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设计传承地域文脉的探索

关于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设计传承地域文脉的探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5:29:37
关于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设计传承地域文脉的探索
时间:2023-08-06 05:29:37     小编:崔杜武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的快速公共运输方式,是解决大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地铁车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1981 年北京建成我国第一条地铁以来,我国各大城市均已开始规划建设地铁。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初级阶段,地铁地下车站主要是为了解决大流量的交通功能,而且作为新的建筑类型,主要专注其功能及流线,导致车站平面形式、材料及空间效果大同小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程实践的不断增多,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也逐渐地对地下车站建筑空间的美观性作出了追求,希望轨道交通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车站可以充分体现出当地特色和文化品位。

本文以上海市轨道交通L11 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站为例,阐述地下车站设计地域文脉沿存的设计理念,以期在付诸实施后实现反映城市形象和传承地域文脉的窗口,同时也为其他类似轨道交通设计提供借鉴。

1 现状轨道交通地铁车站的空间形式

现在国内轨道交通大量运用标准车站的设计和建设,前期设计根据线路及行车等条件确定车站形式为岛式或是侧式,根据客流计算站台宽度,从而确定车站规模。最为常见的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8 米~ 12 米不等,采用单柱双跨或双柱三跨的结构形式。平面形式及柱网布置的标准化导致车站空间基本相似。标准车站由公共空间及设备空间组成,一般车站中部为公共区,是供乘客由地面进入车站、完成售票检票、行至站台层候车、最终上车的场所,公共空间由进出站闸机及栏杆划分成非付费区及付费;两侧为车站设备用房,设置强电、弱电、暖通等设备用房的场所。

在满足车站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地下标准站设计过程中往往遇到如下困难:(1)由于车辆原因,车站一般较为狭长,而且地下建筑造价昂贵,建筑高度也非常有限,导致地下车站空间较为闭塞压抑;(2)地下车站往往根据民防工程配建要求兼顾设防,导致大部分车站没办法在顶板开采光天窗用以改善地下车站空间品质;(3) 地下空间封闭潮湿阴暗,还有车辆及设备噪音的影响,虽然设计中采用了人工照明、机械通风、部分设备用房消声等措施,但空间质量还是有待改善。

2 文化记忆在地铁车站中的应用

一座城市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其拥有独特的城市文脉,地铁车站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文化记忆是城市文脉的精神载体,每一座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可以透过现存各个层次的建筑风格来展示,并为未来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进而通过这种形式使地域文化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轨道交通线路穿梭在城市重要的交通走廊中,车站是城市记忆的生命集合体,从城市固有的地形地貌、规划布局、特色建筑,到居民的生活习俗、乡土工艺、民间艺术等,都可以作为地铁车站的设计元素,抽象成各种建筑母体,承载形形色色的城市文化记忆。

3 轨道交通L11 上海交通大学站设计实践

3. 1 上海交通大学站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站位于华山路与淮海西路路口,是个T字形换乘站,由淮海西路下的10 号线车站与华山路下的11 号线车站组成。10号线交通大学站为地下二层单柱二跨岛式车站,车站总长208. 028m(内净),宽18. 27m(标准段内净),11 号线交通大学站地下三层单柱双跨岛式车站,车站总长210. 5m(内净),宽18. 4 ~ 19. 6m(标准段内净)。

3. 2 文化记忆设计理念

3. 2. 1 沿线城市文脉的梳理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城市文脉形成独特的记忆,并因此产生依附于该城市文脉的心理认同。因此城市文脉既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又是特定历史记忆中积淀起来的空间范畴。轨道交通设计首先梳理沿线的城市文脉,从总体线路出发提取本条线的设计主题,选择车站建筑作为交通走廊上的节点,把区域的人文景观及城市魅力浓缩体现出来。多层次的表达丰富了总体线路主题,而且每个车站别具一格。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的主题为城市风景线,沿线上海交通大学站、龙华站、上海游泳馆站等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区域文化不同各具特色。

3. 2. 2 装修设计的文化记忆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往往设于主要道路下方,由于受到地下空间的限制,土建造型相对较为简单,车站内部装修及建筑细部处理就尤为重要。轨道交通线路长规模大,标准化设计是地铁设计中的重要课题,如墙、地、柱面、吊顶选择相同的材质、尺寸,能较好满足工程投资、管理及进度要求。建筑设计需要考虑标准模块化设计的同时重点体现车站的个性化设计,根据区域城市文化记忆提取本车站可变的设计元素,分解融化在装修设计中,如吊顶的形式、墙、地、柱面采用不同的色彩构成以及墙面的艺术展示等。

