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就业导向的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基于就业导向的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7:25:58
基于就业导向的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时间:2013-12-18 17:25:58     小编:
"

论文摘要: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不断涌现出采的问题出发.对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定位以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出现的问题

1.课程改革观念落后课程改革与开发是课程

建设工程的首要环节,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由谁来开发课程,怎样开发课程,体现的是基本的课程观。我国高职高专大都由专科转制或中专升格而成,课程开发主体单一,即基本上本专业系部的专业教师来完成专业课程分析、课程设计等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注重对社会需求和行业职业需求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的结合,但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

2.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以知识灌输为核心,强调从“书中学”,一般先学习文化基础课(含思想政治课)再学习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最后是专业实践课。由于较长时间与实践脱节的理论学习,使得本来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望学生畏”,学习效果差,使得学生常常游离于学习之外,厌学弃学现象突出。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受传

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高专教育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丧失了对学生存在及其发展的人性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残缺不全的人。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依然保留了应试教育的痕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或机械训练、而少有尝试、质疑、探究、反思、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欠缺,创造性更是缺乏,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教学过程封闭传统的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过程,通常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由教师实施教学,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考试,然后根据成绩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封闭教学过程最大的弊端是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以及对教学质量检验的滞后性。学生在校就读就是应付了许多课程考试,却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也不了解学的这些东西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适应就业需求。

5.考核标准规范性不足,可信度不高国

际高职高专通行按照企业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其具体的评价由各行业协会承担.确保了考核的客观、公正、规范与权威;其结业证书实际上是一种任职资格。而我国当前的评价标准却大多由学校自己制定,导致针对理论知识的多,针对岗位实践的少,动手操作能差。考核的内容与形式与企业岗位脱节现象严重,未能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引导作用。也正由于是高职高专院校用自身的标准考核自己的学生,且考核的标准模糊,随意性有余,规范性不足,其考核的可信度与权威性都受到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质疑。于是,各企业在实际用人时,又按照其自身的标准重新考核,使学生无所适从。

二、目标定位

特色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可以说,失去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无论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是从实现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迫切性和必要性。而就业仍民生之本。它是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稳定,是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高专教育必须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将成为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主旋律。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们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就是要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现实,已迫切需要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且希望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作实践指导。随着高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它要求职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基础技能坚实具有扎实.操作技能多样.技术知识宽泛.灵活的组织能力。由于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将很快被宽广的技能教育所取代,社会向信息化的转变也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多种相关技能的培训.因此高职高专课程应当提供宽广的技术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熟悉整个生产过程,而不仅仅是具有某一特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讲,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成败是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关键。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三、应对之策

1.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应该坚持五个结合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叉体现当前职业岗位应具有的专业技术特点,从世界技术前沿看目前.密切关注新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就业导向的我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要顺利开展应坚持五个结合:方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把高职高专课程看成一个系统,应使之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交流,并根据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相应做出调整;其次.高职高专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准则.无须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应该提倡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其三.高职高专课程应该坚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定的统一要求和基本质量水平规定,这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因地制宜,对不同培养对象有所区别.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有不同特点,对人才的要求不同。无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职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都不应该是千人一面,一个模式因此应该高职高专院校在保证基本质量、规格的条件下,允许存在差别,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2.课程结构应突出三个特性要使教学内容

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组织,体现就业导向的教育思路,我们必须本着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坚持知识本位,重建新的高职高专课程结构。新的高职高专课程结构必须更强调交叉性,提高了实效性,有效地克服了学科本位的弊端。而要重建新的高职高专课程结构就必须突出课程的交叉性、加强自主性、注意均衡性。

首先,强调交叉性就是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综合化改革,设置综合课程.如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减少学科门类,同时强调学科间的联系,重组各专业课程内容,建立专业学科的课程模块;其次,树立教育超市观念,加强学生自主选择性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教育创新,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可以相互选择的、适应个人和社会教育服务需求的教育超市。具体来讲.高职高专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的超越性、参与的能动性和发展的自主性,在教育服务环境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气氛,使学生变成了主动探索的学习者,成为教育服务的选择者、使用者、消费者和评判者。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并把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选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同一课程模块内建立区别化(体现层次)大纲、实现不同要求与层次的模块组合.允许并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地选择;第三,注意均衡性。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秉承素质教育的精神,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要淡化理论、强化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新确定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操作课三者的课时结构比例,适当降低每一专业所必须达到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最低要求,提高应用能力训练的平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3.课程内容应体现三个要素知识、能力、素质是课程设置的三个要素。首先.高职高专课程的知识要素应该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为出发点。高职高专人才应该以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相关知识为辅助,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具备一技之长.突出一专多能·从而在工作岗位上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其次,高职高专课程的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能够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掌握应知应会的职业技术规范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几种基本的工作能力等。在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其个性自由发展;最后,高职高专课程的素质要素应该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等三个方面。高职高专课程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具有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能够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综合发展能力,在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抓好文化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做中学”是培养能力为本位的学习领域的改革,它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主组织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和适应社会情形、工作环境的能力,较好的体现了以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也应重新审视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操作课三者开设顺序与时机。通过“做中学”,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理论学习的切实性,并通过“做中学”使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缩短高职高专教育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