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给公开课减负

给公开课减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01:47:39
给公开课减负
时间:2023-03-16 01:47:39     小编:

准确说来,公开课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研究方式,最初始的目的就是呈现一节课作为范例,通过对这一节课进行研究,找出合理之处,反思不足之处,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及教学质量。因此,这样的课应该是原生态的,具有可研究性的且有教师鲜明个性的,而不是展示执教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说到底,公开课只是单纯地提供一节课作为案例,为后面的研讨提供一个素材而已。

但当下绝大多数的公开课,都偏离了公开课的原始目的与意义。如今上一节公开课,每所学校都会选最“冒尖”的、最“拿得出手”的教师。而上课之前,也会经历过无数次的“磨课”。磨什么?磨教学环节是否顺畅,磨文本阅读是否深入细致,磨教材挖掘是否到位。为了准备好这一节课,学校及教师自己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能让执教教师准备好一节公开课,会给予很多的“照顾”――需要准备课件,学校指派专人去做,不达完美不罢休;没时间备课,学校安排专人代课,准备好了再上课;要班级试上,学校出面安排班级,指哪个用哪个;没人指导,学校外出寻找专家,打磨到位才算数……

这样的公开课,或经过层层的包装,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或经过过度磨课,也不具备研究性。当然,经过这些工序的打磨,这些公开课再也找不到其鲜明的个性了。剩下的,只是执教教师按部就班进行“表演”就可以了。

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当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公开课太多不应该有的负担。

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要执教一节县级公开课。准备好了教学设计后,朋友便交给学校领导过目。谁知这位领导看过以后并不满意,说这节课代表的是学校的水平,而朋友的设计“太过于普通”,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穿别人穿过的鞋”。于是,领导要求教研组集体帮她拿出一份教学设计,交给朋友去上。

拿到新的教学设计后,朋友感觉实在没法上了。因为与自己的个人风格相差太大。应朋友的请求我也看了一遍修改过的教案,感觉有些地方的处理确实比以往好,挺有新意的,但同时感觉设计中还有些地方的处理并不太合理,还不如原设计。但朋友的领导感觉修改过的设计就是好,要求朋友要完全按这份教学设计来,没办法,朋友只得一遍又一遍地记忆教学设计,包括过渡语,包括课堂评价等。

最终,上完这堂课后朋友哭了,说自己完全成了木偶,上了自己最失败的一节课,因为整节课中,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这节课,成了朋友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她一个难以解开的结。面对领导,她感到很无奈。

我也曾问过朋友: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愿意去上这样一节课?朋友无奈地说,因为一线的教师,能够有机会跳出学校这个圈子,去更大范围内上一节课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如果不珍惜这次机会,不尽量迎合领导的意图,不想尽办法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以后可能会再也没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了。而在领导看来,能够上好公开课的都是好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时都会优先。因此,即便承受着这么大的精神压力,但她仍然只得迎合领导意图。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件事。我市的三个县曾举行过一次大规划的市级公开课活动,共有十几位教师站在这市级公开课的讲台上。这三个县执教教师的课堂风格,县与县之间是那么不相同,但县内的教师之间又是那么相似。以至于几节课上下来,底下听课的教师便可以准确地说出上课的是哪个县的选手。越往后听,越让人感觉这不是执教教师在上课,而是教研员之间在赛课一般。

要想公开课回归到公开课最初始的目的,就必须给公开课“减负”:不要让公开课背负上展示学校或地区的教学水平与成就的任务,而是仅仅就将之当作一个研讨的范本与材料。这样,教师才能够上一节真实的公开课,才不会出现层层选拔上课教师,课前一再的磨课,刻意地彩排等“作秀”现象,也就不会出现领导意志与集体力量代替教师个人思考与实践的现象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