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一
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去研究学习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实现意识的深化。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尤其高中的数学,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让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就本章来说,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初步把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有条件的话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
1,2;2,2×2=22;3,2×2×2=23;????;x,2×2×……×2=2x
归纳: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剩留量y=1×84%=;经过2年,剩留量y=×=?经过x年,剩留量y=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
共同点:变量x与y构成函数关系式,是指数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个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反比例函数用形如y=k/x(k≠0)表示,二次函数y=ax2+bx+c(a≠0)表示。对于其一
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若a=0,当x>0时,恒等于0,没有研究价值;当x≤0时,无意义。
若a
若a=1,则=1,是一个常量,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且a>0且a≠1。
由定义,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熟悉。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指数可以是有理数,当指数是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数,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都适用,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的性质,从形与数两方面研究。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图像的变化趋势)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关,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着手开始。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
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最后,老师在黑板(电脑)上演示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并且,画出取不同的值时,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都有丰富的经历,新课程较好的体现了这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而言,数学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通过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借助于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加工。该案例正是从数学研究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设计。虽然学生的思维不一定真实的重演了人类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但确确实实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探索中将数学数学化,从而才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该案例正是从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侧重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己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总之,通过案例研究,不断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二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方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很乐意去的地方-学校阅览室。在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说明: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带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摆书
1.学生细看课件的信息,领会题意。
师: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生:阅览室有200本书, 2个4层的书架
(随着学生说的课件出示条件)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2个书架有几层?
生: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
生: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师: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老师今天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4、汇报,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汇报的时候说一说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层)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汇报时提问:(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 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6、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7、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 ×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表示方法
2,如何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
本课作业第46页习题1.4第7题的(1)、(2)、(3)、(6),第8题的(2)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中,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而且强调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心理投人,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向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感性认识,增进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通过题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质疑辨析、及时调整。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主线,重视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本质,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我们要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上精心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一定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教“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不幸掉入鳄鱼池中,然而更不幸的是有几条鳄鱼正向他游过来。同学们说一说他应该怎么逃跑啊?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垂直地往岸上游。”这么一来,学生再也不会忘记原来点和线之间垂线段绝对最短。由此看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通常是在教师面面俱到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小学数学知识较浅,需要理解的东西较少,所以学习起来难度较小。然而到了初中阶段,科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难,许多知识都偏重于理解,学生一时间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首先要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因为他们年龄较小,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学习计划,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当的学习计划。其次要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强化。再次,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普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也已经应用得十分普遍。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这也是现在多媒体教学被普遍运用的原因。的确,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课堂都会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适度、适当,而且要注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很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内容覆盖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教学方式与手段等,这些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肯定还有很多的办法我们没有提及,例如在备课上、在作业的布置上、在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学习评价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努力。只有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四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宝宝。9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对0说:“你更小,没头没脑,什么也没有。”1和0脸红了,他们躲在一边,商量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是什么好办法?
生:1和0合起来变成了10,就比9大了。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1、10的数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9,我们一起来数数。9再数一个就是—10。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找到10。看主题图。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
生:有10只鸽子,10个人。(此处强调9个同学加上1个老师是10个人)
师:鸽子、老师和同学的数量都可以用10来表示。那么生活中也有10的身影,大家快找找!
生:10个手指、10个脚趾等等
师:同学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请你用身边的学具表示出10好吗?比一比谁能摆的让大家一眼看出来是10个。
生:到前面摆一摆。一行5个,摆两行。
师:收学具,倒着数一数。现在桌面还有学具吗?用几来表示?
生:用0来表示。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师:老师这有一些数,请学号1—9的同学到前面来拿着自己相应的卡片。那我们学过的数都到齐了吗?
生:还差0和10。
师:再来两名学生(学号是10的和最后一名学生)。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加油!
生:学生拿着数卡站队。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他们站得对不对。
师:看着这些数,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可以老师先提问一个)
生1:9的后面是谁?
生1:7和9中间是谁?
师:那么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你能用大于或者小于号比比9和10的大小吗?
生:9小于10,10大于9。(板书)
3、教学10的组成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摘得了数学王国的智慧果子。大家来数数,一共有几个?(可以出示小黑板)
生:一共10个。
师:如果把他们放到两个篮子里,该怎样分呢?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代替苹果,不过这回同桌合作,一个人分,一个人写下来,比比哪桌合作的最好。
生: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师:要想分的公平,应该选哪个方案呢?
