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新课程改革的利与弊

浅析新课程改革的利与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6 00:12:35
浅析新课程改革的利与弊
时间:2023-08-26 00:12:35     小编:

【关键词】新课改;利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课程体系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1。为此教育部在新千年初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并赋予时代内涵,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谈的是利:

一、新课改强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精神,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主的情况。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所以新课改相比于传统的课程中的课堂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的功能上,新课改增添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与以往枯燥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更多地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增加对所探索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并且培养了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改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学科本位,增加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和有效整合,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的教材难度降低,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注重以直观感知、操作为重点,结合实际,与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学以致用。

“教材体系以什么为核心,在最基础的层次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2新课改中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新课改的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难度有所降低,更加地直观,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在选取上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更加紧密,而且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与组织上更加的多样和生动。

除此之外,新课改在教材上强调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强调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以便于更加直观和直接地利用教学设施来灵活的展现课本上“死的”知识,增加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建构能力。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不再只是停留于课本,而可以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三、新课改重新定位了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教师的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以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而且新的教学观中也提到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除此之外,新课改还对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做了说明,主要是: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催化者、促进者、实践者和开发者。由此可见,新课程要求教师所具备的与传统课程相比明显增加了许多,这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会向着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一套教材,它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一次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3。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行为。教师要学会理解,宽容,反思,合作与帮助,学会借助科技手段,“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4第三,教师需要转变职业道德。新课程下,教师要具备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发展学生个性;具备一种反思能力,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拥有更好的知识、技能、道德、观念等,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当然,“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课改并不是完美无瑕的,由于经济政治等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和囿于新课改自身的不足,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弊端: 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未做配套改进,新课改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难以真正落实。

笔者认为在说“应试教育”之前,应把“应试”和“应试教育”。区分开来“应试教育”是包含“应试”的教育,有考试必然就有应试。“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成分,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任何教育都需要通过考试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发现自身学习的问题,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有考试,那么应试必然也会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当然是后者。 高考作为我国现阶段选拔高等教育人才的唯一途径,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受到很多人的不满和批判。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缺乏更有效更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前提下,高考制度还将依然存在。所以,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走的踏踏实实”的今天,想要实现彻底新课改难度颇大。尤其是在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升学考试的压力下,考试、分数充斥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头脑。所以,新课改中所要求的一些改变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新课改对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做了很大改变,短时间内不利于教师对其难度和深度的把握。

新课改从诞生之日起就对教师产生了很多的挑战,习惯了传统课堂自己做主导,从始至终“自导自演”的教师,突然一下要接受学生做为主体,做为主动者,而自己仅仅做一引导和帮助的形式,这对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更多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和创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合作者进行引导和帮助,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到哪个程度?如何找准“不悱不启,不愤不发”的启发点?这对教师来说都是很难把握的。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5。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留有很多的主观性试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给了教师无限的创造余地。这就需要教师储备更多的知识,不能像原来那样只掌握所教本科目的知识,一旦教师的知识缺乏,赶不上新课程、学生的需求,那么教师也很难驾驭书本,更不用说传授给学生了。 应试教育下新课改对课程的要求和改变,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对其理解产生偏差,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较多地提到了培养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等思想层面的字眼,这就使得一些人理解为在新课改下应该将情感价值观等放在首位,而科学文化知识应该放在第二位。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很容易走向极端。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学会学习、正确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的,如果没有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做铺垫,那么一个人也很难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等思想,也不会具备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新课改的目标、理念、教材观都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究,以及教学要充分利用实地使同学们有直接和直观的学习的思想,但我们不可因此误认为书本知识就不是重要的学习的对象了。书本知识是前人留下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间接经验学习的最优途径,它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不要以为接受学习就必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6。

但是,总的来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利是大于弊的,我们也应该给学生、教师和教材编制者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不断完善,可以真正的走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世界。

参考文献:

[1]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正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刑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

[3]习恒珍,江西师范大学,《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与高师教育的应对》。

[4]张思伟,《适应课改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浅析新课改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5]李建平《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

[6]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正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