母亲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哪怕孩子的话说得很含糊,别人都听不懂,唯独她能听懂;哪怕孩子说得结结巴巴,别人都不耐烦听,唯独她会极其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因为她的胸膛里溢满了浓浓的母爱。
倾听确实跟爱有关。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怀念去世三年的父亲的文章中写到,如果她还有机会陪父亲返乡,她会做什么:“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的经历完整地讲完;我会询问每一个细节……我会拿出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听他说每一句话,仿佛在采访一个超级大国的国家元首。”深深的爱和怀念,催生了龙应台倾听父亲的渴望。字里行间我隐隐约约读出了龙应台的遗憾:父亲生前,她对他的倾听太少太少。
还有一种倾听是很有诗意的,那是恋人之间的倾听。沉迷在热恋中的人,对恋人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声叹息,不仅会竖起耳朵去倾听,而且会用整个灵魂去倾听。但这种倾听就像飘在天空的云彩,时间的风会把它慢慢吹走。也有吹不走的,那是极少数心心相印的夫妻。更多的夫妻早已习惯了厌烦和麻木,习惯了公式化的日常生活,不再有兴趣去倾听对方心灵深处的颤动。
倾听朋友内心的痛苦,他倾吐完了,痛苦可能就会减轻许多;倾听同事关于待遇的牢骚,他诉说完了,心理就可能得到一些平衡;倾听隔壁大妈对儿媳妇的怨言,她倾诉完了,对儿媳妇的怨气可能就少了许多;倾听一位路人对世态炎凉、人心叵测的愤慨,他发泄完了,善良的心灵可能会重新溢满温情……人生在世,我们不仅要耐心倾听人类的话语,还要倾听大自然的话语——那些飞鸟,那些昆虫,那些树叶,那些风和水,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多么值得我们用整个灵魂去倾听啊。
懂得倾听的人,情感会越来越丰富,思想会越来越深邃。因为通过倾听,能够把别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人在倾听时,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会像花朵一样绽开,阳光和雨露会使这些花朵变得更新鲜,散发出更多的芬芳。
学会倾听吧,倾听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善,更是一种没。
倾听画语 倾听木簧笛的八音曲篇二
倾听:用耳朵阅读 鲁兆周
一次,参加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教研室小语教研员问我:“鲁老师,你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失败的地方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学生不会„倾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学生听的能力最弱,往往最容易被教师忽视,或者说它被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妙语连珠的展示和别出心裁的拓展遮蔽了,被边缘化了。而听的能力又是说、读和写三项能力的基础。这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却难言高效的原因呢?” 我的借题发挥没有得到回应。无独有偶,最近读《教师月刊》,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大作《让语文回归生活》。朱老师在文中对“听”有精彩的阐述:“大家都以为外语才有听的问题,而语文没有听的问题。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这是因为,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听并不意味着听见声响,还要在心中对声音的意思进行辨析和梳理。遗憾的是,在语文教育中很少有人教我们认真倾听、有效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对学生一辈子都有用。” 有一段日子,我在主持市级课题“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时,对所谓的“生命化课堂”趋之若鹜。我心中的高效课堂应该是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小嘴不停,小眼发光,小脸通红”。我总觉得只有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才能聆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还千方百计地挑起“冲突”。我甚至认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教学。冲突是生本课堂飞溅起的生命浪花。我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由冲突引起,围绕冲突展开,教学的过程就是冲突的形成、展开和解决的过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精心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不断质疑,质疑是冲突的起因,高质量的质疑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课堂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高潮迭起,这个小组还没有展示完,另一个小组就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补充或反驳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的语文课堂掌声阵阵,笑声朗朗,课件展示,音乐伴奏,热闹非凡,皆大欢喜。被贴上新课改标签的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自己和学校赢得了荣誉,可为什么每次教学质量检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也不必别的班高出半截。面对我的困惑,有专家给我释疑: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你的语文课堂体现了生命化教育的真谛:接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学是“慢”的艺术,可不能急功近利啊!
