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前改革与发展下中国信仰缺失反思

当前改革与发展下中国信仰缺失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2:57:20
当前改革与发展下中国信仰缺失反思
时间:2023-08-05 12:57:20     小编:

摘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中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成功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实现了平稳的发展。在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信仰缺失、拜物主义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实现思想道德建设与“五位一体”总布局同步发展,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重拾信仰,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与发展;信仰缺失;道德建设;价值取向

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背景

1、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2、自十八大以来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时代最新的发展方向。报告中提到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为遏制不良风气,“八项规定”出台后刹住了“四风”;为严惩贪污腐败,“打虎”、“拍蝇”等行动深得民心,从严治党开始进入新常态;为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的开展肯定了党的优良传统;为促进地方政府高效管理,政府推进简政放权;为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降低创业门槛,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为在信息化战略领域迈出新的一步,“互联网+”模式迅速推广,网购深入群众的生活;为丰富群众生活,大力修建的高铁方便了群众出行;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政府对智能产品的重视促进了该产业的迅速崛起;为开辟发展新方向,重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举世瞩目;为跟上时代发展主题,重视地缘经济,广泛建立与邻国间的合作关系;为树立新型大国形象,积极筹建亚投行。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新态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发展。

二、中国当前信仰面临问题及分析

1、道德信仰缺失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地丰富和提高,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获得了质的提升。但是发展的现代性对精神领域所产生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理性对信仰等非理性存在的遮蔽和遗忘,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文化的侵染,例如孔德、穆勒等人的实证主义,以及由此演进而来的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的经验批判主义和皮尔士、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因它的某些代表鼓吹调和折中和谋取实利、轻视原则和理想而受到来自各方的非议”①。这些思想与当前国家提倡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一些人就开始刻意夸大理性万能的思想,并强调以人为中心,绝对化了人的地位。“曾经一贯信奉的或被追捧的人、物、事等不再被人们奉若神灵,在科学这个时代崇拜物的影响下,人类的精神世界开始日渐式微”②。

2、拜物主义严重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重大创举,但同时,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和不可调和的消极方面也会影响到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以追逐私利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制度氛围下进行发展,难免会被这种市侩思想所侵染。同时,实用主义又把获得最终结果作为最高目的,只要是对人类有用的就应该提倡。因此,追逐私利有了形上学的基础,有了其合理性。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金钱或物的欲求,从而对金钱过分崇拜,导致“金钱至上”;另一方面,“金钱至上”由经济领域蔓延至生活领域,一切都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之上,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成为了金钱关系。另外,在市场经济下诱发出拜金主义,与符号化在财富和经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活动,商品交换不可能脱离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顺理成章的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代表了一种普遍价值,造成了货币万能的假象”③。这就容易使人产生对金钱、货币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迫切占有和无尽的追逐,从而走向拜物主义。

三、信仰缺失的思考与重构

1、培养悟性:信仰体系的构建

解决信仰缺失、拜金主义严重等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重构信仰体系。信仰有很多,但是作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最符合历史规律和潮流的。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培养悟性,就是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理解,这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公民在有效的社会教育中开展符合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信仰,这是要旗帜鲜明的予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体现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动态变化着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一种信仰。因此,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对精神世界的悟性,从而能够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弥补信仰的缺失。

2、激发活性:心理资产的增加

公民要增加自身能动性,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就需要在社会上培植或形成多元文化,不仅体现自由竞争,还能体现社会公正的人道主义文化。倡导建立公正,并把公平正义作为普遍理念,这种公平正义既包括公平的经济竞争也包含公平的政治参与。重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努力做到“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④;让社会大众分享公共资源,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努力让这种公共资源实现“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⑤;在政治方面给予公民充分的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等,并使之做到“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⑥。通过这些努力,才有可能使公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克服诸如孤独、恐惧等不安全感,建立富含勤奋、自信、积极、快乐、开放的心态,以此来增加心理资产。

3、运用共性:中国精神的传承

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一个勤奋、文明的华夏民族。其中有一种精神维持着这个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但如今,在我国综合实力等方面在世界领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时,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中国精神”,竟成了万能的救世主。然而,在经历了近几年的一些灾难过后,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中国精神”并非完全消失。所以,“中国精神”应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圣光并传承这种精神: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应为活在这个时代,活在这个国家感到自豪。公民一旦有了这种荣耀感,就会认同这种政治领导方式,也能更具信心地工作,努力奉献。因此,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激发中国人内心和骨子里的久违了的“中国精神”,在传统信仰的感召下来加强公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中华民族真正从物质和精神上实现同步发展,实现真正的良序健康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