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试析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47:38
试析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时间:2013-12-18 18:47:38     小编:

"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现在已经开始从规模的扩大转向提升内涵质量的发展道路上来,“高质量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方法及措施的研究成果将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我国人才质量的提升做出理论依据。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质量提升 方法措施

一、高职生高质量就业的特征

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就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示。国际劳工组织把“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有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的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作为高质量就业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能从事“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就是高质量就业。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情况,结合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实际,高质量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就业单位好,专业对口率高

就业单位好,指的是高职毕业生到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就业,因为这些企业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毕业生在这里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和持续的发展。专业对口率高指的是高职毕业生能到和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或相近岗位实现就业。因为只有专业对口,才可以较快地发展和持续地提升。另外,高职毕业生成功创业也是高质量就业,因为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层次,还带动了社会的就业。

(二)“高技能”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岗位定位是技术支持岗位、生产工艺岗位、设备维护岗位、基层管理岗位等高端技能岗位,二者正好吻合,非常有利于高职生工作的稳定。

(三)薪酬起点高,劳动保障全

高职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起点工资应达到同行业的上游水平,且企业按劳动法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就业者享有带薪休假权利,有学习培训机会。

(四)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用人单位有文化观念,与职工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有促进员工发展的学习、培训等激励制度,关注员工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有凝聚力。

(五)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其评价好说明培养的人才过硬,评价低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反思。

二、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方法

(一)科学定位,加强就业工作的领导与规划

高职院校应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质量内涵,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管理,要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品牌进行建设。

(二)加强就业经费投入和工作队伍建设

经费投入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与保障,队伍建设是就业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要把社会阅历丰富、教学能力强、有就业工作经验且善于沟通的人选拔到就业队伍中来,同时也可以骋请企业人事部人员作为兼职人员加入,共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提高对毕业生的指导力度

就业指导课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建设实际,指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社交礼仪及求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培养高职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和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主创业的条件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培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观念、能力和技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设立校园创业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积累创业的经验。

(五)加强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工学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

要加强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对接增强专业办学活力;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双证书”制度,根据行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任务引领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塑造职场氛围,引进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真实性、职业性和共享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六)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拓展就业市场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岗位要求,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岗的培养模式,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与学校合作进行订单培养的企业大多是有一定规模、实力效益较好的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和企业联系、开展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拓展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空间。

(七)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机制,建立、实施第三方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行校企共同评价。构建并完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价数据库,持续跟踪毕业生发展轨迹五年以上。建立人才培养工作“四率”考核评价制度,将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四率”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考核指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八)拓展就业领域

拓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

三、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大力提升高职就业质量,过程培养是关键。近几年随着高职生源的下降,高职学校大打就业牌。但是,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又有哪些衡量指标,一直以来不但困扰着广大家长和学生,也困扰着学校及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层面出发,影响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就业观念、综合素质;二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质量; 三是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企业的用人制度。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应该从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开始,通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校企对接、转变培养方式、打造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就业队伍建设和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等不断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和实践。

(一)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

学业和职业规划是高职生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在高职生入校之初就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做好两个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制定出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直至学生毕业后的一年,全方位地为学生就业作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规划能力和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学生只有认真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按规划一步步地落实执行,才能保证毕业时的高质量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实践而总结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则是能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新时期,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企业的需求,大胆探索“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等新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冶金技术专业”早在2006年就开始分别与富士康鸿准模具公司、济源钢铁厂、豫光金铅企业合作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假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在校3年中按照“工学交替”模式校企合作进行一体化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2009级开始和富士康鸿准模具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每年成立4~6个鸿准模具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严格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第三年到晋城培训中心进行实操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上岗。该培养模式实施几年来,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协议合同正式就业,岗位均为“高技能”岗位,取得了企业、学生都满意的效果。

(三)积极推进校企对接

1.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把握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改革。在专业建设上,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联系企业深度参与职业素质培养,密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第三方评价的考核方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课题的开发应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技能标准,确定专业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目标。结合行业、企业专家的建议确定包含工作任务、工作设备、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要素的典型职业活动,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以企业的生产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根据生产任务调整实践和理论课程内容,建构“基础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集中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

3.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规格上通过研讨采取有效合作,从而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实训室对接。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机制,使学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实训室的对接。

5.实现教材与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案例对接。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开发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等。

(四)转变培养方式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长效机制,发挥专业与行业企业相互依存、密切合作的关系,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校内、校外实训相互融合,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训有机衔接,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建立专业工作室,以工作室的模式带动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可以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承接社会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五)建设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采用挂职使用、互相兼职、有偿聘用等途径,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培养+聘请”,建设“三过硬”(政治思想过硬、教学水平过硬、实践技能过硬)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学校还要完善兼职教师聘用与培训管理办法,丰富兼职教师资源库,择优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校内外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工作。

(六)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加强就业队伍建设,推行校企共育“双导师制”,是高职生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1.学校导师制。学校将专业教师作为素质培养导师,配备到班级,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如何具备专业技能、如何实现职业规划等问题。

2.企业导师制。学生工学交替期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和顶岗实习时,企业将德艺双馨的技师作为技能强化导师,负责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应用能力融为一体,形成知识、技能、态度合一的综合能力,达到就业能力的提升。

(七)重构就业服务体系

要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上学过程的始终,把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1.就业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人人有义务、个个有责任。把就业任务与招生指标联系、就业工作与考核挂钩,达到全员关心就业工作、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效果。

2.充分发挥就业机构的作用,做到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要把职业规划、职业培育、就业技巧掌握作为不同阶段的重点,贯穿于三个年级的就业教育中。贯彻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拓展定向培养与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并收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的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