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变教为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变教为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5 00:05:42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变教为学”
时间:2023-05-25 00:05:42     小编:

“变教为学”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提出的。反映于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开展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特征,而教师起到研学、导学、助学、诊学、促学的作用。“变教为学”的课堂,学生在“自然、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变教为学”?起初,我们也曾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将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来,但布置的任务来源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太过硬性,学生学习起来少趣或无趣。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自愿地学,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我们构建了“四问、四读、四议”阅读教学模式,下面是该模式的框架图:

从以上模式框架图可以看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四问,解决文本是什么、什么样、怎么样、为什么四个问题,再通过学生的阅读与评议,完成文本的阅读,达成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教师属于辅助地位,起研、导、助、诊、促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变教为学”的理念?怎样实现学生的自觉学习?下面以北京版语文第七册《咱俩的秘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实现“变教为学”。

一、一问“是什么”的问题

一问问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中可以阅读到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决定阅读的方向。

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二是有什么想要知道的,也就是从已知和预知两个方面来探究课题。

《咱俩的秘密》这个课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咱俩”指的是谁?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

(3)这个秘密有什么样的后果?

……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筛选重要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成为下一步学习的支撑。但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课题都值得探究,这要因文而异,不可做程序化处理。

二、二问“什么样”的问题

二问问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以各种各样的体裁呈现,但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居多,什么样的人、事、景、物,这是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之中,需要一定的阅读期待,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走进文本。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这可以成为连接

一、二两个环节的“纽带”,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都可以通过读文自己解决。学习因需要而产生,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自然进入读文之中。

此环节不能因解决问题而结束,还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读文抽取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从文本中抽取梗概内容。对于低年级,教师可以设计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将课文的具体内容叙述下来;对于中年级,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出文章的具体内容,不强求简练;对于高年级,就需要按照具体的要素简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咱俩的秘密》可以从两个角度概括主要内容,一个是小男孩的角度,一个是老师的角度。第二项工作要抽取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这虽不是本环节的重点,但对于第三个环节的集体交流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不能忽视。《咱俩的秘密》第

二、三自然段是“约定秘密”,而第

四、五自然段是“保守秘密”。学生明确此内容后,对于后面的交流,就可以依据此结构进行有序交流。第三项工作就是全文质疑,应包括重点、难点以及课后的重点问题。如果学生提到的问题只是点上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将点上的问题纳入线上或面上,成为学习文章的主要问题。将这些问题也板书在黑板上,与课题质疑的问题放在一起,供学生选择,成为下一环节学习的主思路。

《咱俩的秘密》中,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小男孩为什么要老师用铅笔给他判作业?

(2)老师为什么说“这是咱俩的秘密”?

(3)老师送小男孩一包练习本,为什么还要悄悄地告诉他?

(4)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

三、三问“怎么样”的问题

三问问课文。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将学生依据课题、文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一个重点问题,作为文本学习的中心问题,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和集体交流。

《咱俩的秘密》一课,可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老师是位什么样的老师”作为学生探究的中心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下面是“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中心问题学习之后的评议片段。

生:我觉得小男孩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一生将词卡贴在黑板上)我是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微薄的退休金,祖孙俩凑合着过日子”看出来的。从“微薄”可以看出他家的钱很少;从“凑合”可以看出他家只有简单的吃穿。

生:我从“年迈”看出奶奶年纪很大,干不了什么活儿,还可能会生病,没钱治,所以说他家很贫困。

生:我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将词卡贴在黑板上)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没去。他不好意思地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我一支铅笔,悄悄地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如果作业本用完了,就去买新的,对于这个,别人都没有意见,可是他有,小男孩知道老师要用红油笔判作业,可是奶奶没有那么多钱。这个小男孩是因为要节省钱,想让老师用铅笔判作业,就可以不买作业本了。所以说,这个小男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不同意××的意见,从第三自然段还可以看出小男孩很聪明。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上一自然段说到奶奶只有微薄的退休金,这正说明小男孩很懂事。

生:我还是觉得这个自然段写的是小男孩聪明,聪明的原因是没有人对这事有疑问,其他同学都没有想到,只有小男孩想到了。 生:正因为小男孩家没有钱,所以才向老师提出了这个要求。

师:聪明与懂事是对立的吗?

生:这个小男孩是既聪明又懂事,是想减轻奶奶负担前提下的聪明。

生:我觉得小男孩还是个优秀的孩子。我是从第四自然段中知道的。

生:我给你补充。老师特别希望小男孩每次都做对,所以老师只写“优秀”两个字,好擦。小男孩也懂得了老师的意思,所以作业一直优秀。

在以上的案例中,学生都是自己在交流,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了一下点拨。“变教为学”的课堂所呈现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合作学习,在他们有了学习收获以后,自然进行评议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大体能抓住重点词语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基本能将文本所负载的信息交流出来。关于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具体指导,促使消极方法向积极方法的转化,这样才能有课堂中的精彩生成。

这里要说说教师的作用。在此教学片段中,因学生纠结于“聪明”和“懂事”而无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释时,教师立即进行判断,这是“诊学”;教师提出“聪明和懂事是对立的吗”这一引导性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是“助学”;而整个过程,教师是在“促学”。

四、四问“为什么”的问题

四问问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总是在问“为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说?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这些问题大都在纠结于文本背后的人文情感。在实际教学中,“为什么”的问题,教师要慎提。其一,对于教师来说,是容易提出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不好回答的;其二,这样的问题有深度,而没有宽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力;其三,长时间的思考,会造成思维疲劳,导致对学科的“倦怠”。而语文学科是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我们更多的引导应该指向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这样的“为什么”才更值得我们去深究。

上述问题要依据年段特点,不能一味指向篇章。对于低年级,可以从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入手,指导学生体会其用法奥秘;对于中年级,可以从一个自然段到一个逻辑段,体会其构段的特色;对于高年级,才可以从一个篇章的高度去体会布局谋篇的优势。

《咱俩的秘密》一课,是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文章,可引导学生感受第

四、第五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并从“爱”的主题上,思考与上一篇文章《给予树》有什么不同。当然,这些思考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品悟的基础上。

“变教为学”的课堂正在以其勃勃的生命力成为今后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四问、四读、四议”语文阅读模式,是对语文教学所做的程式化处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我提问、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评议、自我提升中完成语文文本的学习。当学生一旦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流程之后,他们自然向无模式的学习迈进,真正实现以“学”为主的理想状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