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老舍帮穷画家们找饭碗

老舍帮穷画家们找饭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9 00:31:39
老舍帮穷画家们找饭碗
时间:2023-03-09 00:31:39     小编:

在老舍身上常流露出舍命从善的气质,他做过不少助人为乐的好事。年轻的老舍,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恨不得把整个身心献给苦难的穷人,他关心、体贴、同情穷人,遇见救助弱势群体的机会,他总是奔在前面。抗战时期,他热心募捐、劳军,参加劳军慰问团,行程2万多里,走了5个多月;他热心救济穷困作家,为了帮助穷作家,忍辱负重,在病痛、困难和打击中苦苦挣扎、奔走、大声疾呼,不气馁,不抱怨。老舍还为北京一批老画家们解决了生计问题,为他们找到了正式工作,同时保护、发展了新中国的文化事业。

他们都是身怀本事的人

解放初,北京有一批老画家,找不到活干,没有收入,坐困愁城,处于饥饿的边缘。这些画家都有相当的名气,不少还是著名的国画大师,如齐白石、汪采白(汪礼祁)、杨仲子、孙诵昭、叶浅予、陈半丁(陈年)等人,其中齐白石、于非、杨仲子、孙诵昭还是老舍夫人胡青的老师,教过她写意和工笔。那时候,私人买画、藏画的十分少,国画市场基本不存在,因此,大部分老画家们就算有浑身的本事,也无人问津,没有收入。他们年纪大了,转行也难,而且用传统的画法去画新时代的内容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在无法解决温饱的时候,老画家们想起北京市文联主席老舍是他们的知音。他们知道老舍爱画、好客,便带着自己的作品登门“讨教”。秦仲文、吴光宇、王雪涛等老画家常和老舍来往,国画大师齐白石、于非两位老先生与他的接触非常的频繁。老舍很热情地款待他们,每次都不让他们失望而归,总是挑上一两张画,当面支付现金买下来。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老舍家的老画家们络绎不绝,衣衫褴褛、脸带菜色的他们,带着国画,进进出出,十分热闹。

对一些脸皮薄,不好意思登门求助的画家,老舍常常利用过年过节的机会,让画家夫人胡青替他去探望,逐家送上几十元钱,让他们添置点衣裳,采买些年货,过个快乐的新年。

夫人回来向丈夫叙述:哪位老画家家里窘迫得已经四个旮旯空荡荡的,家徒四壁,家产完全变卖了;哪位画家几乎揭不开锅……听了这些话,老舍心情十分沉痛。他把北京市文联的干部找来,说:“这事我们得管一管,不能让他们挨饿!”他还强调一句,“他们可都是身怀本事的人啊!”

要把国画的优良传统保存下来

老舍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画家的处境,必须设法扩大国画的销路。他建议开辟一个国画商店,画家们可以把自己的画作拿去寄卖,还可以张贴广告,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订画。

1949年8月,在老舍倡议下,挂靠在北京市文联的“北京新国画研究会”成立了,齐白石、叶浅予、陈半丁等为主要负责人,并举办了较大规模的会员作品展览及山水画、花鸟画、扇面画等单项展览。该会于1953年改称“北京中国画研究会”,齐白石、何香凝、叶恭绰任名誉会长。在这里,老画家们一方面学习政治,一方面切磋画技,还接受市文联介绍来的专项任务,为各类出国代表团绘制礼品画。

老画家们的画作慢慢能卖出去了,渐渐地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但老舍并不安心,他想搞一件更大的事业―――成立“北京中国画院”。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国画的优良传统保存下来,不能看着它绝种断代,要让国画的创作和时代的发展紧紧结合,要给画家们创造优厚的条件,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国画。

这个设想让老舍痴迷。他召集座谈会,起草报告,亲自去找周恩来总理协商。他和总理说:中国画院将是个国家事业单位,把北京的老国画家们聘进来,拿固定工资,或者车马费,为他们设立画室,组织写生和体验生活,请齐白石大师当名誉院长……周总理痛快地答应了老舍的请求,指示马上开始筹建。1956年6月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通过了文化部“北京与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和实施方案。

许多老画家不但吃上了“皇粮”,端上了“铁饭碗”,而且发挥了其特长,拥有了比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老舍在1940年悼念其恩人宗月大师(刘寿绵)时写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苦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导我向善,正如35年前,他拉着我的手进入私塾那样!”这其实也是老舍的内心自白和写照。

老舍心肠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其性格天真、率直,讲人性,有着浓厚的人情味。他是个真正的、可奉为楷模的人道主义者。他那慈爱智慧的光芒照亮、温暖了许多人的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