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他的诗情,在都市中挺进

他的诗情,在都市中挺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1 11:44:42
他的诗情,在都市中挺进
时间:2015-08-21 11:44:42     小编: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革”的终结,中国文学终于走出“死亡”之谷,出现了文艺复兴的炳蔚之势,而文学园地里散文诗这一“稀有品种”,也在悄然复苏。这一时期,有一些年轻诗人带着拓荒者的兴奋,开始笔耕文学的不毛之地。在这一批新生代散文诗人中,上海诗人桂兴华无疑是位成就斐然的佼佼者。

我与他结识也是散文诗搭的桥。当年我在南京日报主持文学副刊《雨花石》,因为我在创作现代诗之余也涉笔散文诗的写作,所以我为同道们在副刊上开辟了散文诗作品专栏。此举在当时报刊上还属少见。开办不久,我就收到桂兴华的来稿,他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满纸散发着都市的气息,充盈着生命的活力。而且笔力老道,手法新颖,无处不张扬着现代意识。

他创作的《红豆咖啡厅》是书写他当年只身一人来南京,在新街口一家“红豆咖啡厅”里喝咖啡的孤寂心情。“我,独独喝下了这不该噎入的初冬的夜。/夜二点!/我被如潮的非你彻底淘汰的二点嘲笑了我,/被自己耽误的饥饿……”他用散文诗的独特语言,将现代文明中心的都市人那种孤寂和失落,从冷峻的城市生活底色中拓展出来,从而逼近最原初的情感区域。

让我没有料到的是,居然20多年后,有一位读者在网上给诗人留言道:“记得诗发表的那天晚上,我的弟弟――他当时在一个属于非常非常偏远的地方――现在又非常热闹有名的仙林大学城做乡村小民警工作,下班回来,带给了我登着这首诗的报纸。看了一眼,我就被它完全地征服了!弟弟早已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只留下这首诗让我们回味,留下些记忆让我们惆怅,留下粒红豆,让我们久藏……”

由此可见桂兴华作品的超然魅力。像这样反映都市人生存状态的散文诗作还有不少,如《不会凋谢的下午三点四十八分》《麻将:埋伏的战争》《老人舞会》等。

当年从事都市题材的散文诗创作的人很少,究其缘由,一是不少作者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尚没有走出田园模式;二是都市题材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然而桂兴华却是一位不畏艰险的探求者,他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奔波在都市里的底层民众进行生活写照。

如《路口,雪越下越大》描绘的是一位站在雪天街头向行人散发医药广告的姑娘,那种生活的窘迫,那种在大都市生存的无奈与无助,让读者为之心凉。“在这预报天气都成为广告的季节里,我恨不能收下你所有的承诺。/就是不知道你纸上的那种药效,会不会像雪花一样顷刻间消失?……”我们可以从这一首散文诗感受到诗人那颗异常敏感的诗心受到钢筋水泥的挤压,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间碰撞,在现代人崇拜的物质裹挟里挣扎;感受到在城市忧愤情状中诗人的情感的超重与失重。同时也让我们透视到诗人的内心和城市的冷面的对照下充溢着的禀赋和思辨力。

再如《夜归:我抖晃在干瘪的皮夹子里》直接书写自己生活的艰难和窘迫,“国际饭店顶上出现了第一块有价格的告示。/沿街变幻的霓虹灯,向我兜售不再对称的色彩。/为了开阔女儿的世界,我买;为了舒展母亲的愁眉,我选。/至于我和爱人,还不配装备任何的华丽。”诗人将美质揉进了淡淡的哀伤中,在沉闷压抑的城市环境里反而流溢出柔美的心绪,从而隐去那一层忧郁的阴影。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反思城市社会与文化的情感路径。

最为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像西方现代派那样以荒谬的感觉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命题,而是在城市生态环境所导致的不平衡的心态上发掘出他的审美价值。

城市被普遍认为是诗情难以挥洒的狭窄空间,正因如此才有桂兴华艰难而深入的挺进。我们衷心祝贺他的成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