我心中的疑团没能烟消云散。我不反对新课改,我是新课改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但主张反思新课改途径,并将自己定位于“新课改反思派”。
不得不说,新课改队伍中的新锐人士,志存高远,目光远大,却不能停下狂奔的脚步,看一眼脚下的道路,这是不是所谓的“灯下黑”呢?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未被点破却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长。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悟”字。任何一个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都是“悟”的天敌,因为只有在倾听、静思、梳理、辨析的前提下,才会有“悟”的形成、积累和升华。
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也算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吧。有学生说:“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话还没说完,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开始跃跃欲试地举手了,我感觉很紧张,慌了神,哪里还能说好?……有时候我准备得是很充分的。”也有的同学说:“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我们小组就开始讨论了,准备补充或反驳他们的观点。我们往往展示的是预习时准备好了的批注,所以听不听同学的发言就不重要了。”还有的同学说:“为了在小组展示中抢占先机,我们提出的质疑,其实都准备好了释疑,这些疑问我们自己都解决了,目的是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展示。”……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说得很有道理。今天的语文课堂,许多学生在“积极表达”上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很多学生仅仅在意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想法,而不习惯或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什么,甚至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却浑然不觉。这样下去,语文课堂必然会从良性竞争转化为恶性竞争,虽最大可能地发展了少数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了他们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却无可避免地让他们陷入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沼。语文课往往异化成了自圆其说的辩论会和夸夸其谈的报告会。
朴素最美!德国思想家叔本华曾经说过,真正有思想的人并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只有思想平庸而乏味的人才会把思想包藏在华丽的词藻里,就像一个体态不佳的人需要用漂亮的服饰来遮掩一般。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就是与教师的语文素养有关。所以,我多次在文章中提出,教师最好的培训就是阅读。语文课堂所呈现的就是对话和追问的过程,就像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那样,通过和青年人进行真诚的对话,在对话和追问中完成了教育,形成智慧。对话和追问的立足点就是倾听。然而,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倾听的意义,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喜欢营造“情境”,甚至花大力气让学生“演戏”,把语文课堂当作舞台,让自己和学生粉墨登场。
何谓“倾听”?“倾”指歪、斜;倾听,细心地听取。倾听是一种姿态,一种谦逊的姿态;倾听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欣赏和尊重;倾听,是心灵之间的交流,在评价、梳理、反思过程中吸取、借鉴和成长。所以说,倾听,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用耳朵阅读。倾听是教育的基石,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佐藤学说,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关心的只是课堂预设的实施,注重的只是所谓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谁又能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感受,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
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进行有效调控,让课堂安静下来。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高明的教师用眼神调控课堂,普通的教师用戒尺或教鞭调控课堂。今天课堂上戒尺和教鞭的渐行渐远,与学生倾听能力的缺失有没有联系呢?当然了,这里的戒尺和教鞭不是教师的体罚学生的工具,而是教师实施课堂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的道具。古代的老先生将戒尺往讲桌上重重地一拍,学生定会屏息凝视,抄手于身后,听先生的“之乎者也”;十几年前的教师只要把教鞭往讲桌上轻轻地一敲,小小顽童也定会两肘平放于课桌,收住心猿意马,目不斜视,聆听老师的“灌输”!不要提到“灌输”就皱起眉头,你怎么就知道学生倾听之下的“灌输”就不能内化成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事实胜于雄辩,时下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几人能与古代莘莘学子比肩呢?一个民族不能数典忘祖,就像一个人永远不要笑话自己的童年一样。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离开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去进行新课程改革,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断了线的风筝。
