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视觉文化下的“印象系列”对当代文艺演出的指导意义

视觉文化下的“印象系列”对当代文艺演出的指导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4 03:42:24
视觉文化下的“印象系列”对当代文艺演出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2-11-14 03:42:24     小编:

旅游是这个视觉文化时代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在它成为人们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之后,便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式――旅游文艺。其中最为典型的要属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因其独特大胆的尝试,以及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搭档的明星效应,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印象系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模式受到政府的极力推崇和提倡,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更是引发了一波“印象” 热潮。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的不断翻新,舞台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演出厅内,越来越多的舞台从室内走向室外,因此,“印象系列”对于当代文艺演出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印象系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及人文情怀来类比当代文艺演出,并结合事例阐明其指导价值。

山水实景演出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汉书・西域传》记载:武帝在上林苑中“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巴俞”、“砀极”是当时的乐舞名,“漫衍鱼龙”、“角抵之戏”是汉代的杂耍、戏剧。上林苑则是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所以此处的上林苑便可理解为当代的山水实景。但是古代的这种旅游文艺主要为皇家贵族所服务。

而山水实景演出的这种旅游文艺的新形式,它主要脱胎于20世纪80年代的景观歌剧。“所谓景观歌剧是将演出放置在故事的原发地(真实场景中),综合运用各种演艺手段,在露天场地上演的规模宏大的歌剧演出形式。”景观歌剧利用的就是真实的背景,综合各种演艺手段,通过真实场景的文艺演出,使观众身临其境,被之感染。“景观歌剧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异常逼真的现场背景制造出更为真实、更为生动地剧场感受,从而更为充分地挖掘剧情内涵,使观众产生某种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引导观众与剧情产生更为强烈的互动。” “印象系列”则是将这一创作理念,引入其创作中,随之形成了以山水实景为特点的“印象系列”。

法国学者波德里亚就以符号表征系统的变化暗示了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而我们现在就处于发展的第三阶段:拟象阶段,代码控制是当前时代的主要范式,依赖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符号拥有了完全的自主性,按照自身的逻辑生产复制,从而形成了虚拟现实。将虚拟现实的定义转嫁到旅游方向便成了虚拟景观。所谓虚拟景观就是完全根据当下旅游业需要而被臆造出来的。“印象系列”就是一个虚拟现实(虚拟景观)。即使“印象系列”运用的是真实的山水为背景,但是其构造的世界实则是一个完全无本真性的虚拟性或虚构性景观而已。但是,在大量游客进行参观欣赏中,“印象系列”这种虚拟性被隐蔽了,或者观众在其过程中是完全享受这种不切实际的世界,并不去追求景观的本真性。有时因对“偏离”的追求,旅游者宁愿相信欣赏到的是本真的景观。这就造成了视觉虚拟图像的泛滥和过剩。于是这便导致了我们对视听的过分追求,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

在视觉文化时代下,“印象系列”的走热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拓展了空间的“印象系列”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表演,而是一种景观符号再现,是旅游者的凝视的互动体验,也是一种对符号、视觉、明星的消费,更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消费。“印象系列”在带来了艺术的创新与突破和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却无法逃避视觉时代的各种弊端。大量的复制产品以及过分追求的视觉体验,无形之中让我们的图像时代变得更为浮躁了。

以我之见,“印象系列”的形式应该因地制宜地运用到各地的旅游业当中,不能一味的跟风模仿。在追求视觉上的体验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其他角度,例如:从观众肢体上互动体验的角度出发,将观众席的位置放置中间,舞台表演360度将观众席环绕,这样改变观众席的位置或形式,以便获得其他的新体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