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计算与解决问题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计算与解决问题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5 11:59:55
计算与解决问题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5-09-15 11:59:55     小编: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解决问题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7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计算能力的稳步提升,这种不恰当的取舍使得较多的学生计算能力偏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较差,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机整合计算与问题解决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以用引算――引入生活启发学生计算思维

引入生活就是为计算教学提供一定的现实背景,加强计算与现实中生活问题的联系。对于生活背景的描述,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和巧妙渲染,使得计算教学不再生硬,摆脱以往单纯计算教学中注重模仿与记忆的桎梏。在实际应用的背景下推动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从现实生活中学会逐步抽象出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已有现实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对于算理和算法的理解与自我构建。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时,笔者没有用教材中的“运动会”主题图作为情境背景,而是重新设计了一个“速算比赛”的场景:

在一次速算比赛中,比赛有两大题,三位小选手的得分分别是:王亮9分和5分;张强9分和3分;赵晗9分和7分。

①比一比,三个小选手谁是第一名?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你能算算他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这样的现实问题首先通过“速算”为学生营造出“谁算得快、谁算得准”的心理暗示,同时通过三组数据的对比,为学生不经过计算而直接比较形成现实基础,让一部分思维灵活的学生创造了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前提,最后再落实到计算层面,推动学生探究“9加几”算法的最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用激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热情

情境赋予了计算教学的活力,让学生从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学习中体会到新奇和快乐,并在情境的引领下,转变自己被动接受者的位置,将自己融入到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中,主动地完成情境中蕴含的计算要求。情境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符合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的现实需求。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并结合具体实物以及虚拟价格组织学生进行演示。

①《格林童话》一套3本共39元。

②《数学王国漫游记》一套2本,每本12元。

你打算买什么书?你能算出它们的价格吗?

这个购物情境中笔者扮演的是收银员,学生则扮演小顾客的角色。为了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挑战性,笔者要求不同小顾客购买的书必须不同。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买一套《数学王国漫游记》要多少钱?”“两种书一共需要多少元?”“每本《格林童话》比《数学王国漫游记》多多少钱?”在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之后,笔者将重心转移到计算的顺序上,让学生结合购物流程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接着笔者再调换思维角度,扮演顾客,让扮演收银员的学生根据顾客的算式选出相应的书籍,促进学生的计算思维更进了一步。

三、以用促算――实践运用巩固学生计算理解

在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算”与“用”的有机结合更为重要。教师在布置学生展开课外实践时要摒弃以往单纯的机械练习,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算理算法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促使他们进一步地消化和理解,达到以用促算、协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由于该课的计算较为繁杂,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笔者通过富有层次感的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主动地展开计算和思考。

①请你收集身边常见的圆柱体包装盒,挑选其中精美的一部分,参加班级的“圆柱之美”展览会;

②选择展品中的其中一个,测量所需的数据,计算它的表面积、体积或者容积;

③找一个圆柱体的包装盒,计算它一圈商标纸的面积;

④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测量出所需的数据并计算该圆柱体的体积。

……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切实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背景以及活动经验储备下,开展计算教学和实践运用,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和发展,“算”与“用”的交叉融合与彼此推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计算教学变得灵动而富有张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