我是读着“毛主席万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开始我的语文学习之旅的,经常是上午上课,下午到田间地头参加义务劳动。课堂没有给我多少语文知识和素养,不怕人家笑话,我的语文知识是“用耳朵阅读”来的。小时候大家都穷,一个班几十个泥孩子,除了几本破破烂烂的连环画,居然找不到一本像样的课外书!好在乡下还有高音大喇叭,每天晚上六点钟,是雷打不动的“小说连播”时间。夜幕徐徐降临,一个瘦弱的男孩,背靠着暖暖的、散发着清香的稻草垛,静静地等待着那神圣的时刻到来。《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些长篇小说就这样被我“用耳朵阅读”,像甘甜的泉水流入我干涸、龟裂的心田,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你能说我小时候的“语文教材”比不上今天的孩子丰富?“倾听,用耳朵阅读”不是我的专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很多文章里也多次提到“用耳朵阅读”的问题。他多次说过,所谓“用耳朵阅读”指的是听书听故事。他的大爷爷、爷爷都极善于讲故事,生产队的记工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们谈古论今讲故事的好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说书人说的山东快书《武老二》,大鼓书里的杨家将、岳飞故事都令人着迷上瘾……还是回到我的“用耳朵阅读”的传奇经历吧,有一次刮大风,风把高音喇叭连接地上的电线刮断了。为了接上电线,我的胳膊被电流击得都麻木了……今天,我有理由说,是倾听给了我语文启蒙,给了我比同龄人多得多的语文素养,它丰富了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愈合了不幸的年代留在他心灵上的创伤,让他有能力面对各种苦难阔步前行。
语文课堂离不开倾听,因为听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说的时间。倾听,用耳朵阅读!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得率先垂范。课堂上学生展示时,倾身聆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在被信任和期待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慧。
倾听,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印度哲学家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倾听习惯的培养,有痕,也无痕;倾听习惯的形成,有法,也有序。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节制地将“小组”与“合作”等同起来,以为“小组”就是“合作”,以为小组合作就能代替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点拨。频繁、低效的小组活动无法让学生安静地思考,细心地品味,扎实地积累,往往是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加之各种版本的教辅资料的推波助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成昨日黄花。在这种氛围下,小组内所谓的“差生”很容易就失去了话语权,成为他人的附庸和传声筒,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差生”。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要告诉学生,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讨论的关键要抓矛盾,不能人云亦云,不同的观点要敢于交锋,要直指对方观点的不合理处,不能各说各话,更不能肤浅地各说各话,说完了就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特别要强调的是,小组内讨论声音要低,低得像蜜蜂。还要要求组内成员都要贡献自己的想法,自己表达后,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组内再梳理,辨析,形成共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必须花大力气做好小组培训。要告诉学生,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听明白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想明白是学好知识的过程,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我们不妨借鉴中关村四小的经验。中关村四小由学生自己为课堂行为制定公约。关于“倾听”,他们有这样的明文规定: 有人发言时,要保持安静。目光注视发言者。
知道答案的同学要举手示意。
一人发言时,其他同学放下手,认真倾听。能回应别人的发言。
同意时,点点头;会欣赏,鼓鼓掌。最好能提出一些问题。这样的公约就像一场春雨,能驱走语文课堂上的燥热,让我们的头脑和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清醒。“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心去真诚沟通,学会了尊重、质疑、包容、欣赏。倾听、对话、合作成为他们的语文课堂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平实的、和谐的、简而有味的,是真正的充满内涵、质朴大气的课堂
倾听画语 倾听木簧笛的八音曲篇三
1.尽量把你的语言减到最少,因为说话和聆听是不能同时进行的。
2.建立协调关系。了解对方,试着由他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提高聆听技巧的主要方法之一。
3.表现兴趣的态度。让对方相信你在注意聆听时的最好方式,是发问和要求阐明对方正在讨论的一些论点。
4.简要说明讨论的要点,包括主要论点。这是有效的沟通方法,不过在简述要点时不要做详细论述和批判。
5.沟通中的聆听是为了表达意见和感受,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相互间要尽量了解沟通的意见。记住简单原则,就是用简单易懂的常用文字。
7.面向对方的脸、嘴和眼睛。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的外表。这能帮助你聆听,同时,能完全让对方相信你在聆听。
8.对准焦点。试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谈话的要点。努力地检查、思索过去的故事、轶事和统计资料,以及确定对方谈话的实质。
9.抑制要争论的念头。你和你的对手之所以为对手,意味着你们之间必定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纵使只是内心有打断他谈话的念头,也会造成沟通的阴影。学习控制自己,抑制自己要争论的冲动。放松心情,记下要点以备一会儿10.不要猜测。猜测会让你远离你所要沟通的目标。所以,你要尽量避免对你的对手做猜测。不要猜测他想用眼光的接触、面部的表情来唬住你。有时候猜测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最好尽可能避免,因为猜测常是沟通的最大障碍。
11.不要立即下判断。人们常会在一件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下了结论,所以要保留对对手的很多判断,直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注意自己的偏见,即使是思想最无偏见的人也不免心存偏见。诚实地面对、承认自己的偏见,并且聆听对手的观点,容忍对方的偏见。
12.记录。做记录不但有助于聆听,而且有集中话题及取悦对方的优点。如果有人重视你所说的话并作了记录,难道你不会感到受宠若惊吗?
