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0 01:13:31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3-02-20 01:13:31     小编:

"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中,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随大流、无主见、目的性和目标性不强的弱点,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

一、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就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就业制度及其它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拓新的就业岗位。

二、改革就业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基层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到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将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意见》要求加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三、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千万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当务之急,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另一方面,努力创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

四、真正转向市场就业轨道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是职业岗位适应就业者的要求。两者位置搞反,就必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在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应从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考虑通过理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去解决,不宜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安排,把本属于社会个人的就业责任完全揽在政府身上。当然,在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体制下,出现了问题,也不是不政府关注,反过来说,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指出,“学校只管招生、不管学生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尽快考虑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变革

“出口”市场化,必然要求“入口”的相应改革。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一个挑战传统入学制度的问题被推到了前沿地位。我们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一定比例时,虽然由于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高校入学中的选拔制度不可能废除,并且一些名牌大学还不可避免要有严格的选拔,但在趋势上要考虑采取开放入学和选拔入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高校可以不经考试凭中学毕业证申请入学。高校扩招后,入学方式也体现出灵活化,有的高校开始试行开放式入学,有些高校开始提出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北京、上海等地实行了两次考试。"

六、主动规避“政策壁垒”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只有掌握就业政策和法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实现顺利就业。有规矩,才成方圆,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比较突出,择业期望值过高,他们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如何,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则考虑得较少。因此。转变择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问题,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就意味着我国的各行各业人才需求都有新标准、新要求,因此,对大学生来说,要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要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大胆自主创业,激励大学生积极支援西部,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同时,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八 夯实毕业生道德基础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为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胜,自荐材料虚假包装,面试时自我拔高,签约时“脚踩两只船”,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现在,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九、筛选就业信息

在信息时代,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通讯工具和手段获得大量的需求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有效和有用,还必须对信息加以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毕业生对信息的筛选应建立在对自己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对用人单位相对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在一定范围内择业、发挥优势和学以致用、面对现实的筛选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需求信息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毕业生择业服务。对于筛选后的信息,毕业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期望以及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因素进行择业决策,最终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

十、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把“科教兴国”确立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战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摆在重要的位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最富有激情,很少保守思想,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展示了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也标志着毕业生就业观念和传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毕业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为社会创造新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斜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生更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大学生创业的重大意义,也为大学生的创业指明了方向。

总之,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做好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