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影响

浅析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9-27 11:04:04
浅析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影响
时间:2016-09-27 11:04:04     小编:范菁

我国刑法是用以规定哪种行为是犯罪、犯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以及给予犯罪人的刑事处罚的法律,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财产,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保障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维护经济的发展,从而确保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刑罚在惩罚犯罪的同时,还具有教育犯罪的积极功能。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离不开相应的精神指导原则,当然刑法也不例外,其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作为我国刑法的重要原则,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对刑法的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我国刑法中坚持实施相统一原则,不仅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祖国的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一、我国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概念

主客观相统一的思想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知事物的体现,在我国刑法理论的实践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一直作为我国刑法的重要原则贯穿刑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时,要同时考虑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则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偏重,一方面客观主义在处理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问题上,主要强调了犯罪人的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危害;另一方面主观主义在处理行为人的刑罚问题上,主要强调了行为人以及人身的危险性。

而现代刑法理论普遍认为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是在充分考虑到犯罪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相互分离而存在的事实基础上,在面对解决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时,要同时充分考虑到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双重因素,避免发生只根据行为人和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或客观认识来追究刑事责任的片面错误,因此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更好的克服了以往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偏重性,正确理解和发展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刑事责任中的辨证关系。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提出了在看待事物时只有坚持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的统一,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也是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我国刑法在充分借鉴传统刑法理论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刑法理论基础上,逐渐建立并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主观与客观相统的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始终贯穿整个刑法的发展中,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发展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客观主义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以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它是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而存在的,而主观主义主要从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经验及人的意念为出发点,是一种与现实相分离的唯心主义。无论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在面对解决问题时都只片面的看到了两者的依存关系,并没有看到在同一事物中有可能存在两者单独存在的关系。因此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时常会造成对事实判断的失误。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对社会构成一定危害性的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主要受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片面的分析其中一种因素,就会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造成片面的观点。因此我国刑法主客观统一原则正是从这一观念为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完善和纠正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相互关系认识的片面性,以期达到在刑法的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目的。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目前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事立法与司法的基本指导精神,在新的刑法颁布后就明确指出了我国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以法律规定为定罪依据特征的罪刑法定原则、以罪行与承担责任统一为特征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和以任何人没有特权为特征的适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7时法主要是解决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以及犯罪人应该受到怎样的刑事处罚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那么无论是犯罪的认定过程、明确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对犯罪人的刑罚决定,这都需要根据犯罪人自身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两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因此,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我国刑法的内在精神体现。虽然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于我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中,但在最新的刑法中没有被明确规定为基本原则,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重要地位。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作用

刑法学是研究犯罪的认定、明确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对判定犯罪人的刑罚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犯罪行为不仅会对社会和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对自身也会产生巨大的伤害,这种行为是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的双重驱动下进行的,因此在对犯罪行为的认识上,我们应该从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出发,分析犯罪人的犯罪目的及作案动机,同时联系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从而对犯罪人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避免在对犯罪人的认定和刑罚上的偏重性错误,因此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无论从犯罪的认定、刑事责任的判定上,还是对犯罪人的处罚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7时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我国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是在同时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基础上的认定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它不仅符合我国刑法的理论基础和相关规定,更有着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在刑法的判定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才能使刑罚起到积极的德育教育意义。给予犯罪人一定的刑罚是刑法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7时法无论对犯罪人、受害人及社会上的其他人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

(一)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影响

教育不仅可以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够改变观念,提高人的思想意识。通过从主客观两方面了解犯罪人的基本情况,针对犯罪人的特征,从文化教育、改造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实施不同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让犯罪人懂法、守法,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帮助犯罪人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自觉的接受改造,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有用的人。

(二)对被害人及家属的影响

由于犯罪人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巨大伤害,被害人及其家属是从心里面最痛恨犯罪人的,因此严惩犯罪人,会让他们从心里感受到法律的公正,相信正义的存在,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三)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影响

一是对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来说,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法律的严惩让潜在的犯罪人不敢贸然违反法律,不得不遵纪守法;二是对遵纪守法的人民群众来说,他们本身就很痛恨犯罪分子,因此会更加自觉的遵纪守法,树立维护法律的意识。

结语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才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它是我国刑法的理论基石,是人类对犯罪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虽然没有被正式写入刑法当中,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重要地位和在刑法中的运用,它对于如何避免单一的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