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

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9-05 10:47:29
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
时间:2016-09-05 10:47:29     小编:雷雪梅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居住着蒙古族、满族及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思维方式的转变带动行为方式的转变。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居国有林区之首,莽莽林海传承着几千年古老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冲突与调适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道德传统,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传统生态哲学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1.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脱胎于自然,是由某种自然物经过长期的演化而生成的,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一种典型看法。鄂伦春族神话传说中曾经记载:天神恩都力看到兴安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里有数不尽的飞禽走兽,却找不到人的影子,于是恩都力用飞禽走兽的骨和肉加泥土,制作了10个男人和10个女人,从此就有了鄂伦春人。人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依赖自然。蒙古族传说中这样写道:人生天地之间,全靠自然的恩赐、养育。天是慈悲仁爱的父亲,赋予人的生命;地是乐善好施的母亲,养育了人之形体。因此人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

2.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大自然具有双重性,既有惠泽众生的一面,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特别是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一定限度时,大自然便会肆虐地报复人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都有尊重自然规律的传统意识,对自然资源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在围猎过程中,他们从不搞灭绝性的猎杀,而是放走母畜和仔畜,以保持野生动物的繁衍。达斡尔族人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草场轮换放牧、土地歇茬、伏天休渔的良好的生态习惯。正是这种生存原则和生态理念,维护了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平衡。

3.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的道德义务。基于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北方少数民族都以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乡规民俗、禁忌律令等方式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在狩猎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不猎正在交配的野兽,不猎怀息、产息、孵卵的动物,不猎正在哺乳的动物。鄂伦春族还禁止猎杀鸿雁和鸳鸯,认为猎杀鸿雁和鸳鸯会破坏夫妻关系,影响繁殖后代。同时,生活在林区,鄂伦春人十分重视防火,当人们搬迁的时候,都会把簧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再用脚结结实实地踩好;当雷击等原因造成森林火灾时,鄂伦春人都会全力以赴,与大火做殊死搏斗,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保护森林。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传统生态道德的有效约束下,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原则,对自然保持着一份敬义之心,并将保护生态环境视为自己的道德责任。他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使自然生态始终保持在一种平衡状况。这种传统的生态道德观念虽然古朴,有的还带有某种神秘、愚昧甚至宗教色彩,但这些质朴的思想却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理念,极富现代意蕴。可以说,大兴安岭的北方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存在价值。 大兴安岭林区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开始进人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伦理观割裂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确立了以人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依据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在人的手中。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个著名命题就准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自然是手段,人是目的,大自然不过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使用的工具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存在是为了给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的存在是为了给人提供食物所有动物肯定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更多的利益需求,必须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伦理观把自然排除在人类共同体及其道德保护之外,大自然被完全无助地暴露在人类的贪欲之下。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从而导致人和自然环境的严重失衡。

从历史上看,大规模开发利用森林是在工业化初期,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发展森林工业取得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资本和原材料,进而推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这也是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期间都经历过无林化阶段的根本原因。英国毛纺业等工业的发展,使大量森林消失,到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左右。苏联在内战结束后不久,不仅把森林作为获取经济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和燃料的重要来源,还一度把森林作为获取外汇的重要来源,1921-1927年木材出口总额占苏联出口总额的68%-87% 。最近100多年,人类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约为76亿公顷,19世纪中期减少到56亿公顷,20世纪末又减少到34. 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地球上半数以上的森林随着工业文明消失了。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被疯狂掠夺始于19世纪末期,从1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到1945年林区解放为止,沙俄和日本已从大兴安岭掠走木材1500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初期,木材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及塑料)之一,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产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木材生产,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向国家提供木材1. 7亿立方米。由于过度的采伐,大兴安岭原始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

(1)生态环境退化的严重性。从天然林资源的变化看,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严重下降,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质量下降;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来看,许多生物物种在大量消亡,这种人为消亡的速度是自然消亡速度的100倍,不仅鸟的数量大为减少,而且马鹿、驼鹿、糜等珍贵动物也难觅踪迹。

(2)生态环境平衡的脆弱性。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高寒地带,自然条件恶劣,动植物生存环境差。春残花始艳,秋老麦初芒,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箱是其真实的写照。林区平均气温,无霜期短,林木生长速度慢。每公顷林地林木年均生长量仅1.14立方米,落叶松生长成熟周期长达110年。大兴安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破坏容易,恢复很准。

(3)生态环境与人的对立性。人类对森林的过度开发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极具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河流断流,森林火灾现象增多,近几年沙尘暴也时常光顾林区腹地。自然资源的脆弱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高度依存性之间的矛盾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社会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存的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庞大林区人口生存的压力,独木支撑的林区经济难以维持林区人发展的压力,资源危机、经济贫困突袭大兴安岭,林区人民生活水平下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林区人一度陷人困惑仿徨的境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亡。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大兴安岭人的现实选择。

森林问题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传统的森林文化和生态哲学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强调祟尚自然,爱护环境,对森林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从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狭隘森林资源观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强化森林的经济价值,忽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从而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实现自然的价值,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把自然保护好,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好。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更理性的行为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生态伦理形态。牙克石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北部林区的重要门户。牙克石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兴安岭林区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周边地区的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林业发展的未来。几年来,牙克石市委、市政府以全面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深人实施森林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五大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资源型城市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大兴安岭与南美洲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的两大肺叶,它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平原的绿色屏障,维系着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价值极其巨大,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牙克石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周边地区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牺牲环境、发展经济以求短期效益成为许多人的愿望。但牙克石市委、市政府从生态安全的高度,从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角度提出大生态保护的科学理念,确立森林是立市之本的战略,把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好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作为当代林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确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近几年,牙克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两次提升,即以木材采伐为主的传统森林工业提升到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现代森林工业;由现代森林工业提升到发展森林经济,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产业,建立起资源科学、合理、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的立体森林产业。

3.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几年来,牙克石加快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严格落实森林保护和管理的责任制,强化禁渔、禁猎各项措施,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奠定了基础;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转移,减轻人口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转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建立公正、平等的制度环境,推动大兴安岭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由此可见,牙克石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生态道德现象。它是传统生态道德思想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对近代工业文明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是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的结果。鲁迅先生说过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指引着这个国家的未来。牙克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文明思想和现代文明之光的指引下,一个山川秀美、鸟语花香、人民安居乐业、盛世祥和的新林区很快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