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论析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论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7:27:58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论析
时间:2013-12-18 17:27:58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全面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转变育人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彰显其功能实现其目标,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育人观念。营造和谐教育环境

教育教学改革中,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下,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使教育教学符合时代要求,达到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育人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育人观念的转变,特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的育人观念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新的时代和教育环境的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自己要转变教育观念,也就是从过去教育单一政治功能向教育政治功能与知识功能、德育功能相结合的转变,是从单纯灌输式教育向有效灌输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的转变,是从教师主体教育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转变,是从单纯地理论说教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转变,是从单纯应试教育手段向综合素质形成和考核的转变。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注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做好大学生的发展工作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自由,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更好发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方式。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低下却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实现,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体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共识。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定信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有所不同,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践行能力,更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己信,并且是真信。只有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敢于理直气壮地宣传真理,才能在讲课中充满激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坚定信仰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感到信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和素养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才能真正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正确的政治信念。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才会有精彩的课堂讲授,才会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慑和心灵的碰撞,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扎实的理论素养,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核心。在很大程度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结合不紧,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教学手段与方法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不紧,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并关注他们的人生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实际理解与掌握。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保留着枯燥无聊的印象。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不断面对和回答时代发展及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在不断关注大学生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中,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努力做到并做好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现实的结合。深入学生思想实际,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时代特征,追踪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和人生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从而以适应大学生需要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实践教育。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借鉴、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课程专题调研为主线,以问题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为特点,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自主学习、过程教育为重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依据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社会发展中理论的和现实的重点、热点问题。今天的大学生追求变化、时尚,对因循守旧有着与生俱来的厌恶。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也应注重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首先,在确定实践教学选题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和学生共同商量、讨论,提出生活化的选题,贴近、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实际的实践教学选题。其次,应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大量发现实践教学选题、研究实践教学选题的机会,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选题。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小组中造成一种重视创见、互相鼓励、乐于倾听和接受别人发言的氛围,即形成小组成员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的创新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气氛,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和补偿、开拓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社会调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活动,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二是专题研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的阅读、研究、讨论,进行实际调研,完成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三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四、加强“三个结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渠道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光靠前面提到的转变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及加强实践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育人作用之外,还应积极探索其他育人方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渠道。从过程上,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大学生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建立一个显性与隐性的教育、学科教育与非学科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渠道、多途径的育人网络。

(一)显性的课内知识传授与隐性的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来完成的。在正式的有计划有目的显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传授,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化过程,必须经过与大学生的自觉自愿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结合时才能实现。大学生只有在这种隐性的实践教育中才能真正理解思想道德规范的内涵,内化为情感和信念,外化为行为和习惯,逐步培养道德自觉性,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抓好课堂教学,使课内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发挥课外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努力提高课余活动的品位,构建一个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竞争为杠杆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显性的课内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隐性的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以隐性教育推动显性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营造良好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文明来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

即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渠道,以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为辅助,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专业及课程的划分只是教育的不同分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育人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相互统一的。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本专业课教学特点,充分挖掘本学科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政治因素,以独特的影响力去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教育中,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多不列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素质教育课程,在着眼于提高大学生某方面素质时,也不能忽视丰富的人文精神、专业教育和现实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只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相互结合、和谐发展,才能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因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受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的。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光靠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超越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由“单一教育”向“多元教育”的转变,形成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区域,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空间上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人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通过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络站,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共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等,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