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的交际与心理分析

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的交际与心理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9 02:17:54
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的交际与心理分析
时间:2022-11-29 02:17:54     小编:高建英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网络社会,而它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虚拟社区是网民们以特殊的方式,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联系、交往的电子社区。青少年群体因其较强的接受能力而能迅速融人虚拟社区,并对它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即在一定血缘关系或情感的基础上,聚居于某一区域中具有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实体。虚拟社区与其它社区相比,建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没有也不需要实体的聚焦时间、地点,故被称为虚拟社区,即指网络社会中网民们以在线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的与其它社区不同的特定生活区域。它具有许多与真实社区不同的特点:

一是超越时空限制。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总是会不同程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人们一进人互联网,就能面对上亿网友。不需出门,只需轻击鼠标、键盘,就可以纵观天下,纵横于整个网络世界。

二是隐匿性。真实社区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在虚拟社区中网民可以随心所欲设置身份,为虚拟社区里的居民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空间。但网络中的隐匿性虽强,一个网民只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个人身份,才有可能获得其他居民的认同。也就是说,在虚拟社区高度的隐匿性下必须有相对真实性的存在,否则,虚拟社区也就无从存在。

三是虚实相间。所谓虚拟社区,就是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它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来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虚拟社区中中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进行选择来满足自己的某些现实需求,是一个有虚有实,与真实社区密切相关并影响人们生活的客观存在。

四是文化性。文化因素是促使社区居民对其所生存的社区产生归属感的主要推动力。虚拟社区里的居民具有相似的文化趋向、兴趣爱好与心理认同,他们也常以此来确定人住的空间和交往的对象。

五是自治性与流动性。虚拟社区不似真实社区有明确的法律、条例在约束成员的社会行为,管理主要靠自治。一个虚拟社区要想存在并且健康发展,不仅要求网络管理人员提供技术保障,更需要成员的自律与自治,因此尽管居民流动性大,他们也常合众人之力共同管理所属社区,自觉遵守社区内的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虚拟社区中青少年交往行为特点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的这些特点与虚拟社区自身的一些特性往往能够相契合。

一是更具主体性。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积极影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虚拟社区的隐匿性使青少年在网络世界的交往行为显得更大胆,更有自信力,更具主体性。而虚拟社区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及其文化性又为处于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使他们以较快的速度接触并学习到更多知识。这使他们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书本学习的局限性,他们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思想。对于各种社会现象他们都能放胆进言,体现出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形成,对自我形象地塑造,对更深层次自我的认知与认同。这对于激发青少年的自信力与创造力都是不无裨益的。

二是富于戏剧化。虚拟社区所特具的隐匿性和虚实相间的特点使人们在真实社会中所受到的规范和所要履行的社会义务在网络中伴随着个人身份的隐匿而消失,这就使得虚拟社区的青少年可以抛弃其在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随心所欲转换角色,因而其交往行为往往呈现出戏剧化特征。青少年充分利用虚拟空间的隐匿特点为他们提供的巨大方便,利用网络的再造和遮蔽作用,以虚拟角色代替真实自我,在网络空间尽情扮演自己所期待的角色。通过戏剧化的交往行为寻求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体验到的快感,尽情演绎着内心深处不加修饰的本我。

三是易出现偏差。虚拟社区的自治性与流动性直接导致网络中主导意识的缺乏,使得各种规定、约束在虚拟社区形同虚设。青少年的虚拟自我形象往往会因为网络环境中社会控制机制的缺乏,和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而产生行为偏差。在网络这个高度自治和流动的特殊世界里个体的内在的社会属性会消失殆尽,个体的欲望冲破了所有的内在和外在的极限,似脱僵的野马在生活中肆意狂放,最终造就了主体意识的游移不定、居无定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越轨行为,总体看来,他们的越轨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攻击破坏型。以黑客身份出现,随意攻击他人的网站,破坏别人的网络安全系统。有时甚至不带任何政治目的、功利色彩,仅仅是出于对黑客的盲目崇拜,或追求破坏网络安全系统的快感,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虚荣心。第二,游戏人生型。虚拟社区中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责任和义务,而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又尚未完全形成,他们自由出人于各种聊天室、论坛,视撒谎为儿戏,以骗人为快事,逐渐学会游戏人生。第三,贪图享乐型。一些青少年痴迷于交友聊天、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还时常登陆色情网站,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第四,崇尚暴力型。网络文化的浮躁气息使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冲动,大量的暴力游戏又给青少年一种崇尚暴力的错误导向,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暴戾、易冲动。第五,偏执逆反型。有些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常在虚拟社区发表一些看似新潮实则无知的言论,以示自己对传统道德的反叛。这不仅使他们自己在政治上迷失方向,也会给其他网民带来错误的文化导向。

三、青少年交往行为的心理特征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心理结构,在本我中充满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在真实的社会生活里,因为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存在使得本我在理性的控制下备受压抑。而在网络上,长期受压抑的本我一旦处在没有社会规范的环境中,便会呈现出其本来面目。青少年因为处于成长期而常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限制,进人虚拟社区后,个体意识失去了自我规定的属性,把社会抛在一边,只是在单一向度上寻求发展。本我冲破了自我的压制便在虚拟空间里肆意狂放。无节制的自我放纵最终导致了自我本身的迷失,青少年交往行为上的偏差便是这种迷失的外在表现。我们对这种外在表现的分析探求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可以发现青少年的网络交往行为往往受到以下几种心态的驱使。

第一种心态是放纵自我,享受生活的心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青少年不堪忍受重压,厌倦于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活得累的忙人,而选择尽情投人虚拟社区给子他们的自由空间里,放纵自我,享受理想中的生活。

第二种是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心态。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利害关系,让人们即便是青少年都不得不带着假面具,难以以真性情示人。大多数人上网,在网络上的行为带有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寻求一种价值理性化的冲动虚拟社区的高度隐匿性则使他们以虚拟自我的方式入住网络空间。现实中带着面具的自我悄然隐退,而被压抑许久的本我异常活跃。现实中充满困惑的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找到了可以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空间。

第三种是追求刺激,寻求补偿的心态。一些在现实中渴望成功的又不愿理头苦干的青少年往往选择人住虚拟社区,以一种非常态的补偿心理,寻求刺激。少年黑客,便是持此心态人们的典型代表,他们往往以这种方式追求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以此作为现实中失落心态的补偿。

第四种是享乐至上,游戏人生的心态。很多青少年由于受西方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将努力奋斗,取得成功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而宁愿在有限的生命里纵情享受,视人生如游戏,使自己始终以不受束缚的本我形态出现,完全丧失了理性,也丧失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总之,对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的心理特征和交往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地处理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将有利于青少年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