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论文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02:42:25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论文
时间:2023-01-16 02:42:25     小编:

新世纪伊始,“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中国行将加入WTO,意味着我们行将全方位高层次地融入“全球化”的时代进程。

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势下,重温江泽民同志最近有关历史机遇的一次谈话,很有必要。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十五”计划时,特意回顾了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三次大机遇:第一次是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引发了欧洲思想、社会、经济的大变革;第二次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纺织业率先形成了机械化大生产,西方国家经济迅猛崛起;第三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产生了世界性的巨大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三次大的机遇,中国都没有赶上…… 通过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新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而不能丧失机遇,要开拓进取,而不能因循守旧…… 江泽民同志的谈话,对于我们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给我们又一次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丧失这个机遇,后果不堪设想。

改革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认定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在基本顺利地推进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可以说,面对“全球化”的要求,我们从思想条件到物质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成功地融入“全球化”进程。

为了自觉地抓住“全球化”的机遇,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全球化”世界潮流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美国著名的全球问题战略家约瑟夫.奈先生在第一届“全球化论坛”上发表演讲追溯“全球化”由来,将丝绸之路等亦纳入了“全球化”的历史。

此说遭到一些与会者的反对,如刘吉先生就指出:现在所谈论的“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由高科技所支撑的、打破国界与地区界限的全球范围的经济社会整合,而非传统意义的民族、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我则以为,“全球化”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约瑟夫.奈先生所表述的“全球化”是一种广义的“全球化”,刘吉先生所肯认的“全球化”则是一种狭义的“全球化”。前者展示了“全球化”如何成为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后者则凸显了“全球化”对于当代世界的别无选择的现实要求,二者的统一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近代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十分清晰的“全球化”轨迹,这条历史的轨迹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的升级: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与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跨国公司的全盛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 信息革命,高科技推广(20世纪80年代~) “全球化”是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早就肯认并揭示了这种“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世界市场”的论说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高度评价便是明证。

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更是不断地走向“全球化”。具体地说,这种“全球化”的内在必然趋势来自于科技发展的“创新”特征,来自于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原则,来自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性。

每次“全球化”的升级,都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都有新的技术进步的支撑,都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格局。由高科技所支撑的新一轮“全球化”更带来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充分开拓,资本、技术的最高效率的使用。

由此所创造的财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造福于全人类,应当特别指出,其中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例增加了三倍,而这些国家的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只有靠经济开放也就是融入“全球化”才能解决,如资金短缺,技术、管理落后,人口爆炸等等。

当然,“全球化”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不同,遂造成国际分工的不平等。这种全球范围的不平等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使它们的国家主权遭受威胁,经济利益遭受侵害,并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特别是“全球化”进程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空间的空前、全面的恶化,终于使人类不能不正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问题。 有人由此激烈地批判、否定“全球化”,认为“全球化”是工业国家一手策划的,不尊重人的尊严的赌博资本主义。

他们揭露道: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转嫁出去。后发展国家越来越被巨额债务和利息、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口危机、产业结构危机、资源危机所压迫。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后的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愈演愈烈。 这些激烈的反“全球化”者沉湎于怀旧的田园牧歌,他们希望所有的穷人都尽管贫困却平安地生活于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和我们的几千年前的孔子怀着同样的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激烈反“全球化”者以彻底否定“全球化”来消除“全球化”负面效应的药方显然是错误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的。

问题归结为要封闭还是要开放。全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全部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都已经证明:封闭只会越来越穷,开放才能提供生存条件。

而且在当今世界,在高科技支撑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再象日本的镰仓时代和中国的清帝国那样闭关锁国已不可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认清形势,积极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争取主动,既克服“全球化”的弊端,规避“全球化”的风险,又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为了在“全球化”潮流中发展壮大自己,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遵循“全球化”的基本要求。新一轮“全球化”是以信息自动化(电脑网络)、生物工程、材料技术(纳米)等高科技为强大动力而推进的全球性经济社会整合,是信息时代的直接产物。

它的基本要求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在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科技的含量已经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

据统计,如今的企业中,高科技投入、知识投入已占到生产成本的90%,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自创造性的知识、信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活动的生命线。

知识、信息、高科技所支撑的“朝阳产业”——“新经济”创造了超额利润,它显然比“传统产业”——“旧经济”的平均利润率更有吸引力。不仅“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是科技创新,“旧经济”也必须接受科技创新的洗礼,融入“新经济”的大潮,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和竞争能力。

在“旧经济”中,一项发明可以给公司带来10年利润,但在“新经济”中,一项发明(如电子产品技术的更新)可能几个月就过时了。因此,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是在新一轮“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科技创新的实现,需要有体制保障。因此,体制创新是“全球化”的又一基本要求。

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只有坚持体制创新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才能够争取主动,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情况更是如此。

体制创新的一个直接要求是经济结构的变革。目下发达国家都在适应信息时代乃至知识时代“全球化”的需要,自觉地进行经济结构的变革。

可以说早变革早主动,早变革早成功。如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这保证了它在整个90年代都领先于其他国家,维持了“新经济”的持久繁荣。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是既处于工业化初期,又积极地参与了信息化进程。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首要议题。

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只能走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之路。“全球化”给我国提供的最大机遇,就是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外部条件,从观念、制度到技术层面都最大限度地扫除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障碍,从而使我国可能更加顺利地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因此,能否通过教育改革、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根本的保证,能否通过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为体制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是我们能否抓住“全球化”机遇的两个关键问题。 总之,高科技支撑的新一轮“全球化”推进了世界经济的空前迅猛的发展,也酿成了世界市场的空前激烈的竞争。

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如果丧失“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就意味着丧失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就意味着长期陷于被动落后的境地。只有主动地抓住“全球化”机遇,勇敢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发展壮大自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