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制度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基于“制度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9 00:59:02
基于“制度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时间:2023-05-19 00:59:02     小编:

【摘要】科学研究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它也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地位与发展,随着国家加大科研经费和相关配套投入,科研管理成为高校最重视的管理内容,而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管理的依据,是指导科学研究发展的指向标,对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制度理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1.引言

制度理论研究范围较为宽广,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在很多不同学科中制度理论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甚至在某一学科体系内发展成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后,制度理论与组织关系研究日益紧密,其在组织理论中的重要性得以彰显,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一些实际问题如制度与组织产生的内在关系、组织与个体遵从制度的原因和制度信息在组织间的传达等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制度理论涉及层面较多,本文主要通过对制度内涵的解构和制度功能理论的分析,提出了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策略。

2.制度理论

2.1 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中有“大制度”,在英文中记作“regime”意为“政治制度”,组织内部中有“小制度” 记作“rules and regulations”,意为“规章制度、章则”,而本文所泛指的 “制度”在英文中记作“institutions”,意为“惯例,制度,规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Douglass C.North)指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也因此成为塑造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诱因框架”,“制度就是一种激励结构,一种激励制度。这个制度是社会运作的一种方式,好的制度应该可以激励人们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有效地运用高技术”。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我力求解释在现代全球经济下,一国持续繁荣的源泉”,“一国竞争力不可能由其国土大小和军队强弱来决定,因为这些因素与生产率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的institutions,以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他指出,“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是一个institutions的选择问题”,“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继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institutions则它就选择了繁荣。”由此可见,波特教授把“institutions”看作是决定一国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制度之于管理的重要作用。

制度对经济的重要影响体现在能够协调较为复杂的经济动态并为其提供稳定性。制度理论认为制度作为一种持久性社会结构,主要由象征要素、社会行为和物质资源三部分构成,突出特点是具有能够抵抗变化的稳定性。原因在于,制度的强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等要素构造了制度的结构模块,从而形成了能够抵抗一定变化的弹性结构。同时,制度理论提出组织是作为一种因特殊目的而形成的集合体,同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特点,组织构成也是由象征要素、社会活动和资源三方面构成,因此制度理论认为,组织同样也是一种制度。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的信念、理念、世界观,决定了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而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又决定了去选择何种制度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制度进而又影响经济发展。

2.2 制度功能论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制度功能的研究,大体可以用协调理论与激励理论来对其进行阐释。国外学者对制度功能持有以下不同的看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社会制度看作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手段或工具;制度学派创始人科斯,在对制度进行的分析中引入交易成本,提出“科斯定理”的命题,即假如具有明晰并可执行的产权,则在无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产权归属将不对社会非市场交易中的最优获得产生任何影响;诺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制度存在的目的在于建立社会秩序以降低无确定性的交换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经济行为的绩效。康芒斯认为制度功能是在利益的相互冲突与摩擦中产生的“切实可行的相互关系”,为利益获得创造“预期保障”,核心在于“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哈耶克认为人类行为的基础是由制度提供创造的,没有制度提供的基础,世界将处于无知状态同时充满不确定性。国内学者姚洋在《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一书中,将制度功能详尽地概括为:“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外部性;促进经济效率;界定权利边界等”。

综上学者对于制度功能的描述,笔者认为,制度的功能在于进行协调并整合以激励或者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有力的手段,制度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样制度之于科研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功能,重点在于制度所起到的协调作用,通过制度的协调功能加以整合,最终起到激励的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涉及多个不同的职能主体,而其利益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可以通过协调理论来调节高校科研管理与其他管理等系统资源的依赖关系,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与效率;以往的管理学逻辑体系以管理职能作为主线存在解释力明显不足的问题,而协调理论以合作为特色并且将协调作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占据优势地位,由于其普遍适用性,协调理论将跨越管理中的各种职能活动,其功效在协调运用的过程中将日益得以彰显。

3.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两个导向

基于“协调”与“激励”两个制度功能,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的目标与职能,从实际情况出发,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也应体现“协调”与“激励”内容。

3.1 监督与控制

实现制度的协调功能,应丰富科研管理制度监督与控制的内容,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对科研管理各项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管理规划、严格规范科研管理的行为过程,并且注重对科研管理结果的评价和监督。建立科研管理问题处理的协调机制,明确各个管理主体、对象和其他要素的权利、责任和管理界限,规范各部门的管理行为,确立评价标准,提高管理主体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降低化解冲突的成本与影响。 保证制度监督与控制产生效力的途径是制度的透明化和公开性,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都应在阳光下进行,不断拓展管理对象参与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修订的程序和机制,尽可能让管理对象参与到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协调冲突以预防为主,并努力将冲突化解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初始阶段,引导组织冲突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3.2 完善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来源于需要,满足人的需要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应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研精神激励机制,以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

以制度形式规范和完善以“自我评价”为重要手段的精神激励。高校科研教师的主导需要更多地表现在“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一般多来自精神层面,因而对科研人员采取精神激励法有十分的必要性。在满足科研工作人员精神激励的前提下,要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另外,要公开信息,推动“自我评价”的实现。精神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于开放式的组织管理,对科研实行开放式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管理的公开、透明化。完全公开化的信息成为教师们进行各种比较和判断的依据,并实现合理的自我评价。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科研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关于监督、控制、协调和激励的工作行为结果进行绩效考评,避免科研管理过程中违规现象的出现,尽量对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跟踪问效”,为科研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设立明确的目标,促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全力投入科研事业,保证制度协调与激励功能的结果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等的协调和配合来共同完成科研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各个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协调统一,相互配合,能力合作,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和科研管理事业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