生:5和5
师:对歌游戏。我说3
生:我说3,3、7组成10。(此处可以同桌练习,学生自己选伙伴练习)
三、课后总结。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数藏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98-99例5及练习二十三的第4、5题
1初步认识税收的意义,了解主要的纳税种类。
2理解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学生课前分组深入社区、家庭,了解有关纳税的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
教学重难点:
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税种。
1、出示美丽的城市挂图。
师:同学们,我们的城市美不美?师:对呀!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卫生城市、花园式城市……市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投入需要很多钱,可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进行猜测。)师:这是城市里的一个财政部门拨的款,财政部门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师:什么是税收?国家将征收来的税派什么用场呢?
学生自学:读一读,议一议书上第1段。
师:如果没有税收,国家能发展吗?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纳税”。
2、提出学习目标:①什么是纳税?主要的纳税种类有哪些?②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叫税率?③自学例5,怎样计算应纳税额?
1、以小组为单位,先让学生自己学习。
2、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
(1)、理解纳税、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
师:在生活中,你们知道有关纳税方面的哪些知识?
学生展示:纳税就是国家根据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税款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谁向谁缴税?②是把所有的收入都交给国家吗?③每个集体和个人纳税的比率都相同吗?
生1:是集体和个人向国家缴税。
生2:是将一部分税收上缴国家。
生3:不相同,是按一定的比率纳税。
师:“一定的比率”就是下面我们讲到的税率。
学生继续展示:缴纳的税款就是应纳税额。
师:应纳税额就是上面所说收入的一部分。
学生继续展示: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
师:“各种收入”包括哪些收入?
生:包括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学生可能答不出。)
教师举例:像国家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在扣除20xx元以后,超过的部分才要缴税。如老师现在每月的工资为2180元,已超过180元,这180元就是应纳税的所得额。
师:“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意思相同吗?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交流。)
师:根据你现有的知识经验,你能说出怎样计算税率吗?
(板书:税率=应纳税额÷各税收入×100%。)
师:税率是不同的。像增值税率有17%、13%、6%,企业所得税为33%,利息税为5%……
师:由于税种不同,所以应纳税额计算时所用的税率也就不同。你们知道有哪些税种吗?
学生展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师: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纳税方面的知识,想不想知道税率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题目:安盛购物广场11月份营业额为640万元,应缴纳营业税32万元,其中640万元是( ),32万元是( ),税率就是32万元与640 万元的比率,列式计算为( )。安盛购物广场缴纳的营业税率就是()%,即纳税时要按照营业额的( )%计算应纳税额。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税率和计算应纳税额的方法,现在你们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出示例5: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万元?
(1)指名板演:3000×5%=150(万元)。
(2)提问:30和5%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1:是集体和个人向国家缴税。生2:是将一部分税收上缴国家。
生3:不相同,是按一定的比率纳税。
师:“一定的比率”就是下面我们讲到的税率。
学生继续展示:缴纳的税款就是应纳税额。
师:应纳税额就是上面所说收入的一部分。
学生继续展示: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
师:“各种收入”包括哪些收入?
生:包括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学生可能答不出。)
教师举例:像国家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在扣除20xx元以后,超过的部分才要缴税。如老师现在每月的工资为2180元,已超过180元,这180元就是应纳税的所得额。
师:“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意思相同吗?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交流。)
师:根据你现有的知识经验,你能说出怎样计算税率吗?
(板书:税率=应纳税额÷各税收入×100%。)
师:税率是不同的。像增值税率有17%、13%、6%,企业所得税为33%,利息税为5%……
师:由于税种不同,所以应纳税额计算时所用的税率也就不同。你们知道有哪些税种吗?
学生展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关于纳税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偷税漏税就会触犯法律,最终会受到惩罚。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该积极宣传纳税的意义,长大了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六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混和运算的方法,学会了由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习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法则的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
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发现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解倒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从第二种算法中得到算式3+3+3+3=3×4=12(厘米);(-3)+(-3)+(-3)+(-3)=(-3)×4=-12(厘米)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问题:(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___;
(-3)×2=_____;
(-3)×1=_____;
(-3)×0=___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教前设计意图: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后事项:(1)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2)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特点,发现规律。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问题: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___;
4×(-3)=_____;
4×(-2)=_____;
4×(-1)=_____;
(—4)×0=_____;
(—4)×1=_____;
(—4)×2=_____;
(—4)×(-1)=_____;
(—4)×(-2)=_____。
教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合情推理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特例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适合
一般情况,所以要加以验证和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验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练习和熟悉过程。
教后反思事项:(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活动内容:
(1)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⑷(-3)×(-1÷3);
(2)2。计算:
⑴(-4)×5×(-0。25); ⑵(-3÷5)×(-5÷6)×(-2);
3。“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4)计算:
⑴(-8)×21÷4 ; ⑵4÷5×(-25÷6)×(-7÷10);
⑶2÷3×(-5÷4); ⑷(-24÷13)×(-16÷7)×0×4÷3;
⑸5÷4×(-1。2)×(-1÷9); ⑹(-3÷7)×(-1÷2)×(-8÷15)。
教前设计意图: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运用,练习和提高.
