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纪录片影视语言的叙事与造型

论纪录片影视语言的叙事与造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6 01:54:25
论纪录片影视语言的叙事与造型
时间:2022-11-06 01:54:25     小编:

摘 要:纪录片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客观记录方式,以遵循真实性的特征中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2013年由王冲霄执导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跨越世界不同国家,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的采访与拍摄,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制作等角度呈现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其叙事的结构与特点,审美特征与艺术传达,画面表意与揭示隐喻三个方面分析,阐述纪录片影视语言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叙事;审美特征;表意与隐喻

2013年由王冲霄执导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跨越世界不同国家,通过对近60位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的采访与拍摄,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制作等角度呈现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呈现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与茶的微妙关系,以接近平常百姓的生活引起情感的共鸣,流露出一种茶文化背后的情感,传达茶精神,从而感悟茶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正如其主题所讲“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纪录片不单是以淳朴细腻的电视画面展示丰富多彩的食材及加工做法,而是通过以画面中故事叙述的纪实性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深刻揭示人文色彩、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民族认同和生态和谐等深刻的文化内涵。纪录片《茶》既是对茶文化,茶精神的探寻,同样是呈现一场人与茶的对话,是对茶人精神的传递。

一、从味蕾阐述“一禅一茶”叙事特征

纪录片《茶》从国人所钟爱的味蕾角度出发,以真实、细节、温情的情感表达对茶文化,茶精神的敬仰,茶之意境在于雅,禅之精神在于悟,茶承禅意,禅存茶中的叙事特征,将茶的内在精神用影视语言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呈现,成为禅茶一味对茶之雅和禅之悟的有效结合。《茶》的整体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饮、就饮品人、就人化文。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当地所处的环境寻找食物,通过品饮茶的味道体会人间百态,从日常生活,经验积累与教训成就中华文化的深沉积淀,展现历史的沉厚。

(一)“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

“茶与茶人”在纪录片中呈现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状态,纪录片中茶人的含义所应对的对象分别是种茶人,采茶人,喝茶人,抛开个人身份认同的理念,深层次的茶人定位则是具备了茶性,茶德,茶精神,茶文化,茶审美的大众。纪录片共分为6集,分别是《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 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一碗茶汤见真情》,看似对60多位不同茶人的故事经过叙事内容与内涵的整理分为这六大主题,可谓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效果,这个整体的叙事结构中第一集讲述中国本土种植的六种基本茶类,第二集讲述中国边疆地域的茶与文化的关系,第三集从跨文化角度呈现亚洲的的茶传播,以日本茶道为主流探索,第四集则传播到非洲,印度等民族文化浓烈的国度,第五集以东方审美情趣转入英国,转入西方世界,第六集回归茶人,回归自然,从茶的传播遍布世界到回归人性。纪录片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茶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其宗旨还是体现茶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联系,正是这样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以多元角度完美阐释了茶的文化与精神。

(二)接地气的平民叙事视角

纪录片《茶》从题材上凸显“以人为本”的叙事理念,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中去创造作者的主观色彩,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特点,贴近群众的认知心理,以真实的画面叙事,诗意性的解说词表达,将生活化的场景形成艺术性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影片中的茶人的同期声话语,所生活的环境,对茶的感官理念都在表现着茶就在我们身边,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中,70岁的赵阿姨每天照看茶馆,尽管没有正式招牌,尽管是已经磨旧的瓷杯正正方方的排列着,却心里装着茶客,无论多么忙活总会按时开门,茶馆曾经是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社交场合,从最传统的茶馆入手,在这里抛开时间的浮华沉浸在一杯茶里,洗去尘世间的浮躁安静地享受一杯茶的人生,享受着灵魂的回归,掠去精美茶具、高超茶艺、深刻茶道,用淳朴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理解最真实的茶文化。茶,就在你我身边。

(三)本土化的叙事理念

尽管中国纪录片是西方传入的舶来品,相对于西方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相对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茶》品的是中国的茶情,传播的是中国的茶文化,纪录片面对的受众是中国的百姓,考虑到本土大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程度,本土化的叙事理念是必然的。片中以茶为题,以味蕾体现茶文化精神,不断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和传统的哲学精神的联系,从一片树叶回归自然,就如解说词那样解释:“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所给予的中国人独有的感恩天地,包容自然,传达东方审美内涵和社会生活价值观,传承文明的人文情怀。正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叙事理念促进了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风格。

(四)国际化的叙事形态

“国际化不是去中国化、去传统化、去特色化。国际化意味着在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前提下,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传递本族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就是通过国际化之路,让中国的价值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表达语言是国际化的、世界通用的客观观察,反映的内在价值取向还是中国的、本土的。”[1]国际化的语言,说的就是表述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纪录片话语表述方式的世界化。这部作品是站在全球化的叙事视野下,通过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讲述茶的故事,探寻茶在国家中的传播之路,揭示茶文化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茶,是国家,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

二、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创作手法营造再现与表现的审美内涵

纪录片本身区别于其他电视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对客观事实的纪实性特点,融入视听语言的艺术创作效果,在再现客观故事的基础之上营造了文化审美意境之美,视觉语言表现画面的自然与真实,听觉语言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对画面进行辅助性的深层次解读,通过蒙太奇的剪辑特效营造纪录片的节奏,表达韵律之美。正是这三者对影视语言的建构,将纪录片艺术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再现情景的基础之上表达创作者所传达的审美意境与意蕴。

