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1840年至1895年间的文学出版

论1840年至1895年间的文学出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7 02:28:57
论1840年至1895年间的文学出版
时间:2023-02-07 02:28:57     小编:

摘 要:中国出版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期,传统出版业在西方传教士的出版活动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学书籍的出版在出版格局的影响和社会政治思潮的制约下不断发展,至戊戌变法后进入鼎盛阶段。而在1840至1985年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近半个世纪里,则处在喧嚣迸发前的沉寂时代中,传统文学出版样式的式微与新生因素的闪现,共同汇聚成一股文学的潜流。

关键词:晚清;文学;出版;坊刻;石印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1840年至1985年间,传统出版业式微,西方教会的出版势力侵入,虽有新兴石印书局的短暂兴盛,文学出版仍延续了以往的格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基本未脱明代以来的窠臼。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先进印刷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出版的样式,线装书逐渐被平装书取代,书籍的插图与装帧更加丰富多彩,但小说创作数量与以往相比并无明显变化,各种外部因素的变化共同影响着文学出版,使得这一时期被研究者描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挣扎性延续以及近代文学的微弱萌芽”。(1)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究这一时期出版与文学的状貌及原因。

一、官刻、家刻、坊刻对文学书籍的刻印

戊戌变法(1898年)之前,传统的出版业基本延续着旧有的格局,同时也有新的因素产生。传统的出版业的刻书格局大致可归为三大类:官刻、家刻、坊刻,清代主要以官刻为主,家刻、坊刻为辅。

家刻在清代比较发达,净雨在《清代印刷史小纪》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清代私家刻书的情况。私家刻书兴盛的原因,并举张之洞《书目问答》中的话作了引证,“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若刊布古书之一法。但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3)如此,刻书者既能通过刻书留名,又做了文化传承的善事。家刻的范围包括文人自己的著作、先贤的作品以及藏书家、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佚书等,聘请名书法家、名刻家精工雕刻,非常考究纸张、刷墨,几乎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追求。清代文人的学术论著如王夫之的《船山遗书》等多通过私家刻印得以传世,散文集、诗集如梁章钜的《归天琐记》1845年有北东园家刻本刊出,林昌彝编撰的《射鹰楼诗话》于1851年以家刻本刊行。

相对于非商业性质的官刻与家刻,坊刻则是带有明确商业性的出版活动。明后期书坊已从刻印传统的四书五经,转为更多的刻印戏曲、小说、医书、历书等民间喜欢和需要的读物,以此来吸引读者、扩大销路、追求利润。至清代,坊刻最著名者是洞庭席氏的扫叶山房,为旧中国历史最长的一家书店,有几百年的历史。乾隆后期,席世臣创设扫叶山房,以刊刻史部秘籍为主业,刻印诸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元史类编》等史书和《全唐诗》、《元诗选》等诗集,另外还刻印“广大民间急需的启蒙读物、村塾用书、通俗演义、章回小说,如《毛声山评点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绣像评点封神榜全传》等已达数百种。”(4)光绪年间,至上海设分号,后以上海为总店,并较早使用石印、铅印设备,率先进入近代出版印刷行列,1915年还出版过期刊《文艺杂志》。

官刻、坊刻、家刻构成了晚清传统出版业的格局,在这种出版格局下,文学出版延续着自明代以来的创作、生产模式。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仍属于经史子集以外娱乐市民的小道,是文人文学之外的市民文学。这种格局下的文学书籍出版非常落后,刻印流传的多为旧有的小说,新小说发展速度缓慢。

二、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与民营石印文学书籍

点石斋石印书局印了《康熙字典》以后,书商见其获利巨大且容易,在19世纪80年代,各地民营石印书局纷纷成立,较有名的有同文书局、拜石山房、蜚音馆、鸿文书局、鸿宝斋石印局、积石书局等,这些书局出版了大量石印古书,选本较精,如鸿文书局所印《三国演义》,每回都有插图,阿英在《清末石印精图小说戏曲目》中谈到:“清末自点石斋创立后,石印小说戏曲风行一时,长篇巨制,插图往往多至数百幅,至今为藏书家所珍。”(8)并就所珍藏之书,选较精善者列成书目备考。

这份书目中所列的石印出版的文学书,既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古典名著,也有晚清文人所著小说如《荡寇志》、《儿女英雄传》、《绿野仙踪》、《镜花缘》等书,以及元杂剧等戏曲书,插图都绘印精致,有巾箱本、缩印的小袖珍本。此外,“蜚音馆利用石印可放大缩小的技术,专门印制了一种小开本的适应科场考生携带方便的‘巾箱本’书籍,当时称这种书为‘场屋夹袋书籍’,深受科举考生的欢迎。”(9)这些石印书局在1905年废除科举后,大多因业务一落千丈而倒闭。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举办出版业,带来了现代印刷机器、现代化的出版经营模式,外国传教士的出版业几乎垄断我国出版界40年之久,对西书的翻译多是教会书籍、格致之学,文学书籍的翻译尚未进入自觉状态。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石印书局,出版了大量文学书籍如小说戏曲等书,但多集中于古书的刻印,文学创作仍延续着传统的演义、传奇一类样式,这些书局在废除科举后大多倒闭,如同昙花一现,这一时期文学出版发展较慢,但石印技术的提高,降低了成本,价格低廉,刊印精美,为戊戌变法后文学出版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注释:

[2][4][6][7][9]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一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52-54、65、100、100、370页。

[3]净雨:《清代印刷史小纪》,见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二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346页。

[5]孙文杰:《晚清小说出版述略》,见《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