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难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0:06:29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难点
时间:2022-12-21 00:06:29     小编:

【摘 要】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结合自身工作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情景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资源;解决;难点

随着时代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延伸至各行各业。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促使学校教学在方式和理念上有了全新的改变,丰富了教学的内涵,提升了教学的效果。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结合自身工作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情景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们就初中的一节数学课来展示教学资源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调水》,题目如下:

从A,B两水库向甲、乙两地调水,其中甲地需水15万吨,乙地需水13万吨,A,B两水库各可调出水14万吨,从A地到甲地50千米,到乙地30千米;从B地到甲地60千米,到乙地45千米。设计一个调运方案使水的调运量(单位:万吨・千米)尽可能小。

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以后,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题目的阅读发现该问题很抽象,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转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

一、利用教学资源,形象具体问题

初中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死板和枯燥的理论教学,应当充分与生活和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懂得相关的概念,并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提高学习热情。

在问题中出现了A、B、甲、乙4个地点,利用教学课件根据各地之间的距离,给出4个地点的大概位置,并且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从A、B两地调水到甲、乙两地的过程。教学资源的演示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轻松理解题目含义。

二、利用教学资源,巧妙设计环节

拿到题目老师不能盲目的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函数式,这样只会讲学生拖着走,学生也只是跟着老师的讲解一步步解题,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为了更好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如下),让每一个学生设计一种调水方案,填入(1)到(8)这8个空内,这时学生设计的调水方案可以不考虑调运量是不是最小的。

接下来我们设计4个步骤来一一击破难点。

步骤一:检验每一位同学的方案是否可行。

若方案满足以上8个条件,则此方案可行。可将此表格设计成具有交互功能,学生输入数据后,能自动判断,若方案可行课件给出肯定的表扬,若方案不可行课件则告诉学生“再想一想”。此个环节的设置不仅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活动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体验不同数据的结果,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数据是可行的,有些数据是不行的?

总结所有可行的方案,提问:除了我们设计的这么多可行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方案?学生答:还有很多。提问:那这么多种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学生答:设未知数。由学生自行设计的每一个具体的调水方案,转化成用未知数来表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将该教学的难点击破的关键步骤。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设未知数,若设由水库A向甲地x万吨,总调运量为y万吨・千米,则可以完成表格如下:

步骤三:得到了函数后,老师可以提示学生,为什么在步骤一中有些同学设计的方案是无法实现的?有些学生马上会想到自变量x的值应有限制。那会是什么限制条件?又怎样得出自变量x的限制条件?这里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合作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老师可以引导:A→甲调的水不能超过A的总水量,因此(1)、(2)、(3)、(4)空都必须为非负数。

根据师生共同讨论得到的结果:

画出函数的图像,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到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规律。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当x=1时,y有最小值。得出结论,当由A地向甲地调运水1万吨,向乙地调运水13万吨,由B地向甲地调运水14万吨,向乙地调运水0万吨时,总的调运量最小。

以上的四个步骤,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教学规律,结合教学资源,将此题的难点一一化解,向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变量X的意义和设定的方法,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

[2]丁立红.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的思考与实践.现代中学数学.2006-04.

[3]黄翔等.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39-4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