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教师的专业精神及其提升策略

教师的专业精神及其提升策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4 13:34:53
教师的专业精神及其提升策略
时间:2015-09-14 13:34:53     小编:

专业精神即教师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娴熟锻炼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的一种理想追求。专业精神可以保障发挥教师专业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完善、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帮助教师树立良好形象。培养专业精神需要教师敬畏学术,热爱科研;要有良好的师德,尤其是要有“教育爱”;学校也要坚持“以学为尊”的永恒价值,激励教师潜心向学。

教师专业精神 教学学术 教育爱 以学为尊

一、何谓教师的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中的根本要素之一。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持续的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教育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标准的三个方面。然而研究发现:人们对教师评价和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大都局限在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没有足够地关注更为深层的蕴含教师情感、自我认同和实现自我等的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简化成纯粹的“匠师”,教师作为人格和道德上的“人师”的角色在不断萎缩。其实,“教师的专业精神直接影响到教师做什么、如何做、做的程度以及结果,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基点”[1]。

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学界已有的代表性观点有:杨小峻(2007)认为:“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于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理想和道德等的倾向性系统”[2],现代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有七个要素:“爱生如子”的爱生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精神;“诲人不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反思精神;“学而不厌”的探索精神;“取长补短”的合作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体精神。王立林(2008)综合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一种人格状态,是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情感、能力与理性的高度统一与升华,这是教师职业发展特有的品质;是一种境界,一种对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的坚持追求;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在素养的展现和结果;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改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及质量的主要力量”[3]。蒋俊和蒋小敏则简要地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在教育信念追求上的风范与活力,具有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等多方面特征”[4]。

1.分析教育哲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精神解读

笔者从“专业”和“精神”的语义和学科定义出发,并借鉴“公民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常见短语的含义,尝试归纳出专业精神的新解释。

专业这个概念有很多解释。它在教育学中的定义为:专门的学业门类,是指学校根据社会分工以及科技进步划分出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门类,类似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课程计划或国外高校的主修课程。过去,中国及西方的教育都未有“专业”,只有“科目”,解放后我国才效仿苏联开始设置专业。而在社会学中,专业是“专门职业”的缩写,教师专业是指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教育界广泛运用的利伯曼(M.Lieberman)的“专业”概念,它应当满足八个基本条件:一是依赖于超强的理智性技术;二是需要持久的专业教育来保障;三是从业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自律性;四是从业者负有自律性地判断和采取行为的责任;五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或缺的工作;六是以服务为动机,非营利;七是拥有具体化的伦理行动纲领;八是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可见教师专业需要专门知识、专业伦理和专业行会来保障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也提出:教师专业要想获得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教师必需经过持续严格的训练,而且它要求对学生的教育与生活、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使命感。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精神”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如精神面貌、精神错乱、精神负担;二是指宗旨、主要的意义,如领会文件精神。而根据精神学和教育学的学科立场,“精神”特指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目标明确的、指向实践的、自我超越的、批判与建设的个体“有意为之”的习惯性态度。还有学者对“精神”的概念进行了语义学和中外文化学的研究,指出在牛津大词典中,精神包含了一切区别于肉体的心智、感觉和个性气质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内涵更为丰富,涵盖了情感、理性和道德等各个要素。总之,“精神的本质在于个体的感悟、反思、体察、探索和实践。相应的,教师只有在具有自主的反思和探究之后,其精神的独特性才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展示”[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专业精神即教师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娴熟锻炼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师专业态度和价值观等的一种理想追求,如精益求精、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服务等。教师的专业精神包含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专业态度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动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基础,专业道德是准则”。

2.专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比较

专业的多义性及外延广泛,造成如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常用“专业精神”替代“敬业”、专家等或职业精神等。专业精神实质上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业者在工作职位上必须履行的职业功能,另一方面还包括在前者基础上养成的职业操守、道德和奉献精神。具体包括对专业性质的理解、专业技能的探索、专业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由此看来,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高低与个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和成效有关。因此“专业精神”与“敬业”相比,所包含的内容也更为丰富,也更为具体。

专业精神在内涵上包含职业精神。如有学者所言:“职业精神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追求,更是对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使命感的尊重;其核心是超越功利的一种追求,是真善美的人性和人格在职业生涯中的展演”[6]。陈桂生援引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观点,认为职业精神意味着教师有这样三种资格,应当承认三种责任:“对于知识所应付的责任;对于学生应负的责任,包括对学生学问的责任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责任;对于社会应负的责任”[7]。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应当涵盖职业精神的上述含义。

