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流程再造

“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流程再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3-23 13:52:03
“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流程再造
时间:2016-03-23 13:52:03     小编:

互联网对编辑出版行业造成的巨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流程上就必须予以相应的优化与再造以适应这种变化。

热词:互联网 出版流程 再造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变革对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普遍而深刻的,而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同属传媒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无疑更加直接而强烈。编辑出版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已是老生常谈,无需再详加讨论,本文选取了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与再造这一具体问题中的部分环节进行深入探讨。

欲究其理者,必先溯其源。要研究流程的再造,必然要针对其对应的需求特点。因此,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互联网给编辑出版行业带来的最主要的几个变化。

互联网给出版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互联网给出版行业带来了诸多变化,主要包括读者意识的主体化、出版主体的泛化、阅读行为的碎片化、出版流程的高效化等。

(一)读者意识的主体化

互联网给编辑出版行业带来的变化无疑是最为根本的变化,因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与以往传统图书的读者多为被动地阅读内容不同,如今的读者,尤其是正逐渐向全社会展示存在感的80后、90后乃至00后读者,其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无法遏制地表现在各个领域,阅读也同样如此,读者越来越不满足于接受一本“适合大家的书”,而是希望推动一本“我喜欢的书”的诞生。由此带来了包括众筹出版、自媒体出版等一系列新的运作模式。例如,2015年8月17日,因《盗墓笔记》小说情节的描写,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稻米(《盗墓笔记》的爱好者)”涌入长白山北景区,共赴“十年之约”。如果相关出版社预见到这一点,甚至有计划地在当地进行纪念版销售、签售,甚至cosplay等活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出版主体的泛化

过去我们谈到出版物,指的就是带有正规书号、刊号、音像号、电子出版物号等的正式出版物,也只有出版社、杂志社才能够作为出版主体。而几年之间,这个概念大大泛化了。当前在文献资源领域占据很大比例的数据库内容,其主体是数据库公司;网络发布的主体是各种各样的网站;甚至个人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自媒体发布。这些传播形式或许不具有合法的出版资质,但其通过网络等手段传播内容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出版行为却是同等的。这种形势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版”变得相对简单、透明,以往除了名作者之外,大部分普通民众面对出版社主体时的弱势大大减低,双方更趋向于平等对话,而同时出版社面临的跨行业竞争却越来越强劲。

(三)阅读行为的碎片化

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阅读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从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从表面看,随时随地都可阅读,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这是有利的方面,然而,大家已经意识到,阅读正在变得越来越“浅”,绝大部分数字设备上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跳跃式的,而这种行为已经进一步影响到读者对内容的选择,正同样趋向于功利与肤浅,甚至对纸质图书阅读也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开卷数据来看,近一段时间文学类排行榜上,《花千骨》之类的影视文学作品高居前列。笔者也是网络小说爱好者,绝无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某一作品的嫌疑,然而不得不认为这排行榜本身就是国民阅读的一种悲哀。

(四)出版流程的高效化

在出版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都为出版主体提供了更多而且更高效的选择。比如组稿环节,传统的手写稿已经成了珍稀动物,取而代之的是邮箱、QQ、云服务器传稿,甚至在旅途中随时通过微信“碎片式”传稿。再比如出版,一些重点好书,还是会采取传统的“N校N改N审”制(N≥3);而一些快书为了抢时间,可能从组稿到上市就是几天时间,电子稿直接排版,过一过校对软件就面世了。营销和销售也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通过微店等方式,出版社可以直接面对读者。这一切的一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让图书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变得越来越快餐化,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焉知非祸?

