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行动研究

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行动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2:26:52
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行动研究
时间:2023-08-06 02:26:52     小编:金鸿

1 问题提出与分析

情景:这天,楼梯上来了一对祖孙俩,孩子趴在奶奶背上,怡然自得地吃着一根棒棒糖,奶奶说:宝贝,下来自己走好吗?奶奶累了。孩子说:不嘛,不嘛,我要奶奶背其实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不断地发生,早上晨间接待时,我们都会发现许多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或老奶奶抱(或背)着自己的孙子(女)来园,下午放学时,还哭闹着不愿跟爷爷奶奶回家,吵着:我不要你,我要我的爸爸妈妈接。爷爷奶奶一脸无奈和尴尬。

造成这些现象,与当今社会家庭结构不完满有关,教育教养方式不当,孩子的社会性情感缺失,孩子觉得长辈对自己照顾及迁就是应该的,生活中感受不到爱,不会表达爱,对有困难的人没有同情心,对成人依赖性强,缺乏责任心等。这造成了幼儿入学以后问题较多。为此,结合实际,我们确立了在行动研究中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力图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2 方案实施与步骤

第一阶段:

第一,观察幼儿日常行为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时掌握幼儿对人、事物、植物、动物的情感反应,了解幼儿的爱心、感恩、责任等意识。

第二,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环境。

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情感环境都不一样,需要老师深入了解,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存在的情感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三,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是极其重要。

第二阶段:

第一,把情感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

情感教育是一个具体的、细致的、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细心、耐心地在各个环节中渗透教育。例如:晨间接待时,渗透礼貌教育;盥洗时,教育孩子不拥挤,互相谦让;在集中教育活动中,加强情感教育。例如:通过故事《小乌龟上幼儿园》教育孩子要帮助新朋友,给新朋友关心和爱护。

第二,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情感的培养。

在三八节、母亲节进行爱妈妈,感恩等教育活动;结合五一劳动节,激发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结合国庆节进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一系列的活动都获得了家长的肯定,孩子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家、幼儿园),从感受环境的美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爱家乡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家园互动,言传身教。

孩子爱模仿,照样学样本领强。而教师和父母就是孩子最近的榜样,有什么样的教师、父母,就能画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父母和教师不仅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还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让孩子在父母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研究结果与反思

通过本次行动研究,一方面引领了本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态度、社会行为、交往能力、良好品德等;另一方面,通过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不断促使教师反思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调整和改进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观察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改善教育研究难于深化的局面,为我园的教育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本次行动研究选择的案例来自于教师平时的实践,真实反映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在案例研究之初,教师只顾每天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简单机械的重复,不善于扑捉教育的契机。通过案例研究,教师们发现,原来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多动脑筋,就会从问题、矛盾、困惑中产生一些想法、思路和对策,而对这些问题、矛盾、困惑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大有促进的,案例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在案例研究中增进交流研讨,逐渐使我们从工匠型转变为专家型,从注重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

在行动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几个方法:

第一,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成人自身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孩子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健康的社会认知及积极的情感。

第二,直接教导。这是教师指导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基本的途径。主要教师按照社会性发展的目标通过言语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社会认知、社会规范、社会经验等。

第三,创设环境。环境的隐性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适宜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幼儿与教师和同伴置身其中发生着频繁的社会性互动,其社会性发展受到环境隐蔽,然而却是全方位的影响。

第四,强化作用。强化作用是对幼儿已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塑造,从性质上可划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我们鼓励正强化,正强化时教师对幼儿积极的社会性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奖励等肯定性反馈,能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积极的正面影响。

第五,干预、矫正。当孩子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正,使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朝正确方向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