二、专业精神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专业精神在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构成中不仅相对独立,更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首先,专业精神可以保障教师充分地发挥其专业的价值与功能,弥补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其次,专业精神会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完善。专业精神的树立可以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努力地进步提供原动力。再次,教师专业精神是对学生的最主要影响之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教师在其中所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能促进学生对智慧的追求,教师是学生人生中影响较大的资格、身份。此外,专业精神更是教师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教师社会价值的重要保证,它让教师成为社会的楷模。[5]

简言之,发扬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不二法门。教师职业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师只有具备不断追求教育梦想的专业精神,才能增强专业的受人尊敬和不可替代性。同时,教师工作是一种个体性、隐蔽性很强的劳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专业精神是达到教育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

三、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和提升策略

首先,为培育专业精神之专业认同,教师要敬畏学术尤其是教学学术,热爱科研工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的主要工作范畴包括教学与讲学、科研与治学、发表论著与评奖等几个方面。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回报和学术上的收获;在科研中可以不断发现新知,克服职业倦怠;通过发表论著和获得奖励,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学术声望,从而在学术生涯中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就感。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尤其要注意学习“教学学术”的学术观。美国学者欧内斯特・L・博耶提出,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教学学术、探究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综合知识的学术。这几种学术彼此影响:教学与研究密不可分,研究的学术意义在教学、应用中得以实现,综合的学术则渗透在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学术中等。卡罗琳・克莱博(Caroline Kreber)也认为,教学学术是教师生产创造性和研究性的可见成果。专门研究教与学被视为教学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学术是优良的教学,由教学奖励或优良的教学评价来证明;和学术性教学相似,教学学术具有将教育理论和研究运用于实践中的取向。[8]质言之,教学学术不仅是一种教学和知识传授活动,更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不同于专业学术科研,教学学术研究一般做的是跨学科课题;与大多数专业理论学术也不同,教学学术更多侧重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不一定非要强调学术的高深性。这在中小学研究性教学和校本教研、行动研究等方面表现特别明显。

其次,为培育专业精神之教师美德,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尤其是要有“教育爱”。除了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人民教师要肩负起以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以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风范感染学生,力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我们进一步认为,教师应具备“温良恭俭让”五种素质。其中“温”指性情温和。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考虑周全,思维缜密,用一种温和的秉性去和学生推心置腹交流,塑造教师自信、坚强、乐观、进取、百折不挠等优良性情。“良”指心地善良。指的是教师必须有道德,德行好。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在生活中,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丰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恭”指谦逊有礼。教师要做到言之有理,谈吐文雅。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要严谨、扎实。言必信,行必果,从我做起树立良好的教学规范。“俭”指勤俭节约。教师要积极发扬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精神,引导学生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陈规陋习,用高雅的精神追求统帅不同层次的物质需要。“让”即不争不执。教师在事业上应不断进取,名利上顺其自然,生活上慎独慎微,合理协调教师权利和人道主义精神。教师更要有“教育爱”的动力和能力。

最后,为培育教师专业精神之教师使命,学校要坚持“以学为尊”的永恒价值,激励教师潜心向学。学校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研究他们的价值冲突与心灵困扰。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困难,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难。“教学为主”则具体体现在落实以下“五个地位”:一是学校必须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与服务于教学来开展;二是学校的各项改革必须坚持和依托于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三是学校必须坚持培养人才的基础地位,然后再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功能;四是学校必须激励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五是学校必须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确保教学经费的增长与学校发展的速度规模相协调。

学校教育坚持“以学为尊”价值观的急迫性还在于,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批判的,“从2000年当时的执政者、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教育产业化’的目标后,中国的教育(从大学到中小学)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成了营利的工具。包括北大在内的大学,都由此走上官僚化、商业化的不归路,实利主义、实用主义、市侩主义、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理想、信仰、精神、圣洁、宁静致远……这些构成学院的基本元素,都在事实上被逐出了校园……”,因此,为了建设书香校园,确保教师职业的神圣和魅力,学校需要在教学激励和约束、在教师宣誓就职制度和教师聘用、考评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完善。要加大对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的表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良表现和教师的培训、聘用、奖惩、辞退以及教师工资提升、职务晋升等要密切挂钩,要严肃处理违反教师专业精神或职业规范的个别教师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2] 杨小峻.专业精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8).

[3] 王立林.试论教师的专业精神[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

(6).

[4] 蒋俊,蒋小敏.“80后”教师专业精神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5).

[5] 张华军,朱旭东.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J].教师教育研究,2012

(3).

[6] 孙晓临.人品与文品俱美――和青年朋友谈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J].中国记者,2004

(9).

[7] 陈桂生.略论“教师的职业精神”[J].当代教育科学,2008

(5).

[8] 吴绍芬.大学“教学学术”内涵与路径求索[J].江苏高教,2012

(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