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当代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创新教学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创新教学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8 00:37:15
中国当代文学对“红色经典”的创新教学探讨
时间:2023-08-18 00:37:15     小编:陈怀新

红色经典也即十七年文学,主要指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这种文学现象早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批具有史料性的回忆录,产生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对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无疑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政治批判运动比较多,导致这一时期文学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很多学生认为十七年文学是教条、僵化的文学而加以排斥。这都给十七年文学的教学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一段文学史的讲述很考验老师的授课能力,如何将比较枯燥的文学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所以,对这一段文学史的讲授可以采用新的观点去解读。本问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一、将红色经典联系现实

十七年文学是建国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曾经感染了那个时代诸多的读者,也曾经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与十七年文学相伴的阅读氛围离我们越来越远,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普通读者群几乎是全线撤离了十七年文学。而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是同样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现在高校文学史类课程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在讲授这一段文学史时候往往一笔带过。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段文学历史,有助于对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历史和文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如何讲授,也引发了很多教学问题。如今的中文专业学生大多是 90 后,这些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那个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使处于 21 世纪的青年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那个历史时期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文学同其他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十七年文学有比较浓烈的政治色彩,而当今的文坛则流派作家多样化,这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候感到困难,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如今的学生更热衷于现在流行的一些文化,如 80 后作家、网络文学等。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得对红色经典做一些全新的解读,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对经典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结合社会现实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本人所在高校位于陕西省,陕西省是文化大省,更有很多著名的名胜景点,比如长安县的柳青广场,延安的路遥文学馆等。所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也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我省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可以尝试把教学和具体的文化遗产弘扬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弘扬陕西的文化魅力,这也是当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二、用前沿的理论包装红色经典

传统研究者研究红色经典只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选择某个具体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很少整体把握。这种研究也只停留在作品构思、人物形象、政治教化功能等浅层次的研究上,且多以正面评论为主。进入上世界 90 年代,对红色经典的研究渐进佳境 , 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介 ,现代性、文化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引入,丰富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开阔了当代评论研究的学术视界,学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语境和评价视角,破除了思想僵化,从而发现了红色经典研究的价值。纵观近几年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 一 ) 人本研究。延续 1980 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一部分论者以人道主义为尺度,对红色经典加以批判性重评。如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 二)现代性的研究。红色经典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性这一概念在 90 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以来就出现了多重阐释 ;( 三 ) 叙事学的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来,对叙事学的研究不再限于叙事语法、叙事结构等静态研究,而是将叙事学置于文化背景中,做更广泛的研究 ;( 四 ) 文化研究。源自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在 80 年代末进入中国以来,国内的文化研究逐渐升温,这一跨学科、并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领域,为红色经典研究开拓了相对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以上的研究论点都从很多新的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这些新的理论论点也可以用在实际教学中。

以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为例,传统教学多是探讨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等,但该作品完全可以避开政治角度,可以从英雄、儿女、神魔角度探讨作品如何借鉴明清时期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神魔小说等类型,从而探讨红色经典小说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即对古典小说的传承。再以梁斌的《红旗谱》为例,讲授中可以重点分析其如何体现出民族化。该小说取材农民革命战争,题材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小说故事发生地在冀中平原一带,是一个传统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故事,主人公身上更多体现出了传统农民英雄的特点。这部小说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小说具有的民族化风格,甚至可联系新文学历史上欧化和民族化的文学发展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最后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为例,这部小说可以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这篇小说诞生于大跃进时代,主题也是歌颂大跃进的,但很多人们今天对这篇小说依旧津津乐道,倒不是因为其政治主题,而是因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充满生活趣味的喜剧性故事。原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就借鉴了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传统曲艺,主人公李双双和孙喜旺的人物设置就模仿了民间曲艺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一个旦角,一个丑角,两人之间不断互动产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这部作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红色经典如何借鉴民间文化从而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上的举例都是用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理论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解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去除隔膜和排斥心理,建立历史的理解和同情意识,既在十七年文学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滋养,同时确立以十七年文学为参照的 20 世纪文学的反思和观照视野。

红色经典教学是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洪子成.文学与历史叙述[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克宽.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J]. 黄山学院学报,20020,(04).

[3]刘为钦.十七年文学研究之我见[J]. 福建论坛,2004,(1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