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深入采访作风硬 传递能量风气正

深入采访作风硬 传递能量风气正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2:55:15
深入采访作风硬 传递能量风气正
时间:2023-08-05 02:55:15     小编:

深入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素质,刨根问底、挖掘素材是采写好新闻的必要条件。遗憾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这种作风渐渐被有的年轻记者忽略了,怕苦怕累,计较个人得失,不做深入采访,写出来的稿件必然脱离实际、远离群众,导致宣传思想工作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越是时效性强的新闻,就越需要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养成深入踏实的采访作风。

一、深入采访,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是新闻战线打造精品力作的永恒追求。业界前辈穆青同志曾说:“离开实际,新闻的生命、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枯竭了。”穆青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仍然被几代人传诵,除了焦裕禄事迹生动感人外,还因为记者采访时深入扎实,写作时呕心沥血。而我们部分记者却存在着一种与深入采访相悖的作风,表现在态度草率、轻浮,与基层若即若离,一方面带着任务来到基层,找领导、翻材料、走机关、发通稿,隔山看景,走马观花,致使采写的内容苍白无力,缺少亮点;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常困惑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少,认为没什么可发的,往往是一年跑下来,精品力作寥寥无几。

何谓好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采,经得起时间推敲,观众想看、爱看的作品,就是好新闻。如果说第十二届全运会召开、锦州世博会开幕这样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能够出好作品,那么,《特别的亲情,特别的妈妈》、《社区里的织网人》、《妈妈脊背上的路》这种普通百姓的寻常经历,同样也能出好新闻。题材看似简单,实际却意义非凡,谁能深入采访,谁就能拿出好新闻。充分、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需要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新闻队伍。深入群众、深入采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我们搞好宣传报道、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二、深入采访,挖掘独特人格魅力

只有发扬深入采访作风,新闻才能鲜活生动起来。好新闻不仅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更要有良好的表现形式。现场同期声的有效运用,能充分展示人物或事件的特征,对于完成新闻内容真实客观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好现场同期声,不深入采访是得不到的。

《一个环卫工人的春节》反映的是普通环卫工人宋昌生师傅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在举家团圆共度春节的时候,依然无怨无悔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事迹。宋昌生没有多少文化,在采访他时,记者问他不能在家中守夜过年,是咋想的?宋师傅说:“环卫吗,这是我们份内的事儿,从部队复员回来13年了,年年如此,习惯了。”几句朴实的话语,正是宋昌生这样的环卫工人所独有的,充分反映出了宋昌生朴实厚道的性格特点和他在多年工作中形成的公而忘私、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如果把宋昌生这番话换成解说词来表达,就很难引起观众心理共鸣,达到这种真实可信的效果。深入采访,挖掘人物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质,是对新闻作品最好的诠释。

事实胜于雄辩,现场同期声以形象、直观的特点,增强了新闻感染性,深化了作品主题。大年初一的清晨,记者再次跟随宋师傅来到他的岗位,看到他在-18℃的寒冷天气里清理路面的烟花、纸屑,许多群众也深受感动。我们在采访时,一位大妈说:“多亏了这些清扫工人了,我们出来串门、拜年,街面干净了,也好走了。”这位路人没有感谢的话,却充满了对宋师傅的感激和敬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只有深入基层,才能采写出与群众心相连、情相通的好新闻。这样的“真”新闻从现场来,因为原汁原味、真真切切,所以内容生动,观众爱看。

三、深入采访,拨动美妙心灵琴弦

“深入”是新闻工作的生命。对电视新闻而言,能不能做到深入采访,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生命。好新闻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新闻记者“跑”出来的,“挖”出来的,用心写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活力之泉,新闻媒体不仅要担负起上情下达的任务,还要开展舆论监督,向各阶层的群众传递各种准确的信息,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这里停电该怨谁》是我台“利民热线”栏目播发的一条新闻。朝阳县拉拉屯村村民打来热线电话,反映他们村最近经常停电,老百姓无法忍受没电的日子,多方咨询,也没得到答复。记者连夜来到了这个村,触动记者心灵的是处处摇曳的烛光。经深入调查,原来是村里离市区较近,来城务工导致驻地人口增多,严重超负荷用电造成了变压器断电。

片子播出后,得到相关部门广泛关注,多方协调下,很快为百姓解决了困扰多时的用电难题。“深入采访”,把触动记者心灵的事件拍摄成作品;“深入采访”,成为政府与百姓间情感交融的桥梁与纽带。市场经济下人员流动大,社会生活也日渐迥异,许许多多的事情存在于平常百姓当中,不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所了解,而这些事情极有可能是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政府亟需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百姓身边的新闻,解决生活中的难点、疑点、暗点、热点,才能彰显新闻的力量。拨动记者心弦、触动记者灵魂的美好作品必然是最具价值、最有影响力的佳作。

毋庸置疑,记者作风接“地气”,作品才会有“人气”。一名作风深入的记者,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方能用最朴实的语言书写百姓故事、描绘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心声。新闻的吸引力有了、感染力有了、生命力也就有了。由此可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新闻记者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深入采访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