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1)论文

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1)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37:14
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1)论文
时间:2023-08-09 00:37:14     小编:

一、美国经济现状 美国经济自2001年11月走出谷底以来,经济持续增长至今已经是第六个年头。本周期的特点是经济复苏缓慢,经济扩张只是从2003年下半年才开始。

最近3年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 2003年2.7%,2011年4.2%和2005年3.5%。 进入2006年经济继续呈强劲增长势头并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劳工市场出现紧张。

最近几个月就业增长都在20万左右,超过了劳工队伍的扩大,因此失业率已经下降到4.8%。 其次,制造业快速扩张。

制造业设备利用率已超过80%(2月底为81.2%,衰退前的1997年是83%,2001年下降至74.1%,2011年为77.1%)。制造业的扩张已经持续两年半,增长率达到少有的5%,与欧洲和加拿大相比竞争力相当强。

在制造业中,高新技术、飞机、农业和建筑业设备,以及先进的机床设备都有强劲增长,不太景气的是国内的汽车制造业以及同中国竞争的纺织品、服装、化学品和家具。 第三,企业利润水平丰厚。

据人口统计局的资料,制造业税后利润高达7.4%,处于周期的最高峰。这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一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过去四年平均增长率在5%以上;二是制造业工资增长很慢,过去四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

第四,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核心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都在小步上移,虽然仍在政策目标范围内,但已经处于边缘。

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尚未成为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主要原因是利润的缓冲作用,同时制造商也不愿意用提价的办法减少用户。 面对日趋绷紧的经济形势,预期联邦储备系统将继续奉行紧缩政策。

估计将继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使之达到5%。其前提是长期利率的相应提高。

财政部10年债券目前的利率是4.75%,至少要提高到5%。否则,联储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政策,促使长期利率上升,以抑制房地产业泡沫。

联储的政策目标显然是为了避免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失控,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联储的宏观调控奏效,又没有外部的重大冲击,今年美国的GDP增长率仍可能在3%以上。

二、中期前景 从经济周期的规律看,美国在两三年内发生一次衰退的可能性相当大。根据以上分析,美国经济已经处于高度繁荣期。

工资、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劳动生产率、利润面临收窄压力。随着企业的利润预期转向消极,企业投资会下降,经济会逆转。

但是这种前景何时出现决定于几个关键因素,一是房地产,二是能源价格,三是联储的宏观调控能力。 近年来房地产业给美国经济创造了巨大贡献。

房地产业在2005年GDP实际增长中接近1个百分点,即在2005年GDP3.5%的增长率中占近三分之一。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第一是创纪录的新建房屋,去年一年新建的住房超过200万栋,比历史上最好的1970年下半年还要多(当时是受婴儿潮的刺激)。

第二是房地产涨价的财富效应,给消费者开支以强大支持。第三,对不很富裕的住户而言,抵押贷款和产权贷款的增加也是刺激消费的强大力量。

住房抵押贷款通过三个渠道影响购买力:一是资本收益(房屋涨价);二是再融资(因可调整利率ARM下降而获得的收益);三是产权贷款。三者的总和,2000年是3500亿美元,2001年4000亿美元,2002年近5000亿美元,2003-2011年7000亿美元左右,2005年9000亿美元,接近可支配收入的10%。

然而,住房和抵押贷款市场将很快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变为经济拖累。逐渐上升的利率将给高估的全国住房市场以相当打击。

根据穆迪经济网站的估计,全国住房市场高估了15%。目前抵押贷款利率平均是6.25%,预期2006年3季度的抵押贷款利率将从2003年的5.2%上升到7%,其中可调整利率将从谷底上升到7.7%。

房地产泡沫的严重程度各地不一,估计有60%的地区房地产价格是适当的,有40%的地区高估。 目前住房市场的涨价风已经到达顶峰。

销售额已经从去年夏天的最高点下降,抵押贷款申请减少,销售额未来还将下降。全国房屋建筑商协会报告表示订单减少,取消的订单增加,许多地方开始用降价刺激销售。

卖不掉的老房屋和新建房屋在上升,房价上升的势头在削弱。 但在失业率保持5%以下、家庭收入保持4%的增长速度背景下,房价暴跌的可能性较小。

历史上,房屋价格的崩溃通常发生在利率上升、就业下降的时候。 经济网站对住房和抵押贷款市场的前景预测是,有秩序地逐步疲软,市场能够从容地适应一个较慢但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步伐。

