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通往精神生命的“蓝花”深处

通往精神生命的“蓝花”深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08 12:59:56
通往精神生命的“蓝花”深处
时间:2015-09-08 12:59:56     小编:

通往“蓝花”深处: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研究,刘聪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对西方浪漫主义的特殊关注似乎与西方近代哲学的某种转向有着一种潜在的联系,尽管这一联系的起源与希腊哲学的初始源头有着需要仔细甄别的价值。或许在通常的精神传积的系谱学维度里,并且受美国学者维塞尔教授思想的启发,《通往“蓝花”深处》一书作者以自身独特的理解视域和女性的细腻感受,借助于哲学自身特殊的贯通之精神和内在的旨趣之把握,通过对德国哲学近代精神线索的开掘的,进而开发出一条对德国近代哲学特别是对近代浪漫主义哲学诠释的新的路径。本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分离性的思维定式,在新的历史维度里将马克思看作一位具有现实性的浪漫主义者,将马克思阶级理论看作浪漫反讽与黑格尔现实哲学的结合。事实上,作者对浪漫主义的分析业已超越了对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的固定之界限和分离之狭隘,将二者的关系置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给予深入的审视和挖掘,使得对近代早期的浪漫主义在总体把握中对其自身的价值有了切近的诠释。或许正是在对研究对象的条分缕析的梳理和鉴别中,作者以自身的专有学术品性和细致有别的思考方式,打开了对西方近代浪漫主义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分析的道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里,我们早已习惯了马克思的理性主义者身份,很少关注在马克思哲学中所保有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元素。而本书的基本意图正是要在对两者相似理论旨趣的关照中,全力彰显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的时代蕴含与特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在浪漫主义哲学要素同马克思的现实性哲学的交融里,提升出当代哲学所蕴含着的“改变世界”的客观要求。

本书作者对西方浪漫主义的理解与原初的近代启蒙运动趋向相异,着重探讨了近代哲学在知识论框架下的哲学之路径和在启蒙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西方哲学演进思路有别,本书的作者在甄别历史文献以及梳理其内蕴的前提下,以启蒙运动引发的时代焦虑的困境为考察的客观依据,在有分有合的逻辑探究里,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内容做出了细致分析,这就从新的层面上凸显出与近代哲学的知识论倾向有别的新的精神层面上的特有价值,据此可以勾勒出一种新的精神动态的推移图景,在相当宽阔的历史过程中,勾画出精神环节的新的链接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凭借着对浪漫主义哲学理解的超乎寻常的方式,对精神品性的把握以及内在的相互贯通之路径和超越之可能给予了深入的涉猎和证明;从浪漫派的旨趣、黑格尔哲学的归宿与马克思哲学对启蒙运动批判入手,十分细致地对浪漫反讽、概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的逻辑结构进行了历史的对比以及现实的验证,作者对此的分析业已超出了康德对逻辑结构的量化分析和空洞的说明,这在相当的程度上与黑格尔哲学对现实的历史地说明相互印证;在浪漫反讽与概念辩证法的内在关联中,对实践辩证法向反讽结构的形式性趋同予以论证。可以说,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而加以尊崇的时候,马克思真实的“原像”逐渐模糊了。但是,作者却改变了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解的单

一、固定的模式,以及对于浪漫主义哲学褊狭、泛化的理解,梳理出马克思哲学浪漫精神产生的西方哲学来源与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这对马克思哲学来说是一种多层次、多向度、多视角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模式。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的一个特点是热衷于渴求一切无限而美好的事物,诺瓦利斯的“蓝花”便是这一幸福憧憬的象征。从历史的精神延展的纬度观察,哲学的浪漫主义和哲学的现实主义似乎是精神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在康德哲学的逻辑推演里也存在着哲学的特有想象的空间,这一点在康德的美学里有着深度细腻的表达。同样,在德国浪漫主义的想象里同样萌发着对逻辑和浪漫的连接性的设计。或许在当时的浪漫主义的理解里展现着一种精神自由的图景。在诺瓦利斯看来,“蓝花”作为有别于理性规定的表征价值就是超越哲学的板结理性之缺陷,进而赋予普遍物以崇高的非理性的意义,给寻常物戴上神秘的面纱,恢复已知物未知的尊严,使有限物重归无限的表象。在这个知识极度丰富、艺术空前繁荣、经济飞速发达的现代社会,“诗意的栖居”反而越发成为日渐虚幻的生活愿景。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某种实证性的技术手段或生产方式可以对这种分裂加以消除时,才发现物质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孱弱与苍白,片面解决生产领域内的矛盾所带来的始终只是相对的自由,而浪漫主义所释放的正是人在这种实践性活动中无力消除的焦躁情绪。马克思延续了这一“蓝花”意象,其哲学所具有的浪漫精神体现了社会中一种基于理想性前提下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劳作,这种诉求通过马克思对社会理想的科学的、艺术的设计与追求使人的全面的自由得以实现。正是在马克思哲学浪漫精神的感染下,当代中国历史境遇中理想社会的诗意生活才会成为发展建设的最终目标,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的支柱和动力。

马克思哲学的浪漫精神深受西方古典哲学土壤的滋养。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的“无限性”和批判性规定均对马克思哲学的理想性产生了影响。而西方形而上学的近代发展主要重视对现实因素的拓展与加强,这在某些方面消解了理想性的维度,从而张扬了实证性的分量。正是因为马克思在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扬弃了其内在的、思辨的、概念的底色,马克思哲学的浪漫精神才成为一种指向现实、体认生存、弥合分裂的理想主义的超越精神。马克思哲学既存在一个对理想社会的趋向,又设计了一条通向这种自由的道路,这使超越有限世界的人类活动丰富而饱满,使创造的新世界成为人的诗意生存的展现,使人实现了向精神世界丰富、精神力量增强、精神追求持存的本真生活的复归。因此,将浪漫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在维度予以重视,不仅有助于还原马克思的完整品格与真实形象,而且有助于在现时代图景中对人性的内在结构、人的生存与生命意义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这将增强对马克思思想整体精神旨趣的研究,深化在当代的历史境遇内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从而在中国学术语境中构建研究马克思哲学浪漫精神的话语体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