3. 2. 3 出入口设计的文化记忆

地铁出入口是车站地下空间与地面外部空间的唯一联系,用以吸引及疏散客流。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重要地标性建筑,出入口是地下车站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窗口。随着轨道交通使用率越来越高,地铁出入口可以准确定位,将成为人们见面、约会、集合、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过巧妙设计,与城市景观融合协调,为城市添加美丽风景。

3. 2. 4 车站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运用

城市公共艺术的类型很多,主要以城市雕塑、公共壁画、街头装置艺术等空间艺术形式为主,还包括实用性的城市公共设施。轨道交通地铁车站主要承载流动客流,从出入口进站、售票、检票、通过楼扶梯行至站台层候车,乘客流线相对比较简单,客流不经过的公共空间可以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展览的区域,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在地铁车站中发挥其审美价值,使车站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精神生活需求。

3. 3 文化记忆在本工程中的具体体现

3. 3. 1 站址环境的城市文脉梳理

上海交通大学站位于位于华山路与淮海西路路口,所在的交通要道路口交通繁忙,周边为风貌保护区,高层建筑、保护建筑、住宅楼、学校、部队用地等众多。路口东北方向为保护建筑登云公寓及其花园、华山华苑等,东南方向为部队用地、华山路3731 号(保护建筑)、海斯大厦等,西南方向为新建的西华商务楼、申通信息广场、上海交大等,西北方向为高层住宅区、新华大楼、海贝幼儿园、复旦中学等。车站风井、出入口设置难度极大,2 号出入口及11 号线的南端的排风井、活塞风井位于淮海西路以南华山路西侧的交通大学校区内,结合钱学森图书馆设置;10 号线东端排新风井与11 号线车站北端新排风井合并,11 号线北端活塞风井二合一合并,与一个出入口合并设置于海贝幼儿园地块内,与复旦中学图书馆项目合建。

淮海路是上海市中心的一条著名商业街,云集了众多高档商场、写字楼以及酒店,同时也保留了很多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地域文化形态特征显著。本站站位附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层出不穷,其城市文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站位西侧的上海交通大学及复旦中学是历史悠久的学府,史上的名人在理学、儒学、文艺理论等方面成就显著,如江泽民、钱学森就是交大校友;(2)该区域留有很多历史文物建筑,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建筑独具特色。如登云公寓是装饰风格派风格的现代公寓,宋庆龄故居是一幢红墙白瓦的小洋房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3)该区域有着久远的商业文化传统,而且现状商业十分繁荣,是极具异国情调的高雅商业街。

3. 3. 2 装修设计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

车站南侧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车站2 号出入口及南风井与钱学森图书馆结合设计,外立面延续图书馆以红灰色为主调的建筑外墙,延续了百年徐汇校区的建筑历史文脉。连接车站主体的地下出入口通道继续选择钱学森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体现钱老科学理性与传统情怀的结合,采用钱老留下的公式手稿作为设计元素,运用机理粗糙的预制混凝土挂板预示石破天惊的大地情怀,很好地体现了人文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3. 3. 3 地面出入口体现地域文化

车站东北角的7 号出入口位于登云公寓门口,登云公寓又名斯登公寓,建于宣统二年,是淮海中路上重要的优秀历史建筑。建筑为现代公寓,带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曲折,立面风格简洁,西立面南立面为深褐紫色耐火砖墙面。7 号出入口延续了登云公寓的建筑风格,采用简单的方形几何体造型,外立面选用登云公寓相同颜色及大小的外墙面砖饰面,柱子上部及檐部采用白色线脚装饰,与登云公寓阳台及檐部的白色水泥线脚相得益彰。

3. 3. 4 站厅层的公共文化艺术展览区域

本站考虑到公共文化艺术展览的需要,分别在1 号出入口、7 号出入口附近预留公共空间,意在形成能够带动和影响公众思想的公共场所。如为了凸显区域特色,可以从城市文脉中寻找公共艺术表现的素材,如淮海路商业街的历史、历史文化名人、优秀历史建筑等,还有服务于外地游客的城市信息等等。只有融入地方文脉的公共艺术,才能成为城市特有的名片,也只有这样的公共艺术,才能让身在其中的公众了解本土文化,让各地游客以及商贸人士,通过这些公共艺术能切身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文化韵味与精神品质。

4 结语

轨道交通历经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地下车站建筑设计传承城市文脉,体现城市文化记忆,可以改变目前标准地铁车站的千篇一律的空间形式,让轨道交通车站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以车站自身的美学与丰富的艺术手段让人们体味生活,能动地为人们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供场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