(一)视觉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

纪录片《茶》的画面语言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景别,光效,色彩,影调等运用中,片中对茶精致的镜头大多采用微距特写,这样既对观众把镜头中的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同时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当片中的主人公在制作工艺过程中,也采用特写镜头进行人物塑造,表现其在辛勤劳作创造食物价值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茶汤,树叶,水流,江海,烟气这些凝聚美的瞬间的高清空镜头通过减速的特点表现了时间的质感与力量,通过光与影的艺术处理体现出生命的质感与力量,整部纪录片中的色调没有加入强烈的色彩饱和度的暖色调,而是以清绿为主的冷色调为基调,茶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在这淳朴自然的色调中还原真,纯,雅的特点。真,茶源之真,纯,茶道之本,雅,茶局之雅,通过真实自然的镜头向观众传递茶的本质,茶艺之道,即茶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通过画面语言的描述,传递茶人的品性与茶文化的精神中的真善美。

(二)听觉声音语言传递表现力

声音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艺术要素,担当着叙事和审美的作用。故事主体人物的同期声强化了纪录片真实的原则,身处不同地域的茶人用当地的话语风格朴实无华地讲述他们的故事,片中解说词采用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的复调,比如“喝茶,是简单的事,喝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从复杂回归简单,同样走过了一千多年”的诗意表达[2],在同期声平民化的叙述风格中加入提炼主题,升华意境,传播文化正能量的功能。片中背景音乐的应用将故事的叙事性与艺术的抒情性融合在一起,流畅自如,神秘莫测,从原始森林大树旁深沉的击鼓声到大千世界的繁忙,现实的生活情感最终归属心灵的悠远,不禁流露出一股庞大的音乐史诗。

(三)蒙太奇叙事剪辑的节奏感

蒙太奇作为影视语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剪辑节奏成为纪录片的灵魂,节奏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因此节奏既是一个时间的范畴,也是一个空间的范畴。电视纪录片作为时空交错的多维立体的电视节目样式,对节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节奏原是音乐的术语,电视纪录片加以借用,表示的是片中主体运动的方式,即轻重缓急。电视纪录片的节奏既决定于画面镜头和音乐音响的运行节奏,也决定了画面内容主体和解说内容主体行为的节奏。节奏是艺术作品中的内在律动,这一快一慢,张弛有度,制茶,采茶,喝茶的节奏表现了人的质感,人心理的质感,以及时间的质感。

三、画面语言的表意功能揭示纪录片深刻的文化意蕴

透过纪录片我们欣赏到了世界各地的茶的自然风貌,千姿百态的茶文化抒发着人性的真善美,云南烤茶的质朴,潮汕工夫茶的古典,日本茶道的孤寂,英国下午茶的典雅,藏族酥油茶的信仰,这些茶文化背后所传达的还是人的情感,岁月的流逝,不变的是人类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坚守与感动。这是一种感悟,是人与人心灵的悟,是茶与生命的悟,是宇宙与自然的悟。它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在茶文化,茶精神的感悟,它奉献给人类的是心灵,天地,宇宙间的道之悟性。

(一)“天人合一”的本源

《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在于“成万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的概念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中国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在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的主人公,云南景迈山布朗族村民苏国文,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儿子,用先人遗留的最传统制茶器具,喝茶方式与茶进行生命的交融。这是大自然赋予这个布朗民族最真挚的礼物,也是这片树叶撑起了整个民族的信仰。在片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茶魂树面前进行茶祖节大祭,用淳朴的心灵呼唤茶神,欢度属于他们的节日,茶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感恩包容的心爱护,传承,将天地大自然的馈赠作为凝聚本民族的生活与信仰,体现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二)“家国同构”的凝聚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正是体现了国与家的关系,古老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维系着家庭存在,国家存在,从而催生出“家国同构”现象,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唐宋时期,而历经不同朝代的统治,不同的饮茶方式没有改变中国修身养性的作用。中国茶道不仅仅满足于味蕾的感觉,而是更大胆地加以探索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材等天然有机地结合,与宗教的结合。在《茶》第二集《路的尽头》中,广袤的大地不同的融合,新疆的茶与开斋节,广东凉茶与中医药,与现代说唱文化,丝绸之路中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开创了大国风范,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片树叶与民族宗教的故事,是与多元的现代文化的故事,以茶将个人情怀与民族,与宗教,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茶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国人从茶文化的精神中体会人生的内涵,造就以和为贵,万物生息的非凡气度。

(三)“文化传承”的宿命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传达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意义深远的同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浓烈民族认同,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且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部纪录片将视角对准最自然、最平民的普通百姓。这是对他们辛苦劳作、坚守传承的赞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片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流水线制作进行对比阐释,也是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影像化的保存。而在科技化、高速化,程式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正悄然而去,如何保留这些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并得以传承,仍是纪录片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反思。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作品成为传播国家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当今中国的电视电影业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纪录片则通过真实客观的镜头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从人们对茶的涉猎、采摘,到加工、烘焙,到餐桌上的茶,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其后的几集走上日本,走向亚洲非洲,走向英国,走向欧洲,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国家形象传达,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美的明信片,它相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能更体现国家形象的表达,如果说舌前者是介绍中国的美食,是从美食到国人传统思想表达的话,那茶就是从体现茶道的精神到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茶道的发展,将人与自然融合的最佳表现,一杯茶,安静,静谧,心灵的慰藉,融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

四、小 结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鲜明地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不仅仅代表中国,更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茶艺背后是激发人类探寻传统文化价值,回归自然的情怀。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文化瑰宝以电视的方式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向世界提供了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符号。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传播,我国在国际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只有加大文化传播,正如纪录片的发展,才能增进西方国家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和理解,才能为我们实现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奠定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2]潘城.纪录呈现审美[J].茶界世界,2014

(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