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教师的修“德”与育“德”

教师的修“德”与育“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8 01:31:48
教师的修“德”与育“德”
时间:2023-02-08 01:31:48     小编:

一、师德――站位要高远

当下的教育现实中,教师师德存在许多问题,总体不容乐观。

(一)师德现状分析

一方面,内因造成种种师德失范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等多达几十种现象仍存在;另一方面,外因导致师德失范种种现象,如教师主观上对自身师德建设认识不高,重“技”轻“德”;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的现象在一部分教师身上存在,甚至有个别教师的职业理想动摇、敬业精神下滑等现象存在。

(二)师德塑造方法

笔者认为,师德塑造原则是“有偏就纠,有错就改”。方法是采取“内省、慎独”的内化办法,让其形成自觉,用“三自”方法提升师德意识、规范和实践的修养。

从教师自身来看,要强化教师的“三自”,即:

一要对照学习,要自知,在领会师德规范中有错就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把师德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坚持的理念是以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新课改中要求: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四重”教师考核评价标准。

二要内省慎独,要自省,在道德意识中内化形成自觉。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为的重要方法。要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通过“内省”“慎独”再“内化”形成自觉。

三要主动作为,要自躬,在道德实践中检验自身。依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逐步自我完善。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检验自身,通过学习,对照、评价自己的言行,主动寻找差距,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作为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客观依据,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育德――目光要长远

要给学生终身留下什么?是通过体验留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是思维是能力?如何让学生心灵强大,走得更远?“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

(一)育人基本导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基本导向。

一是“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二是“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三是“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立和树的重点

“德”不可能自然形成故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故需要“树”。“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教师要立政治品德,立社会公德,立职业道德,立生活美德;要树人的社会责任感,树人的创新精神,树人的实践能力。

(三)育德的方法

原则是差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方法是坚守“全、分、适”三个字。

一是育德在总体思路上坚守一个“全”字。坚持:育德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育德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的一生,面对于每一个学生。我们要时时、处处、事事、人人育德。育德应该放在每个方面、每个活动、每一件事情中,在每件事情中发掘德育因素,给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

二是育德在具体实施中坚守一个“分”字。要分类进行德育,以学科为对象育德,袁贵仁部长强调:“立德树人是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包含在德育体育美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课外活动之中。”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是育德的好素材,学科育德中坚持课改的三维目标,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挖掘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坚持,每个学科教学必须要育德,要挖掘其人文、科学、心理等学科价值。

三是育德在改革创新中必须坚守一个“适”字。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必须要为社会服务,就必须顺应时代改革趋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时代在发展,不能用传统观念培养新型人才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小学、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艺术、技术整合、分析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高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进入大学或企业进行团队协作研究打好基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