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于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探析

对于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53:54
对于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提高探析
时间:2013-12-18 16:53:54     小编:

"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新形势下贫困生工作的重点,辅导员是实际从事贫困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针对目前贫困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辅导员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0%~30%。如此庞大数量的高校贫困生,他们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高低是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国家高素质公民的关键因素。衡量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顺利完成学业而已。因而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新形势下贫困生资助管理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一。虽然随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个高校普遍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但总的来说,这些部门人员偏少,而且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各种贫困生资助项目及经费的汇总和发放上,根本无暇顾及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对贫困生实际的德育工作就落到了贫困生所在年级的辅导员身上。因而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贫困生德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贫困生德育工作,总的来说只注重近期的显性效果,忽视了贫困生长远的思想品格和能力培养;即重视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上培育贫困生,能力上锻炼贫困生,贫困生离高素质公民的距离还很远。

面对贫困,部分贫困生怨天尤人、内向自卑;面对周围经济宽裕同学的日常消费,心理上不平衡;有的贫困生无心学习,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透支消费,或产生一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或自我封闭,冷漠对待集体活动。等、靠、要助学金的思想严重,不积极找寻勤工助学岗位自救,“想尽办法,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影响了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可以从贫困生自己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来考虑其原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贫困生个性的养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及长期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同时由于目前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对学生品格及公民教育不够重视。加之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不能期望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消除影响,立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我们要对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正是因为人,以及由人本身构成的社会的不完美,才使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二、从辅导员角度对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建议

1.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思想认识上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心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才能收到解决思想问题的实效。

对于贫困生而言,首要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困难问题。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各种具体的资助项目实际上都是由辅导员经手的。因而,在如何使这些种类繁多的资助款项公正、合理地用在真正需要的贫困生身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面,辅导员是有很大工作空间的。

因此,辅导员要真正熟悉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变化,在贫困生的认定、减免学费的确定和实施、助学贷款发放及还款的相关宣传教育跟进、各类助学金的评定和后期跟进管理教育、勤工助学岗位分配以及奖学金的评定中,合理化、人性化地使各类资助项目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助学育人功能。同时,密切观察贫困生受助前后的表现,建立贫困生德育档案。

在处理这些具体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坚持合理公平和整体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要明确,贫困生资助项目是为贫困生而设的,因而,贫困生应是资助项目的重要参照计量单位和具体项目的管理参与者之一。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善于引导贫困生了解、感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体验并相信公正的存在,以及自立自强精神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白:不仅要为谋生而努力,还应为今后幸福生活而努力,更应当对社会感恩,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同时也要教会贫困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培养贫困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智慧和能力。贫困生问题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及成长经历有关。因而辅导员要定期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其父母的支持配合。

2.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大一阶段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贫困,将贫困化作不断努力奋进的动力。

面对激烈的就业和发展压力,辅导员要经常主动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配合专业教师强化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训练与考核。同时开展一些相关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和活动,如团队合作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演讲比赛、模拟招聘会等以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将这些训练、活动与开阔贫困生视野、提高其心理境界联系起来。

在贫困生毕业的那一年,辅导员应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起,及时为贫困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同时,对已经毕业的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贫困生工作提供依据。

3.开放心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德育工作,一方面,忽视了贫困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底线”强调,片面强调德育超物质、超功利的一面,以崇高至善的理想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就导致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高尚的德育理想和任务因被贫困生认为无法实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解。现在的大学生讲实利、重实惠。单凭没有多大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将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德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另一方面,实际的德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相关领导借以提升政绩的手段、工具,相当多组织者并非为了让学生受到教育,而是对上级负责,或是为了应付某种评估、检查而组织开展活动。这些形式主义、政绩主义、功利主义的德育活动不可能承载德育本身所要表达的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化的润物无声只能归于空想。 "

加之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学校获得的道德知识和教育使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碰壁,这就造成了贫困生的价值困惑和冲突。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的德育,质量必然低下。

实际上,道德是分层次的,低一层次的是社会允许的,较高层次的是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再高一层次的是社会提倡的。学校德育应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层次。这是因为学校教育阶段的特点是全民性、非终结性。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恰当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才能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过:“直接决定人们行为的是(物质和观念的)利益。但是,观念所创造的‘世界观’往往像扳道工规定着利益驱动行为前进的轨道。”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因此,辅导员必须学会把自己放在与贫困生相同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善于将德育的宏观抽象理论结合高校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将社会和将来职业对贫困生的伦理要求转换为大学生活中的具体操作规范。用贫困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他们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理性地重新审视自身和社会。以开放的心态,从互利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从尊重他们的多元价值观出发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遵循以学生和社会的整体长远健康发展为活动目的的价值取向,努力去除形式主义和政绩主义的德育活动。从具体生活实践入手、坚持贫困生的权利和责任相统

一、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角度进行德育教育,支持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社会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他们对具体事务的反思、批判和选择、建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重点所在。

具体而言,辅导员要结合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大学阶段的需求。对其合理需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和支持,并尽力引导其和社会需要相一致。对贫困生不合理的需求,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疏导和转化,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贫困生的具体生活实践。不能因为顾忌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影响,或拘泥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而简单地去迎合贫困生的不合理需求,忘记了辅导员的启迪、教育、引导职责。

西方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曾这样说过:年轻人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观察力强;当他们走到一起、自由交往的时候,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他们肯定也会互相学习的。所有人的谈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系列演讲,他们天天都获得新的观念和见解,新的思考对象,不同以往的判断原则和行动原则。

因此,辅导员要尽己所能为贫困生搭建与外界交往的平台,在交往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步改变因贫困而敏感焦躁的性格,接纳自己和家人;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情绪,接纳并融入到他人、集体和社会中去。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贫困生中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学生干部或者相关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发挥朋辈示范作用,促进整个贫困生群体的健康发展。

而要做到这些,辅导员必须和贫困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性的、为了获得知识或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关系、或单纯的朋友关系,而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启迪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应该以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来约束、引导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以获得贫困生的信任和理解。

4.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加,在高校,几乎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能推给辅导员做的都推给辅导员做了。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在大量的日常琐事中被消解。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如何,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大多数辅导员而言,已不重要。

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而实际上,双重身份只是给辅导员增加了双重的工作量。而且,大到学校的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小到二级学院的具体福利待遇,辅导员的实际权益都因为双重身份而被边缘化,被相关有话语权人士有意无意地忽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在各方面的改革意识不断加强,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热衷于依据数量和指标体系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同时,却忽略了是否相应健全了有关的文化和道德制约、激励机制。因此,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是落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首先,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要改变目前许多班主任形同虚设的情况,同时把部分本不属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归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

其次,作为一种职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不仅应该使辅导员在学校层面的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也要给予辅导员一定的保障,获得各级领导相应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在二级学院的福利待遇方面维护辅导员的合法、合理权益,使辅导员充满激情和热情地投入到贫困生的德育工作中,确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

最后,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性化关怀,考虑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长期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显性与隐性的辩证关系,建立一个令人信服、具有相关理论依据和科学性、全面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改善目前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单负有“无限责任”的局面,在使辅导员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对辅导员的问责制度。以改变目前相当部分辅导员只是按照相关数量、指标体系来机械管理贫困生,忘记了爱是教育的灵魂,对工作缺乏情感投入的消极局面。我们相信,只要相关各方人员有足够的意愿,引起足够的重视,能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切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完全可以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