教后反思事项:(1)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要注意格式规范,一开始对每一步运算应注明理由,运算熟练后,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2)例2讲解之后,要启发学生完成"议一议"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例2的运算结果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发现规律,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这个任务。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0=_____。
通过对以上算式的计算和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当然这段语言,不需要让学习背诵,只要理解会用即可。
问题
1.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展示自我。
教后反思事项:学生小结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点拨。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教科书知识技能1、2;问题解决1;联系扩广1
预习作业;略
1、设计条理的问题串,使观察、猜想、验证水到渠成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例1-例2.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 —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 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师: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你们会创造角 吗?请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看看用哪些方法可以创造出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3.一张长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深度的练习设计,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的形状,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今后,我们将会学习更多关于角的知识,在角的王国里探究更多的奥秘。回家以后,找一找家中的角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凸显个性,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⑴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
⑴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八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九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②
③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 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 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1,2.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
1、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挂图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 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 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 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完成p3第1~4题
1、 2题可独立完成。
2、 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 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 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一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最早对数学的研究就是从自然数开始的。看似简单的自然数,里面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自然数的一些知识。 (课件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大家可以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生:可以。
师: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呢?谁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1:1×12=12生2:2×6=12生3:3×4=12 (板书:1×12=12 2×6=12 3×4=12)师:还有吗?生:没有了。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算式,(点击课件)根据1×12=12,大家猜猜看,他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生:每排摆12个,摆一排。
师: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别的可能吗?生:每排摆1个,摆了12排。
师:是这样摆的吗?(点击课件出示摆法)师:根据2×6=12,你能猜出它的摆法吗?
生:每排摆6个,摆了2排。每排摆2个,摆了6排。师:像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示摆法)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乘法算式3×4=12,这个算式刚才是哪位同学说的?你能说说你的摆法吗?
师:每排摆4个,摆了3排。也有可能每排摆了3个,摆了4排。(边说边点击课件出示)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个乘法算式,它们不但可以清楚的表示出这几种拼法,而且还蕴含着其他的数学知识呢。我们就以3×4=12这个算式为例,在数学里面,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师:还有两个乘法算式呢,大家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知道。
师: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吧。开始师:谁来说第一个算式?(点击课件)
生: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12是12的倍数。师:同意吗?
生:同意。(点击课件出示)师:2×6=12这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6的倍数。师:说得真好,刚才两位同学表述得非常完整。因数和倍数就像一对好朋友,我们在说的时候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缺一不可。(课件出示)
师:通过这三道乘法算式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12的因数有哪些呢?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一组一组的说。师:12还有其它的因数吗?生:没有了。师: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课件出示)
师:这里还有5个数,大家看看哪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与倍数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2,3,5,18,25)生自由发言。
师:我刚才听到好几个数都是18的因数。哪位同学能在这5个数中找出18的因数到底有哪几个?生1:2,3生2:18 ……
师:看来我们要找出18的一个或两个因数很容易,(在所有的整数中,18还有其它的因数吗?)怎样才能把18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讨论完后把方法写出来。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来说说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生1:1×18=18 2×9=18 3×6=18生2:18÷1=18
18÷2=9
18÷3=6 ……
(展示三个小组的做法)师:大家琢磨琢磨这几种看似不同的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其实都是运用了乘法口诀,通过一个算式能找出两个因数,也可以说是一对因数)
师: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18的因数是怎样一对一对找出来的。首先由1×18=18,我们可以找到…生:1和18生:由2×9=18,我们可以找到2和9,由3×6=18,我们可以找到3和6。
板书:6
师:找完了吗?生:找完了。
师:我们把18的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完整的说一遍。 (学生齐说,老师用手势引导)下面我们把它写下来。
(师板书: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18的因数还可以像这样表示(点击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我们刚才找出了18的所有因数,大家认为要想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完整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你说得真好。还有需要注意的吗?生:要一对一对的找。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方法很不错,大家听清楚了吗?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1: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师:你来说一说。
生2: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
师:对,按照大家说的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很快的把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找出来。那找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请大家看18的最后一对因数是几和几?生:3和6。
师:为什么不接着往下写了?生答。
小结:其实找因数就像我们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最开始是1和18,离得很远,接着是2和9,有点近了,再接下来是3和6,更近了。3和6之间的整数只有4和5,都不是18的因数,所以没必要再往下找。
师:请大家按照这种有序的一对一对的找的方法试着找一找30和36的所有因数。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30的因数你是怎么找的? (投影展示)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既然大家都用了这种方法,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30的最后一组因数是5和6,找到这儿的时候还需要继续找吗?为什么?
