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圆明园遗址的“残缺美

浅析圆明园遗址的“残缺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5 02:19:07
浅析圆明园遗址的“残缺美
时间:2022-12-05 02:19:07     小编:戚浩峰

摘 要:圆明园是一座不被废墟淹没的园林艺术典范,它的遗址是圆明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圆明园“残缺美”的体现。圆明园遗址无论从艺术、历史方面,还是从专业的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它的美都是值得称赞的。本文从园林景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圆明园遗址“残缺美”的全方位研究和解读,以期对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残缺美;园林景观;圆明园;艺术价值

1 纵观圆明园的历史

1.1 辉煌时期的圆明园

“地灵不惜邕山湖,天题更创圆明殿。圆明始赐在潜龙,因回邸第作郊宫”。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座落于今天的北京西郊海淀,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3园组成。作为历经了5代清朝帝王的大型皇家宫苑,占地约350hm2,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m2,水域面积等于1个颐和园。它将我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质朴与欧洲园林的华贵、婉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从整体布局上看,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甚至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眼中,它是奇迹般的存在。

1.2 被烈火焚烧的圆明园

清朝咸丰10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在10月6日占据圆明园。清朝守军寡不敌众,英、法军队洗劫2天后,又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骑兵和步兵团,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英国代表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到议和的先决条件。10月18日,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大火3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而这样悲壮的历史经历,也造就了今天圆明园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2 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圆明园为例

在清代造园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写道:“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为了让古典园林实现缩拟自然、以小见大的造园目的,造园家们创造了借景、框景、障景、对景、漏景等古典园林特有的造景手法。这座 “万园之园”的造园艺术,可以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来诠释,而这种造园手法的成功就在于“因”和“借”。

圆明园内有40处独成格局的园林风景群,也就是著名的《四十景图》,其中有一景叫 “上下天光”,俯借了“天光云影”,即站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妙。其实圆明园中大部分的造景是水景园,其中福海以大水面为中心,中央用巨石砌成3个小岛,各岛被河流隔开。但各式桥梁将它连接成一个整体,海岸有很多变化,营造出仙山楼阁的意境。

圆明园中的长春园,有一群独特的欧式景观,即西洋楼景区,它由谐奇趣、养雀笼、黄花阵、方外观、海晏堂、线法山等10余处景观组成。松柏林木、绿篱的修剪,喷水池、围墙、道路铺饰及铜塑石雕都极具西洋特色,同时,结合当时朝代的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技术,使得这片欧式建筑景观独具民族化。

3 圆明园遗址的重要地位

极具欧式风格的西洋楼景观,无疑是这座皇家园林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欧洲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后第一次呈现出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园林与中国园林两大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因此,西洋楼景观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作品。但在1860年经历了那场劫难后,西洋楼景观对于整个圆明园,又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由于西洋楼景观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大部分建筑都遭受到了毁灭性的重创,以石制为主的大水法得以残存。

现如今,可以看到2根不失精致的石柱还屹立在那里,还有随处可见的残碑碎石,然而这样的西洋楼景区却有了别样的美丽,尽管历经沧桑,但洗尽铅华过后,依然独领风骚。残存的大水法成为圆明园遗址景观的特殊标志,它既见证了圆明园曾作为“万园之园”的璀璨与耀眼,又代表了一段该铭记的历史,这场浩劫留给我们沉痛的反思。残垣断壁在这里成了一种废墟文化,是历史遗迹的独特建筑景观。而在园林景观方面,这里曾有模纹花坛等欧式造景方式,如今可以看到作为遗址景观背景存在的黄杨绿篱,群植的侧柏、油松、毛白杨等。正是这样并不完整的传承,才更完整地诠释了圆明园经历磨难后所具有的“残缺美”。

4 多角度解读“残缺美”

这座不被废墟淹没的园林艺术瑰宝,无论是专业的景观设计,还是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圆明园的“残缺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读。残缺的部分并没有破坏事物的美好和完整,在艺术领域,传统的思维都是“圆满”是一种美,但这种美是单一的,残缺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不一样意义的美。在文学作品中,适当的留白给人以遐想,让作品本身更加丰富;篆刻作品中,会有“残变”,似乎是不完整的,但从美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让作品更加完整;古希腊的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正是因为它的不完整,仿佛让我们穿越了历史,领略它曾经的壮观与意义。

从建筑设计的审美来说,除了建筑本身看上去让人有愉悦甚至震撼的感受,形象表现上更可以让人体会到它所包含的历史道德等方面的价值。然而对于圆明园遗址建筑景观本身而言,本身就是磨难经历者,走进圆明园遗址,那些残垣断壁在诉说着它们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意义,尽管残缺,但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从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生命的痕迹。

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可以从3个角度,即形式美、园林景观营造意境及其内涵意蕴,由浅入深细细品味。植物景观的塑造正是园林景观表现的重要方面,在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中的意境被发挥到极致。圆明园中的一景叫“武陵春色”,其中种植了大量的桃花,点缀着青松和湖石,当桃花盛开时,这里就有了世外桃源的意境。而今天的圆明园虽然再回不到当初的辉煌,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乡土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植物群落,为鸟类和其它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本土植物群落烘托出了圆明园遗址的悲怆气氛和沧桑感,使圆明园的“残缺美”更加丰富。对于观赏者,更好地感受到它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触动,这样的触动可以让我们铭记历史,引发我们对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思考,这样的意义就是园林景观的意蕴美。

5 圆明园遗址研究的意义

圆明园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园林艺术瑰宝,无论在造园艺术还是设计手法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即使今天的圆明园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它曾经的辉煌与华丽,但是眼前留下的圆明园遗址,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震撼力和残缺美。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多,对于古典园林,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研究圆明园遗址景观设计,可以很好地借鉴古典园林的精髓,结合当下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创造出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其中好的景观设计就像一件被欣赏的艺术品,让走进其中的人们可以铭记历史,而且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都能引发每个人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希望在未来景观设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符合现实需求的景观设计,这也是我们对圆明园遗址园林景观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侯仁之等.名家眼中的圆明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 邓云川.建筑的“残缺美”――人文背景下的建筑美学思考[J].中外建 筑,2010(9)

3 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山西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