13.适时用自己的话语查证对方。避免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主要利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让对方加以证实。只有运用这样的方法,你才能正确地沟通。8种提高倾听技巧的行为诀窍
1.目光接触
当你说话时对方却不看你,你的感觉如何?大多数人将其解释为冷漠或不感兴趣。虽然你只是用耳朵在倾听,但是别人可以通过观察你的眼睛来判断你是否真的在听。
2.要适时地点头表示赞许,还要配合恰当的面部表情
有效倾听的倾听者会对所听到的信息表现出兴趣。通过一些非语言的信号,表示同意的点头、恰当的面部表情,与积极的目光接触相配合,都可以让说话的人知道你在认真地倾听。
3.不要做出分心的举动和手势
尽量避免做出让人感觉你的思想在游走的举动,这样说话者就知道你确实是在认真地倾听。在倾听时,不要进行下面举动:一直看表,心不在焉地乱翻档案,随手拿笔乱写乱画,这些举动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很厌烦,对话题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了你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很可能会漏掉说话者传达的一些有效的信息。
4.带有批判性的倾听者会分析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这样做可以确保对倾听内容的有效理解。
5.有效重复
就是说用你自己的话把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重新再叙述一遍。有些人在倾听时会这样说:“你的意思是不是……?”或者“我觉得你说的是……”这样说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有效重复是检查你是否认真倾听的最佳手段。如果你的思想并没有注意倾听或者在思考别的内容,你一定不可能准确地叙述完整的内容。二来这也是一种精确的控制机制。复述说话者的信息,并将此信息反馈给说话者,也可以检验自己理解的准确性。
6.不要在倾听中途打断说话者
在你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之前,先听完说话者的想法。在别人说话时不要试图去猜测别人的意思,等到他讲完,你自然就一切都明白了。
7.少说为妙
大多数人都只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聆听别人。很多人愿意去聆听,其目的也只是因为这样可以换取别人对他的聆听。尽管说的乐趣可能要远大于听的,因为沉默会让人难受,但是一个好的听众懂得我们不可能同时做到听和说这个道理。
8.顺利转换听者与说者的角色
在大部分工作环境中,倾听者与说话者的角色常常在交换。有效的倾听者能够使说者到听者以及听者再回到说者的角色转换十分流畅。从倾听的角度而言,这代表着听者正全神贯注于说者的谈话内容中。
现实生活中喜欢抢发言权的人比比皆是,因为人们通常都更在意和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高兴的事情,不吐不快,对于烦闷和痛苦也同样需要宣泄。但在大多数交流中,我们用于应答和倾听的时间,大概和讲话的时间一样多。只是我们自己常常无法意识到这点,而且善于听取他人谈话的人也并不多。由于不善于倾听,很多商家也因此失去了客户;过于热衷的畅谈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其结果就是谈而不畅,因为别人对于倾听你的谈话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沟通中我们要牢记:和你谈话的人对于自己的一些需要都要比对你的需要、问题感兴趣千倍、万倍。卡耐基说过,他曾与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聊天,听对方谈大麻和马铃薯的种植,结果他被对方评价为“最有意思的谈话家”。其实卡耐基本人并没有说几句话,只不过是表达出了一种受益良多,并愿意了解更多的愿望。许多人不能留给别人好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专注于自己下面要讲的话。在普通人的交往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倾听画语 倾听木簧笛的八音曲篇四
倾听----沟通中的重要环节
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倾听也是优秀人才必不可缺的素质之一!