这里绝不是说,只有戴着老花镜在灯下排铅字的东西才更有文化气息。我们积极吸收新的养分,然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你如果让一位谦谦君子每天穿着嬉皮,哼着雷鬼,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变化。正如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的佳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何等的意境啊。

如何适应互联网给出版环节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对编辑出版行业造成的巨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流程上就必须予以相应的优化与再造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诸多的流程环节中,本文重点选取了其中的三个加以探讨。

(一)选题策划环节――众筹出版

众筹这个概念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有涉及,这里不详加解释,简言之,它是一种融资方式,一般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团购+预购的方式,展示创意,募集资金。在出版行业,众筹出版目前已成为选题策划的一种方式,其与按需印刷的配合,是解决上文中提到的读者主体意识显著增强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对传统选题策划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当然,众筹出版应该有其独到的定位。首先,读者量太大、同质化产品太多的市场它不适合,比如中小学教辅图书,这类产品个性化需求较低,庞大的读者基数又不便于操作。其次,过于小众的专业化市场它也不适合,比如科研著作,这类产品的读者相对固定,很难通过某种方式来吸引或扩大读者群。再次,价格较低的实用类图书也同样不适合。这样一来,众筹出版的选题定位就呼之欲出了,定位相对精准的文化类图书,最好具备较强的时尚感和较高的附加值,读者群有一定品位和购买力,这样的图书比较适合众筹。近几年国内媒体中众筹比较成功的例子,电影界如《大圣归来》,图书界如中信出版社的《做个梦想实现家》等。

(二)组稿加工环节――远程协同编校

如今作者交电子稿已成为常态,但在后面的编辑加工环节中,大多数出版社仍然采取比较传统的编校处理方式。即从排版公司递送校样给作者、校对和编辑,待后者依次在同一校样上处理完毕,或分别处理后誊在一份校样上,再递送回排版修改,如此往复的流程。这种流程的主要缺点一是稿件在流转过程中浪费时间;二是不同角色在多次修改或誊写过程中容易出现错漏且责任不明;三是在后期校次如果有大的改动导致动版,会出现新的错误。相比于直接在电脑上修改稿件,传统方式的优点一是很多作者更习惯在纸上书写或修改的感觉;二是每一个环节的修改都留有痕迹,便于校对原稿;三是在正式出版前,给盗版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基于高精度扫描和识别技术的远程协同编校平台能够较为完美地结合传统流程和直接修改电子稿二者的优点。它的核心技术是在白纸上印有肉眼难辨的高密度网格以定位扫描,通过配套的书写用笔上附带的微型高精度摄像头,实现作者和编校者在不必改变传统书写习惯的情况下,实际书写内容同步输入平台,并且自动通过颜色为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笔触来进行权限、进度与责任的区分。平台既通过电子文件传输节约了时间,在编校环节又并不将其转换为文本编辑,从而增强了保密性,最关键的是没有改变作者的书写和思维习惯。这是其他在线编校方式难以做到的。

(三)出版发布环节――在线优先出版

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的另一个巨大压力是库存。在读者群细分越来越明晰,出版社想方设法通过按需出版等手段向“零库存”无限趋近的时代,在线优先出版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在线优先出版最早多使用于科技期刊的论文发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交流和版权主张,后来则发展到图书业,主要用于纸质书出版前在媒体进行评论和宣传。在笔者看来,其作用远不止于此。第一,对于一部分习惯数字阅读的读者,在线出版物完全可以满足其需求,出版方节省了生产和物流成本,读者也因此付出相对低廉。第二,另一部分习惯纸质图书阅读或收藏的读者,对于他认为有价值的图书,即使看到了数字化的内容,仍然会购买实体书,此时该书可以通过附带的在线订购功能真正实现按需印刷。第三,同一内容的图书,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要求,实现不同的装帧和印刷形式,甚至实现读者亲自参与的个性化装帧,仅仅是费用不同,就能够接近每位读者心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想来就令人期待。

编辑出版流程中牵涉到的环节很多,每一个环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都有着优化和再造的契机和可能,绝非区区一篇小文所能尽述。但是我们必须坚信,只有思维真正实现了“互联网+”的再造,才能在各个领域发现每一个契机,每一种可能,才能通过各个细节提升,达到传统出版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体”与“用”的完美结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