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魏氏乐谱》发展反思当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环境

从《魏氏乐谱》发展反思当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环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6 00:09:16
从《魏氏乐谱》发展反思当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环境
时间:2023-07-16 00:09:16     小编:

2016年3月21日,全国十二所高校研究《魏氏乐谱》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及音乐家、作曲家,齐聚福清,参加由黄檗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魏氏乐谱》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齐聚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展开了南北对话,畅谈《魏氏乐谱》的作用与价值。

二、《魏氏乐谱》基本概况

崇祯末年(约1644年),宫廷乐官魏双侯(字之琰)避难东渡至日本,在长崎定居。其四世孙魏皓(字子明)将其祖传中国古代歌曲在日本京师教授学生,当时称为明乐,之后选辑200余曲刊印成书,名《魏氏乐谱》。之后明乐的影响力便逐渐扩大。《魏氏乐谱》内含明乐八调,为了方便增多抄写乐曲,魏皓于明和五年(1768年)编辑发行了《魏氏乐谱》。乐谱每竖行分八格,左面事先印好标有日本假名注音的中文歌词,学习者自行在右面相對应的方格内,按节奏疏密填入工尺谱字或器乐的谱字、演奏记号。

1943年,林谦三发表在《东亚音乐论丛》上的《明乐八调研究》开《魏氏乐谱》研究的先河,在1957年由张虔译成中文,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关于《魏氏乐谱》的诸多文献资料与原件仍保存于日本,尚未传回国内与公开。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

(一)基本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音乐理论思想成熟的时期,到了汉代出现的《乐记》是我国最可靠的音乐理论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同时也是儒家音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也;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同时明确提出了声-音-乐的发展过程和诗-歌-舞的发展关系。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所提倡的乐节礼乐表明他最早把乐与乐紧密联系起来。孟子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荀子对乐与乐的关系做出了明确论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的境界,即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的声音。儒家认为用中庸思想来指导音乐的使用,关键在于中和之道。与儒家不同,道家倾向于富有精神内涵的音乐以抒发畅怀感性。两晋时期,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养身论》中说:行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将养生思想纳入音乐养生理论中。

(二)中国传统音乐调式五升调式音阶

中国传统音乐用的是五升调式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传统调式中的五言七言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同时也分别相当于简谱中的do,so,mi,re,la。在五升调式音阶中,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do,宫调式乐曲风格优雅沉静,醇厚庄重;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so,徵调式乐曲风格比较欢快,轻松活泼;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mi,角调式乐曲曲调亲切爽朗;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re,商调式乐曲风格铿锵有力,高亢悲壮;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do,宫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安婉,清幽柔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升调式与西方大小调相比少了fa,so,给人有淡和的感觉。

四、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现状的反思

(一)中国传统音乐自身发展缓慢的原因

1.传承方式的落后和单一

口耳相传是中国古乐传承的一大特点,依赖于试听而忽略记录,造成了固态化的流失,因而常常造成不可再生的结果。但古乐一旦流失,在极为有限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难以人为恢复或再生。所以对于古乐而言,脆弱性也成为其一大致命伤。目前,我国古乐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远远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古乐岌岌可危。

2.记谱方式不甚普及

中国古乐传承的记谱法和西方一直沿用至今的五线谱记谱法是不尽相同的。西方的五线谱可以记录音调指法和旋律,直至今日都在世界上广泛运用;而我国古代的记谱法只可记录指法,对于乐曲的旋律无法笔录而仅靠口口相传,使得古乐无法很好普及。

3.音乐教学方式的错误

一直以来,中国的整个音乐教育不是古乐教育,而是一直倾向于音乐理解,即要学生听懂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这是音乐教育一个很大的误区,导致很多人失去对古乐的兴趣,甚至厌恶古乐。并且在国内较长时间的音乐教育中,对于古乐的宣传一直用到一个不甚恰当的词语高雅文化。刘崇德教授曾经说过:传统文化不是高雅文化,那是我们的根。如果你把它当作高雅文化,你就疏远它了;你把它当作我们的根,那就亲近它了。然而在国内的很多学校里,依然用高雅文化进校园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根。

4.与现代乐的结合不密切

当今大部分年轻人并不热衷于传统乐,只是因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为了调节自我以适应较为乏味的精神生活,从而改变了审美侧重点,偶尔涉猎一下,却易被大众误认为是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把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潮流趋势相结合的新型改良乐新民乐应运而生,即将富有节奏感的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传统、较为单一保守的民族音乐,在保留传统民乐精华的同时又更为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即使是传统音乐,在保留它本身优点的同时也应该与新时代相结合。相比同为过去传承下来的西方经典乐曲,它们的发展比中国传统乐更加乐观,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西洋经典乐发展到现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曲调形式,而是可以改编成很多现代风格,比如摇滚、爵士等,充分满足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5.中国人的审美弊端

有些意识形态要求一种音乐门类仅服从于一种审美观,比如我们的传统音乐。其实任何一种伟大的音乐都应该有全部形式的表现,但很多时候大众就要求古乐必须清幽淡雅静远,必须服从道家的那种清静无为气质。这是因为中国人生活在一个音乐文化非常相对单一的环境下,没有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就没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传统古乐也将失去活力。

6.中国的文化特征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曾提及中国文化有一些特点与特征,里面概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子化倾向,另一个是渠道化倾向。这两点使得中国文化有个特点,所有人都以为走到这个管道上才是安全的,类似于当扼杀自我个性的时候,会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因为这能使自我在渠道之中。儒家文化中,群体为先,人们都要求求同存异,要求和谐一致,这类文化并不鼓励个体创造。所以目前来说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的大环境,我们需要那种对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行为的宽容态度。这个社会对平庸的宽容与对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苛刻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若社会中人人都过着极其平庸的生活,工作、做事、做人都保持如此,人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安全,但稍有些标新立异或离经叛道,大家极其容易群起而攻之。

7.宽容和创造力常为一个连带关系

创造力的培养環境一定是宽容的,苛刻环境培养出来的人大概是乖巧的。乖巧行为在社会行为上固然会很可人,但在艺术行为上却易流于平庸。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乃至世界范围内,个人需了解如何保持社会行为的安全,但回到艺术当中依然可以做一个风风火火的自由者。然而,当今社会缺少一种对传统音乐文化创新的宽容态度与敢为精神。

(二)如何抢救与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1.改善审美教育,积极弘扬古乐进入校园,培养青少年对古乐的兴趣。

2.全力抢救和整理遗存的古乐谱,继承优秀传统,适当发扬创新。在保留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音乐教育方式,探求一条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新途径。

3.文化奠基,涵养性情,培养价值观。纵观当今校园、家庭以及社会的音乐教育,不难发现都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我们应当知道,古乐能够涵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