生:因为5和6已经挨着了,它们之间已经没有整数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出了30所有的因数。36的因数谁来说一说。生汇报,课件演示。
(出示到6和6时,还找吗?)生:不找了。师:因为…
生:因为6和6已经重合了,它们之间更不可能有其它的整数。师:最后一组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因数,怎么办?生:我们就可以只写一个。 (演示:去掉第二个)
师:36的因数有哪些?请大家有顺序的说一说。 (生说,课件演示)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会了吗?生:会了。师:下面老师口述两个数,看看哪个同学能够很快地说出它的所有因数。我们来比一比。师:1的因数有…生:1师:还有吗?生:没有。师:7的因数呢?生:1、7。
师: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大家掌握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所找的这些数的因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生:所有的数的因数都有1。
(课件出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 ),师: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什么?生:它本身。
(课件出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师:既然一个数有最大的因数,那么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
师: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大家会吗?试一个怎么样?生:好。
(课件出示: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师:同桌相互说着听一听。(师板书:2的倍数有)师:谁来说一说?
生:2,4,6,8,10……(生边说师边板书)师:写得完吗?生:写不完。师:那怎么办?
(引导学生用省略号表示)
一个数的倍数同样可以用集合图表示(点击课件,出示集合图)师:2的倍数我们是找出来了,谁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得吗?生:2×1=2 2×2=4 2×3=6 2×4=8 2×5=10…
师:找2的倍数我们可以2来分别乘1、2、3、4、5…所得的积就是它的倍数了。找其它数的倍数我们能用这种方法吗?生:能。
师:请大家试着在这条数轴上找出3的倍数。一起说一说。 (课件演示)师:说得完吗?生:说不完。
师:这还有两个数5和7,哪位同学能够很快的说出它们的倍数。(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生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生2: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课件跟随出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师:今天的新知识即将告一段落,下面的一些题大家看看会做吗?
1、投影出示填空题。
① 24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②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
③ 15的因数有()。
④ 6的倍数有()(写出5个)
⑤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
师:大家说得真棒,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说的对吗?
2、谁说得对?(投影出示)
师:看来凭这几道题要想难倒同学们,还真不容易,不过我还真不想放弃,这还有两道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猜一猜(1分)考考你
师;看来我不想放弃都不行了,同学们太聪明了。
师:聪明的同学们,谁能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既然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号的所有因数写下来。
生开始写。
师:编号是6的同学请站起来,你真幸运,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6的因数。
课件出示。
师:我们如果把最大因数它的本身去掉,从剩下的三个因数中你会发现什么?
生:1+2+3=6
师:这剩下的因数和刚好等于6,也就是说刚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我们全班同学的编号中大家知道有几个完美数吗?
