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5 10:59:18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时间:2015-09-15 10:59:18     小编:

摘 要: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外二语写作领域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对此给予了关注。虽然在如何进行书面纠正性反馈及何种反馈形式更为有效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已有研究显示,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对于指导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意义重大。本文就“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不同书面纠正性反馈形式的有效程度”“纠正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学习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态度”四个方面对国内有关该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指出这些已有研究的不足。文章最后为未来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语法纠错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 . 引言

我国对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起步较晚一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渐关注反馈。但近年来,国内也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从二语写作中“书面纠正反馈的有效性”“不同书面纠正反馈的有效程度”“纠错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学习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态度”四个方面对发表在主要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同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外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

2 . 二语写作中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

2 . 1 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是否有效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探讨存在着分歧。一方面,不少研究表明书面纠正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张萍、郭红梅(2007)以2005级新生为受试,尝试了以间接反馈为主的多稿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她们发现,教师画线标出或圈出词法或语法错误的这一书面间接反馈对学生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有积极作用。陈晓湘、李会娜(2009)探讨了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的书面修正性反馈的效果。她们将学习者分为直接反馈、间接反馈和控制三组,要求每个受试各写八篇议论文,教师对每篇文章至少修改一次。结果显示,在语言形式方面得到反馈的学生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李竞(2013)采用样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了EFL背景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的效果。结果发现,教师书面反馈在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说明书面纠正性反馈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需要有更系统完善的实证研究去进一步验证。

2 . 2 对何种书面纠正性反馈方式更为有效的研究

第二类研究的结论并不相同。张薇、邓跃平(2009)把受试对象分成3组:直接纠错实验组(教师指出错误,给出正确形式,并就错误进行详细沟通),间接纠错实验组(用下划线标出错误,与学生进行笼统的面谈)和控制组(老师只给出鼓励性的话语)。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语法习得效果优于控制组,且间接纠错组优于直接纠错组。但是,陈晓湘、李会娜(2009)探讨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的书面修正性反馈效果的研究显示,接受直接反馈比接受间接反馈的语言准确性提高程度更明显。姜琳、陈锦(2013)则考察了元语言反馈(在相关错误之处画线,提供正确形式及其用法的元语言解释)和间接反馈(只在错误之处画线,不提供正确形式)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类指名词短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元语言反馈提供了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有效促进了英语类指名词短语的习得,而间接反馈则不能。

最后一类研究更为少见。陈晓湘等(2013)探讨了聚焦和非聚焦反馈形式是否能提高学生对于非真实条件虚拟语气运用的准确性。研究者将学习者分为五组:直接聚焦、间接聚焦、直接非聚焦、间接非聚焦和控制组。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的成绩在两次后测中都大大超过了控制组。在即时后测中,聚焦和非聚焦组无明显差异,直接聚焦优于间接聚焦组,直接非聚焦优于间接非聚焦组;在延时后测中,聚焦优于非聚焦组,间接聚焦优于直接聚焦组,间接非聚焦优于直接非聚焦组。

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尚无对何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更好的定论。主要原因在于在实验设计时,研究者往往只考虑了反馈方式这一变量而忽略影响反馈效果的其他重要变量。

2 . 3 对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因素的研究

3 . 对学习者反馈态度的研究

4 .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至今,国内研究者已经在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的领域内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作,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与国外二语写作中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相比,我国学者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理论性研究匮乏,实证性研究在设计上存在诸多纰漏。在所检索的文献当中,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理论基础做一个系统完整的梳理、概述与总结的文章很少,大多数学者都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理论框架。而对于为了验证或检验某一结论的实证文章而言,很多都采用了延时后测,虽然延时后测能更好地衡量反馈效果,但如果测试时间相对较长的话,难免会有一些其他的研究变量来干扰研究结果,使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因此,只有在量化的基础上配以质化个案研究,才能使我们对量化数据有一个更合理的解读。

第二,实验设计的变量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及语言项认知特征考虑得不够。错误性质和学习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但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未将这两种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忽视了这些变量与反馈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导致了不同研究得出大相径庭甚至是完全矛盾的结论。因而,在书面纠正性反馈的研究上,仍有较大的空间。笔者建议将语言因素和学习者因素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引入研究设计,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第三,重复性研究的内容较多。从被检索的文献来看,多数是关于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对二语写作的影响,这些文章研究视角相似,都主要以反馈主体为研究点,这使得研究结果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为此,今后的研究应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自身的研究更具实用性和代表性。

5 . 总结与启示

围绕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不同书面纠正性反馈形式的有效程度、纠正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学习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态度,本文对国内发表在主要核心期刊上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文章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关于纠错反馈是否有效、何种纠错反馈方式更有效的研究结果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对纠错反馈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仅注意到不同的反馈方式和实验设计的时间长短问题,但大多未将学习者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语言因素纳入研究框架。所以,未来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应更多地采用多因素因果链的研究设计,并同时展开质化研究,以全面、深入地考察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各种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Ferris, D. R. Student reactions to teacher response in multipledraft composition classrooms[J]. TESOL Quarterly, 1995(1): 33-53.

Ferris, D. R. The case for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 A response to Truscott (1996)[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9(1): 1-11.

Ferris, D. R. & S. J. Chaney & K. Komura & B. J. Roberts & S. McKee. Perspectives, problems and practices in treating written error[P]. Colloquium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TESOL Convention, Vancouver, B. C., 2000.

白丽茹.基础英语写作同伴互评反馈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检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51-56.

贝晓越.写作任务的练习效应和教师反馈对不同外语水平学生写作质量和流利度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9:389-398.

陈冰.教师书面反馈对高中学生英语作文修改的影响[J].基础英语教育,2011(1):10-13.

陈晓湘、李会娜.教师书面修正性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351-358.

邓鹂鸣、岑粤.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J].外语教学,2010(1):59-63.

郭翠红、秦晓晴.国外二语学习者书面反馈研究――研究的视角及对大学英语作文评改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59-63.

姜琳、陈锦.书面纠正性反馈与二语习得――针对英语类指名词短语用法的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11):31-35.

姜琳、陈锦.书面纠正性反馈对英语冠词显性、隐性知识发展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6):48-56.

蒋霞、曾路.大学英语教师书面反馈作业行为的效率――新视角下的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4):56-61.

李竞.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特征与学生反应的案例研究[J].外语界,2011(6):30-39.

孟晓.同伴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4):59-62.

莫俊华.同伴互评:提高大学生写作自主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35-39.

戚炎.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英语专业议论文写作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4(1):47-53.

宋铁花.EFL写作教学中修正性反馈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4):67-69.

苏建红.认知因素、注意与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a(1):75-78.

苏建红.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b(4):48-53.

许悦婷、刘骏.基于匿名书面反馈的二语写作反馈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44-49.

杨丽娟、杨曼君、张阳.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三种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3(3):63-67.

杨苗.中国英语写作课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6(3):293-301.

于书林.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社会文化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差异与融合[J].现代外语,2013(1):70-76.

张萍、郭红梅.大学英语作文反馈的必要性及方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7(3):66-69.

张薇、邓跃平.修正性反馈对中国大学生写作的有效性研究[J].外国语文,2009(25):139-144.

朱晔、王敏.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形式、明晰度及具体效果[J].现代外语,2005(2):170-18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