由于金融监管的加强,上世纪80年代末由储贷协会危机导致的房地产大滑坡是有可能避免的。 关于石油价格冲击,市场上对石油储量枯竭的说法并不可信。

全球仍然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已证明”的储量超过1.1万亿桶.按现在的消费水平,可以满足世界经济38年的需求。这个数字还低估了潜在的生产能力,因为“已证明”(proven reserve)的储量只包括用现在的技术和按保守的价格能够开采的数量,估计还有2.8亿桶能够开采的储量没有列入“已证明”储量,技术进步、对地下知识的增加,以及更高的油价(或降低的开采成本)将刺激它们变成“已证明”储量。

石油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需求变化,主要是美国和中、印石油需求的增长;二是生产能力不足,前几年的低油价影响了对原油生产和炼油能力的投资,使之成为瓶颈;三是投机因素,把供求失衡扩大多倍。 预计美国2006年的原油需求将增长1.7%。

不管阿拉斯加野生动物保护地是否开发.国内原油生产将继续下降,美国将更加依赖于进口。由于45%的石油进口来自于OPEC成员国,地缘政治紧张将使美国更加暴露在风险之中。

但是预期在无重大外部冲击的条件下,过去两年的油价攀升会减缓,原因是:第一,卡特里娜飓风后遭受破坏的工厂业已恢复生产;第二,两年来石油价格的高涨鼓励了对新产能的投资,特别是在非洲、俄国、中亚和加拿大。但大部分增产部分进入美国市场要在2007年,所以2006年油价将只有缓慢下降;第三,2006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放慢,石油需求趋缓。

总体来看,过去两年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没有捍动美国经济,今后石油价格也不大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根本性的破坏作用。 总之,美国经济在中期是否会出现大滑坡,房地产压力将比外部冲击(石油)更大。

联储的利率政策至关重要。

三、长期趋势 从长期看,美国经济能否在国际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取决于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在IT、生物工程等方面将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

根据弗雷斯特公司的资料,美国对IT设备、软件和服务等方面的投资仍然强劲。2005年是75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2006年增长6.8%,但2007年增幅将下降到2.3%,以后将继续逐步攀升直到2010年,年度增长将达到9.5%,金额将达到10240亿美元。

这相当于中国GDP的一半,其推动力是可想而知的。美国经济,通货膨胀,全球失衡-[飞诺网FENO.CN]长期、巨额、不断增长的美国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是影响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老问题。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占世界经常账户顺差的70%,这种现象被称为全球金融失衡。它能否持续及其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影响,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激烈争论而没有统一认识的问题。

悲观论者认为,如此大的双逆差是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竞争力削弱、工人工资停滞并阻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根源。贸易逆差将使美国减少对新工艺、新产品和技术工人的投资。

如果把逆差减少一半,美国的GDP一年将多增长25%。 乐观论者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可能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世界其它地方过度储蓄、在美国有可供选择的具备吸引力的金融资产菜单、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的自然结果。

显然,前一种观点是诞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后一种观点更代表贸易自由化人士的主张。

不过乐观主义有两个前提,第一是要把超支的钱花在生产性投资上,第二是要设法避免美元急剧贬值的金融危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经常项目逆差对美国经济未必是坏事,相反应当说这是在金融全球化中美国金融霸权所特有的优势。

根据联邦储备系统对消费者财务状况三年一次的最新调查,低收入和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这是美国垄断资本更加集中、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有利于富人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在IT时代数字鸿沟扩大的必然结果。

但是,这种结果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作为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口实,从而给跨国公司造成实行全球化和外包政策的重大障碍。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美国垄断资本的竞争力,但分配不公引起反弹,使经济全球化战略受到了阻击。

四、中美经贸关系 当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是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威胁。在向双边贸易平衡过渡期间,防止上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法的重演应当是中美双方的共同目标。

1.不平衡的互利双赢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存在着不平衡,自1993年中国对美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以来(按照美方统计是1983年),差额不断扩大。2005年底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1018.8亿美元(按美方统计为20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5%)。

按美方统计,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27%,接近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贸易逆差的总和。 中美贸易失衡是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一个缩影。

全球贸易顺差的70%被用于支持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过度投资和消费。全球储蓄过多是近年来的一种特殊现象。