生:……
师:只有两个。在1到40000000之间只有5个完美数。最早研究完美数的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20xx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出了40个完美数。我们一起来看看前6个完美数。当然,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停止寻找完美数的步伐。同学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也应该有科学家的这种孜孜不倦,认真执著的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二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习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习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习,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习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结合复习约分。
①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②约分的步骤: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③约分的目的: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5)结合和、和复习通分。
①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②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6)结合○和○复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③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7)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三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四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书写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了解加号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强调把两部分和起来用加法。
熟练口算5以内的加法。
课件
一、导入:游戏(对暗号)
5的组成师:我说1,
生:我对4,1和4合起来是5。
4、3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课件)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
※1、学生观察,说一说意思(河里有两条小鱼,又游来一条。)一共有几条小鱼?(3条)
※2、3条又是怎么来的?(边做手势边说,2条小鱼,又游来1条,合起来是3条。)
集体做两次指名说自己说同组说。
3、你能列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教师讲解:
像这样把两条鱼和1条鱼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几条鱼?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
5、说明加号的写法和读法“+”
举小手写“—+”
※6、说明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提问:2和1分别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学生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出示课件(小猴图)
1、观察说图意(手势: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起来求共是多少叫做整体)
2、列式计算
3、说算法
4、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看课件直接说图意列式,说算式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一)摆小棒(看谁的小手最灵活,和老师一起摆。)
1、左2右1列一个加法算式
2+1=3说算式的意思。
2、左2右2列一个加法算式
2+2=4说算式的意思。
3、自己摆,列一个加法算式,说算式的意思。
(二)课间休息摘苹果游戏。(看谁会举手,趴桌休息。)
(三)学生独立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51页第一题,看图说清图意(颜色、方位。)部分+部分=整
体
2、2+___=5+2+4
3+____=5+3=4
3、综合练习(课件展示一幅综合图)
学生看图说话、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加法
2+1=3
本节课通过复习3、4、5的组成,直接介绍我们要认识新的朋友“加法”。课件中通过两只小花猫在洗脸,(学生用手表示两只小花猫洗脸的动作),课件演示又跑来一只小黑猫和它们一起玩,(学生用手表示一只小黑猫跑来的动作),现在两只手合起来,一共几只猫?(三名学生说图意,其他学生跟着做动作。)学生对于做动作很感兴趣,能够认真听别人答题,还能让自己跟着练习。
你用什么方法表示把两只小猫与一只小猫和起来呢?(1、手势。2、圈起来。3、括起来。4、用加号。)介绍在2与1中间用加号“+”和起来=3。说说“+”的写法。追问,看看数学家问什么把加号这样写?(横是一部分,竖是另一部分,加号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说说每部分的意思及整个算式的意思,要知道已知放在等号前面,求得问题放在等号后面。练一练中把加法算是的意义进行扩展1、一部分+又来的一部分=整体2、静止的两部分合起来=整体。
注意点:一年级新生对于理解图意是很困难的,让学生边说图意,边用手势表示合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其他学生也做同样的动作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过程。但是学生一同跟做动作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厌烦。学生练习说图意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分析练习的开始。一两道题详细分析之后(说图意、列式,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符号的意思,说整个算式的意思。),学生掌握较好就可以说图意、列式,说整个算式的意思。
第二课时
1、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加法交换律
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有条理说话。
一、导入
口算练习
二、新授
1、出示图,引导生观察,自己说说图意,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2、生边说师边板书:3+2=5
3、还可以怎样列式?2+3=5
4、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相同,位置不同相加的结果相同)
师: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在相加,得数不变。
5、练习,看谁说的快,说说为什么这么快。
(1+3=4+1=2+3=1+2=3+1=1+4=3+2=2+1=____)
6、摆一摆
左边摆1个图片,右边摆2个图片,请你求出一共有几个图片?
生动手操作,列式:1+33+1
7、说一说
出示图片,同桌相互说图意后独立列式。
三、游戏:比比谁聪明
(1)直接写出得数
2+1=3+2=1+3=1+2=2+3=3+1=______
(2)看图列式
生独立列式,个别纠正
(3)0+5=1+0=4+=4
(4)说一说,算一算。
(5)猜一猜,算一算
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列出的算式多。
生活中有许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学生对于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理解较好,所以加法交换率自然理解。对于说图意,学生理解较好,很少出错。
第三课时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减法是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并让学生能够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减法计算。
1、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几种表达形式(动态飞走,静态划掉等)
减法的意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找准原有的总数,即被减数
一、导人
(一)对暗号(数的组成)
1、4的组成:师“我出2”生:我对2,2和2组成4
师“我出3”生:我对1,3和1组成4
2、5的组成
(二)加法复习(海里有三条鱼,游来了一条鱼,求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1、说图意、列式。
2、理解一部分+一部分=整体(与减法形成知识逆向迁移)
二、创设情景:
1、课件演示:让学生叙述情境(海里有四条鱼,游走了一条鱼)
2、引导学生提问题:还剩几条鱼?
3、解决问题
问:该怎样列式?4—1
学生答后电脑出示4-1,得几呢?你是怎样算的(学生说一说)
4、引导:如果没有图,也没有学具你怎样算?(用组成)
4可以分成1和3,4-1=3
5、课件:小鸟图
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说算法
6、书中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划一划,算一算
5-3=4-2=5-4=_____
2、计算
比一比,看谁计算最快
3-2=4-3=5-4=2-1=5-2=4-2=_____
3、抢答:
4-1=5-2=_____
4-3=5-3=____(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4、开放练习
3-=14-=3-1=1-1=4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
书中题54页
减法
4-1=3
从加法的意义进行逆向迁移,学生里可能对比出,现在从整体中又走了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就用减法。进行说图意练习理解减法的意义,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