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综合新能源论文(1)

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22:32:12
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13-12-18 22:32:12     小编:

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回过头看, 30 年前,当改革开始的时候,至少有两件事我们没有预料到:第一,我们没有预料到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

最初,改革领导人设想大约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即使到 80 年代中期,许多改革者仍然乐观地预期,到 1990 年——最晚到 1995 年,改革应该划上一个句号 。但 30 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知道改革将终于何时。

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回过头看, 30 年前,当改革开始的时候,至少有两件事我们没有预料到:第一,我们没有预料到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

最初,改革领导人设想大约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即使到 80 年代中期,许多改革者仍然乐观地预期,到 1990 年——最晚到 1995 年,改革应该划上一个句号 。但 30 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知道改革将终于何时。

第二,我们没有预料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改革的成就如此之大。上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到 2000 年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不少人抱有怀疑态度,甚至觉得有些“冒进”。

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比邓小平预期的还要快。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的人均 GDP 每 10 年不到就翻一番,到 2007 年,已达到 2500 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 1978 年的第 13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第 4 位;中国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例从 1978 年的第 23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第 3 位。

当初,我们也不可能预料到 30 年后,人民币汇率会成为国际经济问题;我们更想不到,到 2007 年的时候,世界市值最大的十大上市公司有 5 家是中国公司。在我看来,中国改革路程如此漫长,改革成就如此之大,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在 30 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道路。

当初,我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建立市场经济是如此艰难,更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威力是如此之大!要理解中国过去 30 年的经济改革及其成就,我认为有五个转变最关键:第一,资源配置信号由计划指标转向市场价格。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官员想象中的“社会需要”。

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因为计划官员固执地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是不靠票证能买到的。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信号,也是激励人们做出最优选择的机制。价格由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生产成本决定,反映的是供求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引入了市场,有了价格信号,需求诱发供给,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评价最高,资源就被引导去生产什么产品。价格不仅调节资源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配置,而且调节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配置。

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早期,一些重要资源 基本都是由国家计划配给国有企业,后来,由于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出现——它们效率更高,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使这些本来归国有企业使用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转向它们,用来生产居民最需要的产品,逐渐地,短缺消失了,市场上的产品丰富起来。事实证明,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远比国家计划更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价格机制是通过双轨制逐步引入的,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双轨制保证了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的平稳过渡,避免了经济的剧烈震荡,由此使得改革与发展并行不悖。

双轨制也缓解了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使得中国的改革基本上成为一个帕累托改进,而不是一场剥夺既得利益的革命。今天,价格信号不仅在调节绝大部分产品市场,而且也在调节要素市场。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所有要素市场中发展最充分的,市场工资已成为调节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信号。如果没有劳动市场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就业,也就不会有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而后者正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门。

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受政府管制最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