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李彦和她的《红浮萍》

李彦和她的《红浮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30 03:51:14
李彦和她的《红浮萍》
时间:2022-09-30 03:51:14     小编:

摘 要:李彦的小说《红浮萍》见证历史和人性,用刘再复先生的话,“是一幅具有大时代质感的大画卷”。去年看了电视剧《感动生命》,我深深被感动了,但愿此剧的导演和编剧陈燕民先生,能将《红浮萍》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得到正能量。

关键词:李彦;《红浮萍》;正能量

作家李彦是我真挚的朋友。

上世纪末,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中国笔会上,我送给李彦一本自己刚出版的散文集《爱在心中》。会后,她回到滑铁卢的家中,连夜读了此书,第二天便给我写了封信,就凭这一举动,对她,我永生难忘。去年5月我见到她,谈到那夜她读到书中的描写,“儿子变成小鸟回来了”,她大哭,事隔十几年,她仿佛一下子又回到当时的情景,感情浓烈、真诚,像一团火,她说,写那封信是想抚慰我痛失爱子的心灵。

我读后,按捺不住激动,立即给李彦挂了电话,说此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得到更多的教益,建议她跟国内的导演和编剧联系,改编成电视剧公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红浮萍》以杨雯为主要人物,她的女儿小平为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这部家族史反映了中国民国末年至今的社会史与人性。作者主要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文革中,十来岁的小平在周末,从学校走了十几里山路,赶回母亲下放的杏树岭,正巧碰上几个知识分子在学习报纸社论。雯叫平上炕一起学,小平走累了,打起了瞌睡,看来这是一件平常小事,可是等人散后,雯凶狠地打了小平两个耳光,她的鼻子喷出鲜血,雯由极其愤怒复杂的情感,变成泪流满面,跪在地上,头一下下疯狂地撞击炕沿,小平吓坏了,下炕抱住雯的头:“妈妈,是我错了!我再也不给您丢脸了!”读到此处,我流下泪水,感到无比心酸,正如刘再复先生所说:“作者如实呈现历史真实时的自然汹涌的情感力量。”它概括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风貌,表现了人性和社会性。

小平学习报纸社论,本属分外的事,她打瞌睡,哪里有错?无故被惩罚,挨打的疼痛,对一个孩子来说,自然会哭,这是人性使然,但当她看到母亲撞头的情景,她便认错了,使得风暴平息,尽管小小的平,还不能深解其意,但她的做法是对的,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它也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记得一次我开文革会议至深夜12点,已无公车回家,只好到看护家接了才一岁的女儿,在办公室以沙发当床,孩子又拉肚子,几乎一夜未睡,第二天继续开会,我打瞌睡,还检查自己革命意志不坚强,要知道我还是出版社所剩的十多个积极分子之一员呢。

我的一位同事,是资深编辑,人很忠厚老实,说话结巴,文革中,一次呼口号“打倒毛”――他立刻吓得脸变了色,赶紧改口呼“打倒刘少奇”,周围的人也觉得他是口误,然而他却因此被关进“牛棚”,身上被扎大头针,被抬起,甩下,后又被捕入狱。

而雯是个漂亮和要强的人。少女时,她曾拿起一把斧头,吓退了争夺财产的族人,当兵以后,屡屡立功受奖,转业后是团支部委员,先进工作者。反右运动中他们单位有百分之十的右派,她提了点意见,就成了这十分之一。她的前夫是军中诗人,特等功臣,后被打成胡风分子,国民党特务。雯就是这样一个背着沉重包袱,又对党十分坦诚,时时事事都不甘落后的好人。文革时,她虽已摘掉右派帽子,但她在人们的眼中,是另类,丈夫虞诚提出和她离婚,她处于这个境地,叫小平学习社论,表现她关心政治,而小平打瞌睡,给她丢脸,便狠狠地打女儿两个耳光,当她看见女儿鼻子喷出鲜血,她的感情急骤地变化,联想她的背景,她个人,家庭,社会,紧密相扣,她由愤怒、急骤变化为自责,怎么会对亲生女儿这么凶狠?可是,她又能怎样?万般无奈,“头一下下疯狂地撞击着炕沿”。正如刘再复先生所说《红浮萍》是一部很重的和心灵层面的磨难与奋进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人人自危,著名民主人士张治中,向毛泽东进“万言”,被周恩来拦下,将他改了姓名,藏在一个地方。何况像雯这样的一个小小百姓。

小平的认错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小小的平,做法如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反对以暴制暴,赢得很高的威望。小平的认错,使雯迈过这个坎,如果她硬碰硬会是什么结局呢?

在平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反对以暴制暴的问题。文革开始不久,小平在兴安岭林区静山叔家生活两年,一次,月娥婶发现她的日记中记叙了自己打骂她的事,于是,小平被静山一脚踹倒在地,又接二连三狠命地踢,几位邻居七手八脚拽住了他,对平喊道:“还不快跑!”这场风波之后,小平还是向叔婶道了歉。若干年后,小平在加拿大得知静山叔患肝癌,寄去200美元,静山把钱握在手中,热泪盈眶,久久无言。

这就是反对以暴制暴的效果,虽然小平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许多中国人也不知道,但他们都这样做了。

小平的身世如同李彦,假如没有亲身经历过静山家生活,就写不出感人至深的情节、细节。小平只有十二岁,月娥让平到几百里远的边疆农场,送30个咸鸭蛋给她的大女儿春丽,她只给小平九毛钱,一张车票要五六块,小平混上了火车,东躲西藏,心惊肉跳,熬了几个小时,到了终点站,挨过一夜,第二天又混上大卡车,颠簸了一整天。小平回到伊春,把九毛钱和春丽给的十元,全部交给月娥,听见她一叠声地夸奖,小平却高兴不起来。这个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月娥极端自私、无情损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使她像个小偷,这不应是一个孩子所承受的。月娥对春丽表现了母爱,却完全建立在损害小平的基础之上。刘再复先生说《红浮萍》写得真实,自然,准确,沉重中放入冷静,质朴中放入深邃。

《红浮萍》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书。

小平在伊春时,跟随静山叔学会了种玉米,土豆,茄子,南瓜,同入山中狩猎、采摘野果,从冰封的河床翻越陡峭的堤坝,竭尽全力,静山叔拉,平推着满载树木的沉重爬犁。严酷的生活,锤炼着她。

外婆在西安带小平至四岁,才把她送回北京,入全托幼儿园,周末虞诚接她回家。一个穿黑灰色呢大衣,戴皮帽的高大男人,带着温厚的微笑:“来,小平,跟爸爸回家吧!”小平无言地蜷缩在呢大衣温暖的怀抱中。走了一阵子,他停下来,凝视着平,轻声低语:“叫爸爸,好吗?爸爸给你买橘饼吃。”这是小平第一次见到虞诚,他浓浓的父爱,感动了我。后来虞诚调到西安,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尽污辱折磨,小平十三岁时就要代替母亲的角色,担当起一切繁重家事,照顾弟弟妹妹和奶奶。

去年我看了电视剧《感动生命》,我深深被感动了,但愿此剧的导演和编剧陈燕民先生,能将《红浮萍》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得到正能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