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对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研究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对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5 00:03:38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对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研究
时间:2022-12-05 00:03:38     小编:何克明

一、理性预期理论的起源

一种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的,理性预期理论就是这样。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涨阶段,即经济停滞、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这种现象是无法用战后的主流经济学流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解释的。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困境下,以约翰穆斯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说过,理性预期革命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由此可见理性预期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

20世纪六十年代初,约翰穆斯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源起。穆斯认为,所谓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是主动的,是在事先掌握了充分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产生的。因此,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不易于被市场中的假象所迷惑。之后卢卡斯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分析的扩展与补充,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是指在静态的均衡分析下表现为即时、短期地追求最优化;理性预期指的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主体仍能够使经济行为不断实现最优化。理性预期中经济决策者获取完全经济信息的假定,实际上是将预期纳入了经济行为中,即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实际上是将经济当事人未来的行为最优化,通过对未来行为的最优化补充了理性经济人的假定。 二、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及治理通货膨胀问题分析

(一)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在宏观经济的治理方面,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如下:

一是政府应考虑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理性预期学派是典型的市场论倡导者,其坚持的信条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只会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而保持经济持续繁荣的唯一路径就是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的论断。卢卡斯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因此,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就越高。这与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防止或减少通货膨胀,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稳定将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从而利于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不明确、不稳定,也即政府经常背离常规行事,那么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就会很差,民众就会想方设法对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期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使政府的政策效应被抵消。因此,要保持经济稳定,就应该确定一个利于民众预期的政策规则。

三是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机制应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竞争。但是,理性预期学派并不是完全不要国家干预,只是要求减少国家的不必要的、过多的干预,他们主张国家干预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

四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往往非常准确。由于人们能够迅速认识到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就会抵消政策的预期效果,从而导致政府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理性预期理论对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通胀预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通胀的心理预期。通胀预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预期,并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加速通胀的到来。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一旦人们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认为某些产品或资产价格将进一步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人们就会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避免通胀给自己带来损失。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可能会盲目目扩大投资,带动货币信贷快速增加,继而推动价格上涨;消费者可能会把钱从银行取出,增强即时购买动力,消费需求的大增,将进一步引起物价上涨。而物价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通胀预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通胀预期干扰了市场信号,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对实际通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胀预期不仅会推动形成实际通胀,加剧市场波动,而且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一些中低收入群体将毕生积蓄存在银行,当他们预感到自己的积蓄由于物价上涨而不断贬值时,必然产生焦虑和恐慌。也许最终通胀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厉害,但通胀预期带来的心理恐慌很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正常的经济甚至政治秩序。因此,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之一。

管理好通胀预期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从根本上说,通胀问题是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因此,管理通胀预期也要从这个角度切入;二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增加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只要市场上产品供应充足而不脱销,价格就难以飘升,人们的心理预期就能稳定;三是强化收入预期。如果人们对收入有较好的预期,就能对冲通胀预期带来的心理恐慌;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应引导人们认识到,当前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力和物资都比较雄厚,具备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基础性条件。总之,管理通胀预期根本在于改变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的判断、看法。

三、理性预期理论对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启示

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一,其理论主要是围绕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其核心思想在于加强对预期的管理,通过改变微观主体的预期,达到管理者宏观调控的目的。正是基于此,作为民办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上可以吸收理性预期理论的合理成分,通过预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考虑制定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规定,避免政策规定的随意变动,吸收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在校风、学风建设方面,高校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稳定的基本政策规定。如对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学金奖励、对考上研究生或博士的学生进行定额资助,对考取各项证书的同学进行物质精神奖励等。每个学生从一入学就清楚相关的政策、规定,并相信政策在若干年内会保持不变,这样会在其心理上形成这样一种预期:努力学习会有回报,回报什么、回报多少是可以准确预期的。这样的预期会引导其行为趋于校风、学风建设的目标。相反,如果相关政策、规定不确定或多变,作为微观主体的学生就会出现预期混乱或悲观预期。在师资管理方面同样需要一套合理的长期稳定的相关政策。如在教师待遇方面,合理的薪酬体系及其增长机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关系问题要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否则,作为单个教师这样一个微观主体同样会出现预期混乱,或者是对职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或者出现教学与科研失衡。总之,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对高校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二)民办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和师资管理上与其去矫正其行为,不如去强化其预期。理性预期理论强调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方面,如学生考试的作弊问题,为什么有的学校学生作弊比较猖獗?在于部分监考老师的监考不严,在于学生的诚信意识较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有这样一个预期:考试作弊不被发现可以获得较大潜在收益,作弊被查也损失不了什么,也就是作弊的潜在收益远远大于其违规成本,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就会选择作弊。相反,如果能通过某项政策给学生的预期是潜在收益远远小于其作弊成本,如作弊被直接开除、作弊的学生在校期间取消一切评优评先,甚至是作弊罚款一千元现金这样的无理头政策都会改变学生的预期,从而改变其行为。在师资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存在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这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分不利的。教师流失的部分原因就是学校没有重视对教师预期的管理。例如,师资流失可能是教师觉得学校发展没前途、未来生活没保障、目前的工资水平低下等原因,部分高校为了减少师资流失采取抵押证件、暂扣工资等办法,殊不知这更是本末倒置的办法,这样做只会更加伤害教师对工作、未来的预期,加快师资流失的速度。相反,如果能通过一些相关政策使教师的预期改变为:学校具有发展前途,工资是逐步上升的,未来是有保障的,预期改变了,师资流失自然就会减少。

(三)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制度建设,减少对基础工作的直接干预,鼓励微观主体之问的自由竞争。高等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和制度的评估三个方面。制度的制定是民办高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应尽可能少的干预基础工作,同时鼓励学生班级组织、教师基层组织自发完成相关制度的执行,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鼓励学生之问、教师之问的公平、自由竞争。相反,如果高校制度建设滞后、管理层直接干预基础工作、微观主体之间不能自由平等竞争,会直接导致微观主体预期模糊或者预期悲观,从而减低管理的绩效。如奖学金制度的执行上,获得奖学金的条件往往是预先设置好的,谁达到谁获得,这样奖学金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奖学金的发放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失去其应有的公平性,所有学生对制度的预期将改变,激励作用将不复存在。

总之,民办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中可以充分借鉴理性预期理论中对预期管理的思想,通过改变学生的预期引导其行为趋向培养目标;在师资队伍管理中通过改变教师的预期达到队伍稳定、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素质培养目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