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壮族山歌发新桠民族文化添新花

壮族山歌发新桠民族文化添新花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06 10:03:11
壮族山歌发新桠民族文化添新花
时间:2015-08-06 10:03:11     小编:

《壮族网络歌圩研究》是2014年广西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杨昌雄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作题为《壮族网络歌圩研究》成果报告。课题组在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把握了广西壮族网络歌圩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基本规律,并就如何发展和繁荣壮族网络歌圩提出颇有见地的对策。

该课题认为,壮族网络歌圩是当代壮族群众创造的壮族山歌文化的新成果,它在传统壮族山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歌圩文化,具有鲜活的时代特性。它创作的题材囊括情歌、祝贺歌、劳动歌、劝诫歌、普法歌、预防艾滋病歌、交通规则歌、科普歌、税务歌、计划生育歌、征兵歌等时政山歌,以及盘歌、赛歌等几乎和传统山歌题材一样多的题材。涌现了海量的网络山歌,以及精选出版的数本优秀网络山歌集,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壮族网络歌圩根植于广西本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今天我们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发展和繁荣壮族网络歌圩文化,对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世纪初,广西壮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变了壮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壮族网络歌圩的出现,一大批致力于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和热爱壮族山歌的青年人,推动网络歌圩迅速开展,并得到壮族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壮族中青年人的青睐,尔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日趋成熟的壮族网络歌圩。壮族网络歌圩存在的主要形式是在网页上开辟板块,通过电脑视频或手机直接对唱,或在电脑上以发帖、跟贴,以文字创作交流形式对歌,或山歌现场直播和山歌对唱录像放置在网络平台等网络歌圩形式。通过山歌网站、QQ、微信等软件提供的平台,以跟帖形式、发送视频对唱等形式进行对唱山歌。根据壮族网络歌圩发展特性,我们把壮族网络歌圩定义为,壮族群众自发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山歌对唱,包括在网站提供的平台或QQ群平台,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歌手对歌的,以发帖(起歌)和跟帖(跟歌)对歌、视频对歌、音频对歌的社会活动。它的外延部分是壮族群众使用桂柳话或壮语对唱的,以及用计算机刻录成CD或DVD光盘产品的,并发布到网络上的节目,上述对歌方式和作品均为壮族网络歌圩文化的组成部分。

广西山歌协会会长、三月三杂志社长覃祥周、广西壮欢协会副会长覃九宏、广西民族发展学会副会长黄家信、广西大学教授黄海云、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欧宗启、广西社科院研究员周中坚、雷猛发等作了专题发言。与会者一致认为,《壮族网络歌圩研究》开网络歌圩研究之先河,观点正确,资料翔实,是壮族网络歌圩研究的开山之作。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壮族网络歌圩研究》是至今为止难得的一份研究壮族网络歌圩的资料。这个课题,论据充分,论证得当,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说服力;二是资料齐全,图文并茂。书中有不少的山歌旋律,是第一手材料,非常难得,作者亲自采访,自己记谱记音,准确地道;三是《壮族网络歌圩研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对进行壮族山歌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如:“壮族网络歌圩的低耗经济特性”、“网络歌圩是山歌发展的方向”等;四是发现了广西山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山歌,是国学范畴,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其他省区也有山歌,但广西“优”。广西山歌“押韵、平仄、节奏”非常严谨。特别是有些山歌,语言、旋律、唱法独特,别人总是在模仿,但是无法超越;五是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山歌,发现了壮族山歌旋律特点。如发现广西壮族山歌大多用民族“五声调式” 的盏魇健⒂鸬魇胶凸调式,而且调性也恰是以G调、A调和C调最多;六是《壮族网络歌圩研究》的资料中运用民族文字――壮文,方便专家学者研究,找到壮族山歌原汁原味的神韵,特别是领略了壮族山歌的腰脚韵。个别专家提出了一些意见。与会者在研讨会上提出了许多问题,杨昌雄课题组长一一作答。

会议邀请了8位来自广西宜州市、河池市、柳州市和百色市歌王为会议表演计算机网上对歌和手机网上对歌。与会者认为,本次研讨会有理论深度和真实的网络山歌对唱表演,还安排了充分的学术讨论时间,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