有几个重要原因,除发达国家(G6)的公司储蓄过多之外1,近年来石油价格猛涨,使石油输出国积累的美元储备增多;发达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储蓄增长;以及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后,为保障金融安全,各国政府实行的多留外汇储备的政策。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与后者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美经贸关系是不平衡的互利双赢关系,不仅是指中国用自己的外汇储备支撑美国的过度开支,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美国全球生产链中的加工平台,所创造的贸易逆差对美国公司、同时也对美国整个经济有巨大好处,它完全符合美国全球化战略的诉求。 最近几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电子消费类产品、信息与通讯产品对美国出口迅猛增长。

而这是美国公司有意安排的(所谓Wintel生产方式)。今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表示:“最成功的美国IT公司是最全球化的公司。

IT业的进出口是这个产业产出总量的70%。美国的IT公司对需要多个生产阶段、跨越多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增加国际投资和贸易,扩大它们全球生产网络的办法,而变得更为强大。

”2。正是这种安排增强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也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这是美国自己也承认的。

“美国公司从进口中国货物中受益,超过50%的中国出口价值流入了美国公司。”3(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总裁语)。

现代贸易理论对产业链中充当加工平台的国家为最终使用者创造逆差的效应及其积极经济意义缺乏研究和阐述,使强调负面影响的传统贸易逆差理论仍然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头脑当中,中国学者对这种误导有责任用自己的理论重新加以澄清。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中包含大量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轻工产品如纺织、服装、家电、玩具等。

然而,它们也是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积极意义的因素,即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美国老百姓的开支水平。 2005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还认为因贸易和外包而减少的就业数量有限,它说,“强有力的美国经济每年创造并消灭成百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劳工市场的巨大周转量是不断变化的经济中,公司(职工)进入、退出和重组的川流不息的反映。过去10年,每年平均净创造的就业接近200万个。

这个净增长是创造的1700万就业和消失的1500万个就业的结果。此外研究还表明全球化公司创造的就业速度比一般私人部门要快,同时,与贸易相关的失业的持续时间并不更长,重新就业后的收入不比其它原因的失业更低。

”4 2.中美经贸关系应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 对美国而言,必须适度压缩需求的膨胀,近期目标是防止双逆差进一步扩大,切入点包括削减联邦财政赤字和避免引发房地产泡沫的低利政策。布什总统原计划至2008年削减一半财政赤字,但是伊拉克战争和权力项目的膨胀是主要障碍。

随着联储提高短期利率,美国政府期待10年期财政债券的利率有所提高,使房地产过热的状态冷却,但能否防止经济的大滑坡则有待观察。 在减少中美贸易逆差方面,美国应当以增加对华出口为切入点。

办法是增加美国有优势又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产品。美国有识之士建议5美国政府应把两类高科技产品加以区别。

除此之外,美国应当鼓励中国到美国投资、到美国旅游以缩小经常项目逆差。 中国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改变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扩大内需。

“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勾画出具体的蓝图。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提高9亿农民的购买力,将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要改变过去鼓励出口为导向的税收政策和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 3.防止新斯穆特-霍利法出现 短期内解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并不乐观。

虽然这种不平衡并不对美国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在选举年,议员们就会抓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剧增的机会,捞取政治资本。比如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的保护关税提案就是突出的例子。

其实,美国经济学家、公司,甚至美国政府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和人民币汇率问题非常清楚: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在美国而不是中国搞不公平贸易,人民币汇率同贸易逆差没有直接关系,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 尽管如此,对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噪音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笔者认为,第一,在涉及中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要坚持原则,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则应当加大力度改变现状,这不仅是美国的要求,也是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第二,应对策略要灵活,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布什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对利害关系是清楚的。但在选举年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态度上的动摇和磨棱两可在所难免,要通过谈判和沟通稳定其摇摆性;第三,即使对舒默之流也要讲清楚中国的方针并晓以利害,尽可能化解他们的偏激和非理性行为。

注: 1 摩根斯坦利“公司驱动全球储蓄过剩”2005年6月4日,该文说从1996-2000年公司的储蓄是负7300亿美元,而2000-2011年是正1091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比新兴发展中经济体高得多。

2 200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59页 3 米尔顿.科特勒“美国还能卖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13日28版 4 200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61页 5 同注3,科特勒营销集团总裁文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