那是一个圣诞节,一个美国男人为了和家人团聚,兴冲冲从异地乘飞机往家赶。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喜悦情景。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情景恰恰老天变脸,这架飞机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风雨,飞机脱离航线,上下左右颠簸,随时随地有坠毁的可能,空姐也有脸色煞白,惊恐万状的吩咐乘客写好遗嘱放进一个特制的口袋。这时,飞机上所有人都在祈祷,也就是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飞机在驾驶员的冷静驾驶下终于平安着陆,于是大家都松了口气。
这个美国男人回到家后异常兴奋,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在飞机上遇到的险情,并且满屋子转着、叫着、喊着……然而,他的妻子正和孩子兴致勃勃分享着节日的愉悦,对他经历的惊险没有丝毫兴趣,男人叫喊了一阵,却发现没有人听他倾诉,他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悦与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他妻子去准备蛋糕的时候,这个美国男人却爬到阁楼上,用上吊这种古老的方式结束了从险情中捡回的宝贵生命。一个在飞机上遭遇惊险却大难不死的美国人回家反而自杀了,原因何在?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至多是中等程度的听者。
不论多么仔细地听,在听了以后大部分人马上忘掉一半以上的内容。
两个月后,一般的听者大约只能记得1/4的内容。更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听懂对方的意思。能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对方。
倾听者的过程,就是其倾听能力、交流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下面是对倾听四个层次的描述
第一层次——心不在焉地听
倾听者心不在焉,几乎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心里考虑着其它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只是一味地想着辩驳。这种倾听者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他们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说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听方式。
第二层次——被动消极地听
倾听者被动消极地听所说的字词和内容,常常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常常导致误解、错误的举动,失去真正交流的机会。另外,倾听者经常通过点头示意来表示正在倾听,讲话者会误以为所说的话被完全听懂了。
第三层次——主动积极地听
倾听者主动积极地听对方所说的话,能够专心地注意对方,能够聆听对方的话语内容。
这种层次的倾听,常常能够激发对方的主意,但是很难引起对方的共鸣。
第四层次——同理心地听
同理心积极主动地倾听,这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用心去“听”,这是一个优秀倾听者的典型特征。这种倾听者在讲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契机。这种倾听者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总结已经传递的信息,质疑或是权衡所听到的话,有意识地注意非语言线索,询问而不是辩解质疑讲话者。他们的宗旨是带着理解和尊重积极主动地倾听。这种感情注入的倾听方式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聆听四要素
1.专注:集中精力,在聆听中理出讲话者的逻辑
2.移情:把自己置于说话者的位置,从讲话者的出发点理解 3.接受:客观地聆听,不要先入为主作出判断
4.完整:从沟通中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信息和意思。
事实上,大概60%的人只能做到第一层次的倾听,30%的人能够做到第二层次的倾听,15%的人能够做到第三层次的倾听,达到第四层次水平上的倾听仅仅只有至多5%的人能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倾听,提高自身的倾听技巧,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作为优秀的倾听者,通过对员工或者他所说的内容表示感兴趣,不断地创建一种积极、双赢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期节目上访问了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说:“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飞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所有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看到这里我从心底油然产生了对主持人林克莱特的敬佩之情,佩服他与众不同之处,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备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
掌握倾听的技巧,有时比多说更为重要。做个好听众、注意倾听,这是一门艺术。以上都是讲倾听的好处,那就是仔细地倾听,有助于你圆满地解决问题。实际上,善于倾听还有其他两大好处:
1、倾听让人感觉你很谦虚
2、倾听,你会了解更多的细节
专心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的最大尊重、呵护和赞美 做一个听众往往比一个演讲家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